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设计
2024-04-11张文娟
张文娟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了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的课程建设基本原则,而要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地,离不开相关评价的运用。那核心素养又该如何评价呢?同样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需要构建评价方式、维度和主体丰富全面,结果关注学生进步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真正实现评价的育人导向功能。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评价亟待超越传统纸笔测验二元对错的局限,构建综合平衡的多元评价体系。推进表现性评价是促进核心素养落地和实现这一转变的应然选择。
本文以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聪明的测量员”为例设计表现性评价体系,确定表现性目标,设计表现性任务,编制表现性量规,最后说明表现性评价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表现性评价的内涵
表现性评价是在尽量合乎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与结果做出判断的一种评价方式。
表现性评价和传统纸笔测验的本质区别体现在表现性评价强调评价学生能力的表现,目标、任务和评价的一致性以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统一。表现性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的真实表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也考查批判反思、创新思维和小组合作交流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情况。
二、小学数学表现性评价设计及其实例
表現性目标、表现性任务和表现性量规是表现性评价的三大核心要素,这三者的设计要遵循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的原则,相互联系,环环相扣。表现性评价的最大特征就是在学生学习之前确定学习的内容和评价标准,这样不仅能够明晰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还指明了学生之后学习中应努力的方向。
(一)明确表现性目标
评价目标是评价的方向和归宿,它居于课程的核心地位。表现性目标是学生在学习活动结束之后可能表现出来的预期成果,最终指向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和情境性的高级目标,是设计表现性任务和表现性量规的依据,依据表现性目标预设学生学习结果,以终为始,进行“目标—评价—教学”的逆向教学设计。明确表现性目标,首先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明晰教学内容对应的核心素养,厘清每个学段学生应达到的水平,将教学目标与相应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进行匹配。其次要明确学生的能力基础。学生的认知起点是教师教学的起点。教师既要正确看待全体学生的整体性,也要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设计精准指向、层层递进、基于核心素养内涵的表现性目标。
“聪明的测量员”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活动。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掌握了小数除法的知识。此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渗透转化思想,提高学生的归纳、推理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等核心素养。在设计表现性目标和任务之前,要先将单元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进行匹配,将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一一对应起来。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在对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和“小数除法”的单元目标,我们将“聪明的测量员”这一学习活动的表现性目标定为:(1)加深对已学习过的“小数除法”的基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笔算方法的运算顺序,利用所学知识测量、探究生活中特殊物体的面积和长度等。(2)学会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探究生活中一些特殊物体的测量方法,渗透转化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推理能力和交流合作意识。(3)感悟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体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设计表现性任务
表现性评价评的是居于课程核心的、需要持久理解的目标,这些目标需要通过真实情境中的任务来落实并检测,传统的纸笔测验无能为力。表现性评价是复杂的。表现性任务又是表现性评价的主要载体,在任务实施过程中需要搜集学生各项能力发展情况的表现证据。设计让学生深度参与到问题解决中的表现性任务则是表现性评价的关键。
完整的表现性任务一般包括五部分: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学生的角色、挑战、作品或表现和对象。表现性任务设计的理论基础是情境认知理论。知识学习是植根于情境中的,而且知识只有经过运用才能被充分理解。情境认知理论更加注重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真实表现,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挑战性任务。作品或表现需要能够提供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的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证据,为考查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提供证据。根据这五大要素及教学内容设计表现性大任务。值得注意的是,表现性任务应当遵循难度适当、表述简洁明了、结构完整明确的原则;需要聚焦生活现实,注重学生的思维交互过程和个性化发展。
“聪明的测量员”是引导学生运用在课堂上学习的小数除法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加深巩固已学知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本主题活动的具体表现性大任务如表1所示。
此外,子任务是紧紧围绕着大任务展开的,是对表现性大任务的逐层细化。各个子任务之间相互联系、层层递进。“聪明的测量员”主题活动在设计了表现性大任务之后,又分解为三个子任务(见表2)。学生只有循序渐进完成子任务,才能最终完成大任务,这既反映了学生认知水平的进阶,又缩小了与核心素养达成的距离。
(三)编制表现性量规
表现性量规是用来判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学习结果的标准,是从表现性目标出发的,是表现性任务内容的标准呈现,贯穿于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
“聪明的测量员”的教学,从过程、结果和情感态度三个角度设计表现性量规(见表3)。这一评价量规不仅要关注学生测量工具和方法的选择,也要关注测量结果,包括方案制定、实验探究和成果展示,贯穿学生在主题活动中探究的全过程。
三、实施表现性评价的注意事项
(一)学生参与评价的全过程
表现性评价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理解,而且评价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主题活动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表现性评价体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意见和反馈,以多种方式收集学生的想法,以更加契合学生的真实水平。
确保学生参与评价的全过程,第一,要向学生说明进行此次学习活动的表现性目标和任务,明确表现性量规包含的评价维度和评价等级。教师可以采用言语解释、提供样例或与学生共同制定评分的规则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良好表现的标准。第二,要在活动过程中采用学生自己、小组同学和教师的多主体评价方式。学生既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又是学习活动的评价者。第三,要全方位、多角度搜集评价信息,选择适当的评价手段呈现评价信息,可以采用直接课堂观察的形式形成表现记录,也可借助信息技术更加详细呈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思维过程。
(二)尽量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
表现性评价侧重评价的是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的表现,它为学生提供了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学习机会。表现性评价让学生参与到挑战性活动之中,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这是核心素养养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表现性任务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越真实,学生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这样就越能引发学生的真实表现,为表现性评价提供有效证据,表现性评价的结果就越能代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情境真实程度越高,表现性评价的信度和效度也就越高。
(三)表现性评价嵌入课程与教学
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评价方式,其起点和终点都是为课程与教学服务的,不能为了使用表现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而本末倒置。嵌入课堂的表现性评价能将课堂教学与评价实践连接起来,在教学中评价、在评价中教学,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而也能够改善教师的教學与学生的学习。表现性评价设计复杂,实施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就需要在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同时设计表现性评价,将表现性评价嵌入课程与教学,将它们统一整合起来。将表现性评价嵌入课程与教学可大致遵循以下步骤:(1)提炼学习活动的关键目标,并与核心素养相关联;(2)选择课程内容,设计能引发学生表现的大任务,并分解为循序渐进的子任务;(3)在课程教学的最后环节,多主体、全方位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与成果。
四、小结
表现性评价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评价的过程,更是学生学习和教师反思的过程。评价不仅要看评价的形式,更要看评价的是什么,评价所指向的本质教学内容和最终的核心素养是什么。教学中,教师应该就学生的不同年级和学习的不同内容采用适当的评价方式和手段,选择恰当的评价工具,促进表现性评价和其他评价方式的优势融合,这也是教学评价的未来趋势。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新型评价方式,在学科教学中的实施会遇到困难和阻力,教师需要认识到表现性评价的潜在价值,努力朝着学科教学表现性评价的常态化方向发展,其收益必然会随着长期的教学实践不断显现出来。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编辑: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