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润疆视域下推进新疆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考

2024-04-12张岩如山古丽·吾斯曼

新西部 2024年3期
关键词:润疆新疆文化

张岩 如山古丽·吾斯曼

文化润疆工程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疆的具体体现,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逻辑看,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文化润疆与新疆乡村文化振兴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从现实成效看,新疆乡村意识形态领域安全有效维护、新疆鄉村思想道德文化水平明显提升、新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新疆乡村传统文化绵延传承赓续使命、新疆乡村文化产业有效打造激发活力。从经验启示看,新疆乡村文化振兴行稳致远,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遵循农民主体原则、树立创新发展理念、依靠人才队伍支撑。

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文化润疆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内容,是铸牢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纽带,是凝心聚力的铸魂工程。作为推动实施新疆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基础工程,文化润疆为有效培育乡风文明、改善精神风貌、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开具“药方”。以文化人、以文赋能、以文润疆,绘就新疆乡村振兴新画卷。

文化润疆与新疆乡村

文化振兴的逻辑关系

推进文化润疆,乡村是重要载体。乡村要振兴,乡村文化振兴必须首当其冲。辨析文化润疆和乡村文化振兴二者的辩证关系,有助于充分认识文化润疆工程对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在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实现新疆乡村更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一)文化润疆是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科学规导

新疆有着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为提振新疆各族人民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润疆”被纳入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宏伟蓝图。这一新增的治疆方针,突出了文化在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总目标中的重要作用。它的提出源于党在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以及新疆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就政治层面而言,一段时期以来,“三股势力”企图把新疆各民族文化和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割裂开来,以达到分裂、肢解中国的目的。弘扬中华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利于防范错误思潮侵蚀、抵御极端思想渗透。

就经济层面而言,新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优势所在,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资源整合有利于促进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就文化层面而言,新疆是多元文化荟萃之地和中西文化交流之地,用正确的文化观价值观塑造文化认同、形成思想共识有利于建强农村意识形态阵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由此观之,文化润疆通过文化的灵魂作用,以“润”的方法,解决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深层次以及根本性问题,旨在凝聚价值共识、增强文化认同。

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新疆的乡村文化振兴必须以新时代背景下党的治疆方略中的文化润疆战略为根本遵循,用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创新乡村文化振兴模式,促进乡村文明建设,打造乡村各族人民美好生活。新疆乡村振兴应该也只有以文化为纽带,发挥好制度、地域和资源优势,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快速发展。

(二)乡村文化振兴是实施文化润疆工程的强劲保障

截至2022年末,新疆乡村人口为1089万人,占新疆总人口42.1%。乡村的建设与发展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至关重要。新疆的乡村要实现全面振兴,必须将文化融入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乡村文化兴盛之路推动文化润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依托文化之力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创造经济价值,推动新疆农业农村现代产业发展,为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奠定物质基础;借助文化之智丰富乡村民众精神生活,提升广大村民的公民道德素养和思想文化水平,实现农牧民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以及生活方式上的现代化转型。在此基础上,有效利用“文化多元路径嵌入的融合发展策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效嵌入乡村文明建设之中,不断培根铸魂、启智润心”,①助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铸牢各族村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提供人心基础。由此观之,新时代的乡村是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是文化润疆实施的重要阵地。

基于文化润疆的乡村文化建设既是对构建新疆乡村文明秩序和加快乡村现代化建设步伐的理性应对,更是把各族农牧民群众精神维度提高到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重要位置的积极回应。以文化发展为重要参照的乡村振兴将广大农牧民群众有机联结,激发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培育民族团结精神,深化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凸显文化润疆工程的积极功效,从而实现文化润疆与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契合。

(三)文化润疆与乡村文化振兴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文化润疆和乡村文化振兴在本质上都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之举,二者相辅相成、相得映彰。

首先,从建设目标看,做好新疆工作,既要增强物质力量,更要壮大精神力量,解决文化认同问题是新疆长治久安的固本之举和长远之策。文化润疆之于乡村文化建设,能够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维护新疆基层意识形态领域安全,从根本上解决意识形态领域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文化润疆对新疆乡村文化振兴的助推作用必然促进新疆乡村持续稳定和繁荣发展。

其次,从实施过程看,尽管二者表现形式不同,乡村文化振兴以对乡村文化赋能方式不断提升乡村优秀文化产品供给力度,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而文化润疆并非简单的文化参与,是以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之势浸润广大群众心田,但二者都以中华文化为依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共同的理想信念为支撑,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满足乡村民众精神需要的同时为新疆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再次,从产生效果看,二者以文化为媒介有效营造乡村文化氛围,促进乡村团结进步、文明和谐;多渠道增强各民族互信,夯实情感基础,增强“民生三感”;提升村民文化素养,树立文明新理念,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文化润疆和乡村文化振兴的各项工作举措相辅相成、相得映彰,在互补作用的催化下产生巨大的政策叠加效应。

文化润疆视域下新疆乡村

文化振兴取得的主要成效

新疆乡村文化振兴以“润”的方式对乡村各族群众滋润价值情感理念、涵养思想文化认知,在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育人、以文聚力,极大提振乡村振兴“精气神”。当前,新疆在全面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

(一)乡村意识形态领域安全有效维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筑牢农村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防线是新疆乡村文化振兴的根本保证。

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深入人心。新疆广大农村依托第一书记、“访惠聚”②驻村工作队、“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干部、各级宣讲团(队)、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多支力量,利用党团日、每周一升国旗、文化活动、农民夜校等多个场合,向村民宣传宣教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党的方针政策、利民惠民举措等,特别是宣讲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在新疆发表的“8·26”重要讲话以鼓舞人心,引导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二是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常态化推进。为提高基层干部群众与民族分裂势力作斗争的政治敏锐力和政治鉴别力,新疆广大农村持续开展新疆历史教育活动,通过切实可行的推动机制引导干部群众投身伟大斗争,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根”和“魂”的认同,积极培育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精神根脉。

三是主流舆论筑牢意识,主流文化广泛认同。新疆广大农村建强各类文化阵地,如红色教育基地、村史馆、农家书屋、文化大院、乡村大舞台等,用鲜明态度正本清源、用正确舆论凝聚共识,进一步筑牢舆论基础,营造和谐氛围。与此同时,村民对主流文化普遍自信,认同度持续攀升。例如,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村民每周都会轮流在“国旗下宣讲”,爱党爱国热情不断增强。再有,家家户户都张贴“感恩墙”,将农户收支情况、养老社保福利情况以及“清单制”“积分制”等村庄治理流程挂上墙,真实感受党和国家对农牧民的关怀。这是新疆广大农村的真实写照,切实维护起新疆基层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二)乡村思想道德文化水平明显提升

乡村要振兴,乡村民众的思想道德必须与之相匹配。加大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力度是新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手段。

一是持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新疆广大农村着眼于树典型、立榜样,挖掘草根事迹,弘扬时代文明新风。近几年,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不断涌现出各类先进典型,其中包括3名“中国好人”,8名自治区及自治州道德模范。2023年,巴哈义古丽·尼合买提荣获全国学雷锋志愿“四个100”最美志愿者称号。他们的先进事迹在全疆引起强烈反响,生动诠释着道德的力量。

二是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在自治区党委高位推动下,“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成绩斐然,不断推动民族工作走深走实。“结对认亲”“关爱帮扶”“同吃同住同劳动”成为新疆广大干部职工的政治任务和经常性活动。随着走访和联谊活动持续拓展,彼此互动延伸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益加深,在“润物细无声”中打通了民族团结“最后一公里”。自2016年活动展开以来,先后有120多万名干部与160多万户各族群众家庭结对认亲。2022-2023年,全疆在此项活动中涌现出了100个先进集体和500名先进个人,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是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建设共有精神家园,唱响和美乡村主旋律,2023年,阿克苏地区阿热阿依玛克村率先打造全疆首个村级中华民族共同体“四基地一园区”品牌,③不断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开展“文明新风进万家 六大习惯贵养成”专项文明行动,持续推动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截至2023年,全疆累计成功创建96个全国文明村镇、1294个自治区文明村镇、2367个地级文明村镇和3381个县级文明村镇。

四是积极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工作。为提高各族村民文化素质,夯实教育基础,全疆加大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投入力度。在青壮年农牧民学习培训方面,县(市、区)开设93个“中心课堂”、村(社区)开设夜校分课堂1.02万个,2023年上半年培训169.28万人次。在拓展学习资源方面,截至2023年底,已开发各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材料、数字资源40多种。在站点建设方面,已建成147个站点,基本实现县市普通话测试站点全覆盖。2023年,参与普通话水平测试78万人次。在项目研究和示范培训方面,累计完成语言文字相关课题项目114个,培训语言文字工作干部、教学骨干2500余人次。

(三)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满足农牧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是新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在文化润疆背景下,新疆持续增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能力。

一是深化村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在地县两级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街道)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为基本阵地的基础上,建立区、地、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实现全覆盖。2023年,全疆继续推进村级文化大院试点建设,并与地州县市同步跟进,同时继续开展地县两级图书馆和文化馆新建和改扩建工作。

二是持续投入村级教育服务保障经费。2023年上半年,投入11.56亿元的保障经费以鞏固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成果,并扩大特殊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与此同时,落实22.1亿元的资金用于改善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包括薄弱学校改革和校舍保障。

三是高质量常态化开展文化惠民活动。2023年初,《五星出东方》在疆巡演18场,观众近1.5万人次。第六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出演62场次,吸引10万余人次。举办新疆首届文化艺术节,全疆22家文艺院团、33支基层群众队伍、约1万名演职人员参演,吸引观众超10万人次。举办“村晚”“大地欢歌”和“石榴籽”文艺小分队演出等,共计6700余场次,服务群众3875万人次。据统计,2023年全疆共举办群众文化活动超9万场次,惠及线上线下群众6197.6万余人次。

四是推进村级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目前,全疆各县域均已开展数字乡村建设,在涉及文化建设方面,有74.12%的县域开通乡村文化宣传的网站或公众号,同比增幅8.26个百分点;有82.35%的县域通过互联网渠道监督和遏制封建迷信、低俗文化,同比增幅0.65个百分点;有42.35%的县域将文物资源空间信息纳入同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同比增长2.11个百分点。

(四)乡村传统文化绵延传承赓续使命

乡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和宝贵遗产。传承和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新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支撑。新疆乡村文化振兴既要发挥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作用,也要注重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突出时代价值、赓续时代使命。

一是乡村民俗文化创新发展。新疆有着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民俗文化积淀深厚,新疆“非遗”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截至2023年上半年,全疆有非遗代表性项目5425个,其中木卡姆艺术、玛纳斯史诗和麦西热甫三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94个项目入选国家级代表性非遗项目名录,315个项目入选自治区级代表性非遗项目名录。为打造文化润疆新阵地,在“两创”理论指导下,新疆越来越多的非遗资源活起来、潮起来,深挖其文化内涵、提升其文化价值,摸索出了民俗文化在乡村文化发展中的意义及路径。

二是乡村文艺作品持续繁荣。2023年期间,《阳光下的麦盖提》荣获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金奖,《诗意栖居柯柯牙》以记录阿克苏地区荒漠变绿洲的生态发展史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七届“天山文艺奖”文学奖,第六届农民丰收节新疆农民画摄影作品展中,来自九个地州市的农民画作品40幅,展现新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成果的摄影作品20幅。此外,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落户新疆,这将推动新疆不断创造出有温度、有力量的文学作品。

三是乡村传统节日仪式感倍增。近年来,为保持新疆乡村文化的乡土性,各民族传统民俗节日多样态开展。除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外,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麦德尔节、祭火节、纳吾热孜节、巴罗提节、肖公巴哈尔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以特有的方式呈现出来,表达了各民族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带给人们无尽快乐和希望中潜移默化增强着新疆各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五)乡村文化产业有效打造激发活力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是破解乡村发展瓶颈的崭新模式。文化润疆背景下,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是新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新疆广大农村依托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以人才、科技为支撑,发展模式不断创新、规模不断扩大,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一是冰雪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阿勒泰地区冰雪文化由来已久,敦德布拉克岩画和《2015阿勒泰宣言》证明中国新疆阿勒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古老滑雪地域和人类滑雪起源地。为赓续冰雪文化血脉、挖掘冰雪文化内涵,阿勒泰地区已连续十余年举办以“古老滑雪”为主题的纪念和庆典活动。在北京冬奥会及“三亿人上冰雪”计划的全面带动下,2023年12月至2024年4月,全疆各地州举办丰富多彩的冰雪文化旅游活动千余项,为新疆冰雪文化开启大众化模式加足马力。随着新疆冰雪旅游冷资源变成热经济,冰雪旅游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2023年一季度,冰雪游带动全疆接待游客同比增长18.64%,实现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6.05%。2023年12月份,阿勒泰地区禾木村已接待游客近5万人,当地村民年人均收入突破4万元。冰雪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持续释放经济效应和惠民作用,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将冬闲变冬忙,将白雪变白银,实现富民增收。

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近两年,新疆各地积极探索将非遗融入乡村文化振兴整体规划之中,以非遗工坊为主要推动力,加强政策支持、创新营销策略、提升技术水平、打造优质品牌,旨在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升级,不断提高非遗优质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传统非遗使“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成为拓展农村就业渠道、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助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目前,新疆各级非遗部门组织传统工艺、音乐、戏曲、舞蹈等传承项目进景区、进历史文化街区,现场展演展销传艺。喀什地区、阿勒泰地区、吐鲁番地区的旅游景区还举办非遗购物节、非遗集市。新疆打造的“非遗+旅游”“非遗+文创”等新模式将非遗文化渗透到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全要素之中,备受数万游客青睐。

文化润疆视域下推进新疆

乡村文化振兴的经验启示

文化润疆背景下,新疆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有助于打好基础、固好根本、利好长远。为此,尝试总结新疆乡村文化振兴的经验启示,以期为确保新疆乡村振兴行稳致远提供有益帮助。

(一)新疆乡村文化振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从世界观的角度认识和审视社会文化现象,为人们进一步探究社会文化建设与发展规律提供了一种思路和范式。在马克思看来,人是一种文化存在,具有文化属性。为此,培育文化人、造就文明人必须重视文化建设,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进入新时代,在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指引下,我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充实了文化的定義,为文化工作指明方向。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更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新发展。

立足新疆,文化润疆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疆的具体体现,实施文化润疆工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基于文化润疆视域下的乡村文化振兴有助于建构新时代文化发展理念和文化发展路径。实践证明,新疆乡村文化建设得以繁荣发展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的文化润疆战略,才足以确保乡村意识形态阵地牢牢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的手里。唯有如此,新疆各族乡村民众才能凝聚文化认同、达成文化共识、树立文化自信,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观。

(二)新疆乡村文化振兴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实现伟大梦想面临着振兴乡村这一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工作重要而紧迫。为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乡村要振兴必须始终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乡村文化振兴也理应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这是推进乡村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更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

立足新疆,文化润疆工程对新疆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党做好文化润疆工程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党在乡村的制度优势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坚强政治保障。基于文化润疆视域下的乡村文化振兴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保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了中华文化立场,正确认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正确认识了新疆历史、民族与宗教。事实证明,新疆乡村文化振兴只有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才能实现文化惠民、文化悦民、文化智民、文化富民,不断满足广大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乡村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三)新疆乡村文化振兴要遵循农民主体原则

乡村振兴为了谁、依靠谁、谁享有,归根到底在于廣大农民。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基本原则。乡村全面振兴不仅要解决物质的富裕富足,更要推进文化的繁荣发展。因此,乡村文化振兴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作推动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强大动力。乡村文化振兴为了农民,强调的是把农民需要放在首位的理念。只有确保服从和服务于农民需要,才能激发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创造出真正属于农民自己的文化生活。乡村文化振兴依靠农民,强调的是树立农民自发参与文化建设的导向。只有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和参与热情,才有希望振兴一个幸福文明的乡村。乡村文化振兴造福农民,强调是实现农民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的目标。只有把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惠及广大农民,才能保证乡村文化振兴落地见效。

立足新疆,文化润疆战略把以新疆各族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原则,在推进的过程中同人民切身需要同心同向。基于文化润疆视域下的乡村文化振兴创造农民本色的文化生活,创作广泛共鸣的文艺作品,用农民乐于接受的方式陶冶情操,广大农民成为新疆乡村文化传承、文化建设、文化发展的强劲后盾和磅礴力量。

(四)新疆乡村文化振兴要树立创新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乡村文化振兴要树立创新发展理念,以避免模式化。实然,乡土文化具有着中华民族统一的文化特征,又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地域文化特色。但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中,“千村一面”的同质化现象不在少数。乡村文化振兴要坚持创新性原则,不能固步自封、画地为牢,而是要将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有机结合,既不失乡土本色,又赋予时代内涵,真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潮起来。

立足新疆,文化润疆作为当代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系统性工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到恪守正道、力求出新。基于文化润疆视域下的乡村文化振兴日趋多元化,乡村的非遗技艺、旅游产业、生态功能等价值逐渐凸显,这些价值依赖的正是乡村的民俗、美食、建筑等具有浓郁乡村特色的文化因素,以及折射出的植根于中华文化的风俗习惯、人文精神、传统美德。由此见得,充分挖掘传统乡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潜能有助于形成强大内生文化动力,推动新疆乡村文化振兴。

(五)新疆乡村文化振兴要依靠人才队伍支撑

2023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我们现在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和优质劳动力。我们的年轻人、知识分子,也要双向流动。”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在乡村文化建设中,人是文化生产与发展的推动力。乡村文化振兴之于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压舱石和定海神针的功能和作用。建强乡村人才队伍不仅要培养产业管理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技术人才,还需要有传承乡土文化的文化艺术人才、非遗传承人才、文化产业人才等。这些称之为新时代的乡贤能人或具有精湛技艺、或具有良好品行、或具有满腹经纶,用以饱含乡土情怀融入乡村文化建设中,使乡村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驱动下得以传承和创新,赋予乡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贤能群体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一股内生力量。

立足新疆,乡村人才匮乏成为当前实施文化润疆工程的现实障碍,南疆四地州尤为突出。④因此,打造一支以乡土文化为基础的文化润疆人才队伍显得十分迫切。基于文化润疆视域下的乡村文化振兴要重视对乡土人才的开发利用,树立“有用就是人才、人才就在身边”新理念,增大存量人才、扩充增量人才,营造崇德向善的新乡贤文化,以乡村文化人才“活水”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注释

①刘明、郭世杰:《文化润疆与乡村文明建设》,载《实事求是》,2022(1):96页。

②“访惠聚”活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推行的“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

③“四基地一园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培训基地、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村级羊养殖示范基地、“中华民族共同体园”。

④南疆四地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作者简介

张 岩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边疆社会治理

如山古丽·吾斯曼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乡村文化

猜你喜欢

润疆新疆文化
文化润疆内涵要义研究综述*
乌鲁木齐文化润疆出版物的调查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推进全民阅读 助力文化润疆
年味里的“虎文化”
基于当前环境对文化润疆工程的几点思考
谁远谁近?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