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水资源调度存在问题及对策
2024-04-12何增炼朱永涛
□何增炼 朱永涛 王 博 杨 蒙
按照2022年3月水利部下达的《关于组织开展典型调水工程水资源调度专题评估工作的函》(调管函〔2022〕3 号)要求,我厅组织相关单位,以及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沿线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全面调查引黄水量、水质、水费、调度管理等工作基础上,对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水资源调度情况进行全面评估。针对水资源调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1.工程基本情况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172 项重大节水供水工程之一,输水线路自河南境内黄河渠村闸引水,利用濮阳市濮清南干渠输水,穿卫河进入河北省。途经河南、河北2 省6 市26 个县(市、区),线路总长482 km,其中河南省境内84 km,河北省境内398 km。工程设计多年平均引水量9.50 亿m3,其中河北引水量6.20 亿m3。渠首设计流量为100 m3/s,河北省界调水流量61.4 m3/s,入白洋淀30 m3/s。
在河北省境内,主要利用已有河渠输水,为向沿线部分地区农业供水和向白洋淀实施生态补水,缓解沿线农业灌溉缺水及地下水超采状况。
工程于2015年10月26日开工,2017年10月26日完成通水阶段验收,具备试通水条件,2022年12月26日通过竣工验收。
2.工程运行管理情况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河北段运行管理单位为河北省水务中心,具体管理由引黄工程事务中心负责;河南段运行管理单位为濮阳市引黄工程管理处;渠首闸由河南黄河河务局濮阳黄河河务局管理。
2017年11月16日,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开始试通水,渠首引水0.55 亿m3,入冀水量0.44 亿m3。2018年11月16日第二次通水,工程运行状况良好。截至2022年底,河北省已累计渠首引水23.38 亿m3,入河北省境18.83 亿m3,入白洋淀3.25 亿m3,全面保障了白洋淀生态用水;通过农业灌溉水源置换,累计压采地下水超采量9.13 亿m3,全面助力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2023年2月21日,水利部调水局在北京市组织召开了《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水资源调度专题评估报告》评审会,认为引黄水量基本达到设计规模,引黄时间实现冬四月外延,基本完成年度引黄调度计划,白洋淀及河渠水质改善明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3.存在问题及对策
3.1 存在问题
3.1.1 输水损失较大
历年引黄输水平均输水率为0.81,2019—2020调度年输水率仅0.79,实际输水率与设计值0.9 相比较低。在渠首闸正常供水情况下,河南、河北引水流量规模比例为3:7,逢玉米灌浆、小麦冬灌、抽穗、返青等灌溉季节,入冀流量大幅减小或中断,远未达到设计流量分配比例,存在供水过程不均问题。
3.1.2 沉沙池未按设计条件运行
沉沙池设计条件是2 条沉沙渠一用一备,为保证沉沙效果,每年一清。自引黄输水以来,沉沙池内泥沙逐年增多,沉沙效果越来越差,沉沙池未按设计条件运行,输水能力下降等问题日益突出。
3.1.3 水质不稳定
2021年,出现2 次水质异常,入冀不达标水量约1762 万m3;2022年也存在引黄水质不稳定问题,2023年10月2 次水质异常造成引水中断、污水导排、水量损失,也影响了水量正常调度。
3.1.4 引黄配套工程不完善,供水矛盾突出
引黄存在供用水时序矛盾和总量不足矛盾,引黄主要在冬四月,引水时间与灌溉不匹配,且河北省缺乏引黄调蓄工程,无法高效利用引黄水;河北省引黄受水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均为地下水超采最严重的地区,引黄需保障白洋淀等重要河湖生态用水,供需矛盾突出。
3.2 有关对策
3.2.1 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加强输水管理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运行管理涉及黄委、河南和河北两省,需要进一步强化由水利部领导、流域机构负责、河南河北两省协作的调水机制,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解决用水高峰期用水分配问题,进一步优化灌溉期用水调度,充分发挥引黄水对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效益。
3.2.2 加强沉沙清淤
沉沙池清淤应采用初步设计提出两条沉沙渠一用一备,每年一清的沉沙池运用方案,每年对沉沙池及时清理,以达到沉沙池设计沉沙效果。此外,开展对沉沙的无害化利用的研究,寻求沉沙多种资源化开发利用途径。
3.2.3 加强水质保护力度
建议河南、河北2 省持续实施沿线河渠水环境治理,引导公众提高对引黄水质保护重要性认知,制止水污染行为,确保引黄水水质不低于Ⅲ类,保障白洋淀水质安全。
3.2.4 完善引黄配套体系
建议继续实施河渠、坑塘清淤扩容整治,建设引黄调蓄配套工程,构建河渠坑塘、引黄调蓄、以河补源、以井保丰的引黄灌溉体系,做到“冬蓄春用、丰蓄枯用”,确保黄河水引得来、蓄得住、用得好。
3.2.5 推动工程标准化、智慧化建设
加大引黄入冀补淀工程运维和智慧水利建设资金投入,逐步实现调水工程标准化,提高工程运行管理规范性、安全性、可靠性,进一步推动智慧水利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