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偶尔有两个C

2024-04-12明前茶

读者·校园版 2024年2期

我的高中同学老曹,曾在生物、化学领域耕耘30年,已成为一级教授,并且负责着一个重点实验室。他的研究生进师门后不到一年,就会跟着他做一些前沿性的研究工作。因此,老曹坚持每年都要亲自面试研究生。在学生自信满满地做了自我介绍后,老曹会翻看他的成绩单,并劈面问道:“为什么一个A-都没有?”

他的语气仿佛是责备,又仿佛是困惑,就像兜头浇了学生一瓢凉水。在这样单刀直入的问题面前,每个人只有几秒钟时间揣度教授的意图,脱口而出的多半是实话。有人说:“我是一个从小注重平衡和规范的人。每一年大考复习前,我会把时间均匀地分给每门功课,并且按照考试的顺序、难度的大小、老师的出题方向进行安排。我会列一张表,7门功课用7种不同的颜色标明,花2~3周的时间去准备,所以,我的成绩从来不会有A-。”

有人说:“上一次确实有一门提交论文的课程拿了A-,可我不服气,我不允许自己的绩点在3.8以下,于是我想法说服教授,允许我一个星期后重新提交论文。我在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改了一些小方向,新的一版比第一版多了3000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我终于拿到了A。”

还有人说:“自从进了大学,我立志要做学术,每天工作、学习十二三个小时。我既不拉小提琴,也不游泳;既不追星,也不跳舞。我每天要喝3杯咖啡,强迫自己振作。在把热水注入滴滤咖啡的纸包的那几分钟里,我也不会胡思乱想,而是抓紧时间多背两个单词。”

然而,这3类学生,老曹最后都没有录取。他跟我解释说:“我需要的是拥有发散性思维的年轻人。我希望我的接班人是那种生活随性、思维跳脱、稍带任性的人。也就是说,他本科阶段的成绩中当然要有很多的A,可是偶尔有两个C,我才会感兴趣。”

原来,从评上副教授起,老曹已经带了6届研究生。他发现,多数在本科阶段表现得循规蹈矩,每一门课都竭尽全力考到A的学生,在真正投入前沿性的科研工作时,往往表现平庸。

这一现象看似古怪,细想却在情理之中。因为唯有那些在本科阶段并不是很用功的学生,才可能在无意中保护了自己的创造力。他们花一定的时间去看那些考试用不上的书,发展对提升成绩没用的兴趣,游泳、改装无人机、拉小提琴、做一些漂亮的人造晶体送女朋友当项链……他们依靠这些旁逸斜出的兴趣,培养对事物细微变化的敏锐度。

老曹总结说:“搞科研的人要有拉琴的耳朵、观察晶体育种的眼睛、中流击水的触觉,还要有‘这东西没有,咱就做一个’的动手能力。作为实验室的负责人,我终于发现,招收这种警觉又反应机敏的学生,才能打破我们这些已经做了几十年实验的人的思维惯性,提出崭新的设想。他们才是我需要的队友。”

(大浪淘沙摘自微信公众号“清溪舟上人”,阿砂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