APP下载

寄不出的信

2024-04-12金韬

读者·校园版 2024年2期

认识你,是一场机缘巧合,也是我的“蓄意谋划”。

刚升入高中时,我一心想着好好学习,关注着大小考试的成绩排名。而你,作为高一稳定的年级第一,不出意外地被我记在心里。你总是简单地扎一个马尾辫,坐在教室的前排,小声背书或是做题。我很少看到你不学习的样子。当初那个“慕强”却自卑、敏感的男生,很想认识你,却没有勇气去打扰你,只敢在角落里仰望你的光。

于是,信便成了我寄托情思的载体。偶然在食堂碰见你了,记下;考试有进步了,记下;晚自习思绪杂乱,记下……

信,越写越多。但我们,依旧不相识。

后来,我得知你打算选择纯文科。想着大概有认识你的机会了,我义无反顾,怀着一腔赤诚,放弃了自己原本很具有优势的“物化生”,一头扎进“政史地”。

我默默地准备分班考试,只为了能与你一同分到实验班——好在一切如愿以偿。

分班后,原先并不突出的“政史地”倒成了我的“优势”,我总是借着问你题目的机会和你聊上几句。每次你都能很快地解答我的问题,而且思路清晰。可我总希望你讲得慢一点儿,也好让我有机会在你的桌前多待一会儿。借着反复问答的机会,我们也算是好朋友了,聊些对学业、大学、未来的想法。

信,又增加了内容,较之前添上了些许欢喜。

借着年级第一的“辅导”,我的“政史地”也有了起色。从刚开始的百来名开外,一路猛进,甚至偶尔可以进入年级前10名。记得很清楚,高二下学期的期中考试,我的“政史地”赋分295(满分300),拿下当时年级“小三门”的最高分。然后,我有了机会,在年级单科表彰的时候,和你一同领取了“政史地”单科前5名的奖状,留下了3张合照。我将它们与我的信放在一起。之后,作为学生代表发言,我在稿子的末尾加了一句:“希望一切的一切,都有回报。遇见更好的自己,遇见更好的你。”

发言结束之后,我在心里默默给自己打气:要是在以后的考试中能够稳定地保持这样的成绩,我便将我的信、我的心意交给你。

不承想这竟然是我高中时期“政史地”的最高峰,接下来的日子,我再也没有考过这般好的成绩了。再加上高三课程难度的提升,英语的反复“背刺”,我开始在学业中疲于奔命、溃不成军。所有的信,都被我藏起。自己的成绩都搞得这般邋遢,又有什么理由向你坦白呢?

距离高考的日子越来越近,我能交出信的可能性也越来越低。

最后的最后,你如愿被一所“985”高校录取,我不过蹉跎于一所普通院校。

或许,人生总会有那些寄不出的信。但我不后悔,遇见已然是极为美好之事了,少年贫瘠的岁月被温柔以待过,人间依旧值得。

(本刊原创稿件,视觉中国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