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群高中生将《千里江山图》画满教室

2024-04-12王培莲

读者·校园版 2024年2期

当其他高中生为了学业“不眠不休”的时候,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五〇中学伯虎画社的21名高中生,以美术教室的墙壁为画布,用时一年,将《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两部传世名画临摹出来——跨时空的对话在这间教室里上演。

创新的表达形式与名画“擦出火花”

2023年年初,伯虎画社的创办人、美术教师段英子指导15名高一和高二学生,仅用了一周时间,就用圆珠笔在宣纸上原比例临摹了中国十大名画之一、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临摹作品完整呈现后,一时间在网络上“火爆出圈”。

同样是中国十大名画之一的《千里江山图》,被印刷在高中美术课本的封面上。指导学生对这幅时常能看到的名画进行创新临摹,成为段英子的第二次尝试。

第二期课程开始,这群高中生用浮雕壁画的形式,截取呈现了北宋画家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内容非常丰富的一部分。完成后的浮雕壁画高近3.5米,总长11米。推开美术教室的门,“青绿山水”扑面而来,颇有气势。

从画线稿、做浮雕、调色、上色到最后完成,21名高一和高二学生用了129天。

“伯虎画社成立的初衷就是传承和创新传统国画艺术。”在段英子看来,临摹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国画,并且能自然而然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创作的过程主要分为3个阶段:画线稿、做浮雕和上色。段英子带着学生一起调配了浮雕沙料和丙烯颜料。这些材料在没有干透和定型之前,都是可以修改的,学生因此有了更多的试错空间。

每周四的第8节课是学校的社团课,段英子会给学生上课、示范。同时,社团课使用的美术教室全天开放,便于学生随时利用空暇时间,来绘制浮雕壁画。学生绘制时,段英子也会一直陪在旁边,随时给大家指导。

以前,这些高中生更喜欢的是“二次元”文化。现在通过创新临摹的方式,他们有机会更深入地鉴赏中国画,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了更深的认同感。

没有美术基础也能绘制出好作品

学生们自己分工,每次完成一个阶段的绘制后,大家就喜欢站在远处观看全景。团队合作所呈现出的作品效果,时常给画社的“小伯虎”们带来惊喜。

参与浮雕壁画版《千里江山图》绘制的学生,大多参与过第一期课程,积累了一些临摹经验。但对他们来说,创作浮雕壁画还是带来不少新挑战。

“小伯虎”们大多没有美术功底,如何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让大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保持积极性,是段英子重点考虑的问题。“临摹的意义大于对艺术水准的追求。”这是伯虎画社一直坚持的理念。在段英子看来,难度太大、门槛太高会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望而却步。

“之所以选择浮雕壁画的形式,是因为这种形式更好上手。”段英子介绍说,用油画刮刀做肌理,山石的质感很容易凸显,比直接画山石要简单得多,而且有些地方可以用手捏制,增加了创作的趣味性。

浮雕壁画在原画比例上放大了数倍,很多场景在绘制时不好把控比例和平衡。在线稿创作阶段,段英子会帮助学生确定最高山和最低山的大概位置,让大家在正确的位置和框架下去补充线稿细节。

做浮雕的过程最耗费体力,最后的上色环节则最有挑战性,也耗时最长。段英子说,用丙烯作为颜料来还原和调配出不同层次的青绿山水的颜色很有难度,她和学生摸索了很久。

颜色调配出来后,在上色过程中,如何平衡冷暖变化、把握虚实关系也是关键。虽然没有美术功底,但“小伯虎”们的绘画热情早已被调动起来,在反复尝试中,不断熟练直至掌握上色手法。“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儿,不想成为拖后腿的人。”段英子说。

繁重学业之余的“营养加餐”

临摹《清明上河图》时,要绘制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各种牲畜、大小船只,以及房屋、桥梁、城楼等建筑,线条密集、复杂,细节多,考验着学生的专注力和耐力。而在绘制浮雕壁画版的《千里江山图》时,由于是在墙壁上作画,位置有高有低,需要站在桌子上踮着脚或是跪在地上作画,更加考验学生的体力。

在创作过程中,最让段英子感动的是学生们的热情与坚持:很多学生会利用课间10分钟或是午休时间,来到画室作画。而对参与的学生而言,这份热情和坚持源自沉浸其中所收获的快乐和自信。

“参与绘制浮雕壁画,不仅没有影响我的学习成绩,反而提升了我的专注力。”高二学生张楚莹说,临摹名画成为她繁重学业之余“有营养的加餐”。

刚参与临摹《清明上河图》时,小伙伴们觉得周柏乐“话少”“内向”。如今,谈起临摹名画,17岁的周柏乐“眼里有光”,可以大方又专业地向老师和同学介绍创作过程。

对此,作为观察者和支持者的副校长刘春,也更深地体会到艺术素养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作用。在他看来,虽然高中阶段的学业压力大,但只要合理安排,艺术修养和学业发展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目前,长春第一五〇中学有19个像伯虎画社这样的特色社团。社团课程是高中生学习之余的有效调剂。学校支持各类社团进行不同学科的创新实践,帮助学生打开更广阔的视野,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一年前,对伯虎画社的学生而言,临摹名画还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现在,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广泛关注和认可,学生们也看到了自己可以不断被挖掘的潜力,自信自然随之而来。

“我们会坚持用创新的方式,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段英子说,第三期课程已经开始,是以绘制扇面的形式临摹《汉宫春晓图》,以及用素描形式临摹《富春山居图》。

(梁衍军摘自《中国青年报》2023年11月23日,本刊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