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治理目标和实践逻辑研究

2024-04-11罗亮彭奕中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4年7期
关键词:治理逻辑目标

罗亮 彭奕中

摘要:在我国健康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与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突出的背景下,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自组织特性使其涌现出其他体育组织无法替代的功能,成为“健康中国2030”规划实施的必要依托。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治理也就成为了中国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主题。通过实景调研和资料分析,本文从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治理的现实与困境出发,掌握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治理内涵,厘清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治理逻辑,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治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  治理  目标  逻辑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02-(2024)-04-004-5-WYY

21世纪,我国健康领域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健康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与公民的健康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为此,党和政府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体育强国建设”“全民健身计划”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经济的富裕、思想的进步、宏观战略的实施,刺激了公民的体育需求,也促进了公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群众自发形成了一些加快满足自身体育需求的体育社会组织,其中包括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历史由来已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承担着不同的社会任务。改革开放以后,经过多次制度改革,体育社会组织的管理越来越规范。但是,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管理仍然处在放任式或一刀切式的粗放管理模式中,无法全面发挥它的自组织功能涌现特性,也带来了许多其他问题。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治理的现实与困境

1.1、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治理

体育社会组织是指独立于国家体系中的政府部门、市场体系中的经营单位,以及公民自发成立、自主管理为基础,按照其章程以发展群众体育为目的的各种组织形式及其网络形态的总和,有体育社会团体、体育民办非企业单位、体育基金会、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四种组织类型,构成了中国体育事业的中坚力量。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因其自身发展轨迹的独特性,具有与其他体育社会组织的不同内涵、功能与价值。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提供的体育公共服务不能满足群众体育多样化需求,是指群众自发成立、自主管理、结构松散,基于人们的某种共同的体育兴趣爱好或体育利益需求或情感需要等为基础,聚合在一起的体育参与群体。包括城乡社区健身组织、农村基层体育健身站团、新兴起的网络体育组织等。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自组织特性使其具备其他体育组织无法替代的功能,使其成为“健康中国2030”规划实施的必要依托,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治理也就成为了中国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主题。

1.2、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治理面临的困境

通过调研发现,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治理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信息的传递与共享问题。我国大多数体育组织的产生与政府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些是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分离出来,一些是由政府主导组建。形成一种政府与体育组织之间非均衡的依赖型关系,导致了体育社会组织对政府的过度依赖。当前,政府对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管理采取的是截然不于同组织内自治的管理模式,导致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与环境的互动通畅性不足,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治理中行政效能难以发挥;(2)资源的获取与分配问题。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成立与运行所需要的资源至少包括以具备较高体育水平和管理水平为主的人力资源、以场地硬件设施设备为主的物质资源和以各类经费支出为主的财力资源。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在环境中资源获取和内部资源分配的方式单一,资源供给极不稳定,资源分配不均匀;(3)价值观的塑造与传播问题。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存在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对体育功能服务供给起到有益补充。然而,这些组织属于法律框架之外的非注册登记组织,绝大多数不具备法律合法性,使得其在法律地位和合法性方面存在较大缺失。这与中国国家治理理念严重不符,也不能发挥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价值,更是存在潜在的社会不稳定风险。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长期稳定的发展和有效参与体育治理的能力。

2、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治理的内涵

有序的组织应该呈现出规则的联系,其内涵包括:有序的结构和有序的功能。体育治理是在治理科学的指导下转化体育利益多元主体的矛盾和冲突,促进多元主体的协同共治,形成有序的体育结构,发挥有序的体育功能,最终达到体育善治的过程。自发性体育组织是当前体育环境下自组织的结果,是中国体育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演化结果。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进一步向有序的发展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必然方向,是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内涵。

2.1、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有序结构

系统论认为组分及组分之间的关联方式的总和称为结构。在自發性群众体育组织内部,联系成员的方式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1)实践联系——身心的共同参与。

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形成的核心是体育本身,作为体育的基本内容、手段和表现形式,人们通过身体活动参与到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各项活动中。通过调研发现,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通常围绕单一体育项目形成和运行,这种体育项目的单一性和体育项目特征的差异性,使不同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呈现出尤为明显的特点和差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需要同场参与的体育项目,如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这类体育项目参与人群更容易形成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第二类入门门槛相对较低的非集体性体育项目,如快走、跑步、游泳、广场舞等,这类体育项目参与人群参与组织的目的性通常最为简单;第三类是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体育项目,如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体育项目,这类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往往最为稳定。不难看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能否形成与项目本身的特点并无关系,形成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核心是共同参与,这种共同参与可以是同场竞技,也可以是相互结伴,更可以是知识交流。组织行为学理论认为活动、交往和情感三者之间存在强联系,表现为任何一方的增多便会引起其他两者的增多。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结构的有序根本在于其核心的稳定,即共同参与体育活动的初衷和现实的稳定。

(2)动机联系——价值的社会交换。

“生命在于运动”,适当的身体活动可以改善机体的机能,从而获得健康。狭义的身体活动并不依赖于社会而存在,这种机体功能的健康实现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不依赖于社会。但是,就像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一样,人们参与体育活动想要获得的目的也不太可能离开社会而实现,哪怕是最基本的身体机能的改善。社会范畴下的体育不再是简单的身体活动,而是具有了深刻的社会属性。人是体育的主体,人们超越个体活动而参与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动机也就蕴含在体育的这种社会属性当中。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群体起源于个体由于期待社会报酬而发生的交换。社会交换从发生到稳定至少要经历四个阶段:①吸引。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产生来自人们对于体育价值的更高需求,为了实现自我无法实现的满足,人们相互吸引而存在产生组织的趋势。这种吸引不仅發生在人与人之间,也存在于组织和个人之间。在组织和人的双向吸引的过程,组织可以为成员提供个体无法实现的体育价值,人是组织构成的基础;②竞争。在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形成后,个人或组织会尽可能体现出自身回馈价值的能力,以巩固彼此的联系。自发性群众组织中个人通过体育参与收获健康、关注、尊重等,组织也在个人的积极参与中收获了发展壮大的机会;③分化。随着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发展,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成员间的回馈价值能力出现差异,进而产生地位分化,随之而来的是组织资源分配的差异化和价值收获的差异化;④整合和冲突。社会交换中的地位分化进一步发展,会形成稳定的权力结构。这种稳定的权力结构使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始终有一批稳定的骨干成员,他们是组织存在的支柱,是组织运行的核心力量。

(3)情感联系——组织信任的调节。

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这类采取自组织和自治理方法为主要治理模式的群体,在组织运行中极其富有效率,克服了政府主导模式的低效率和市场主导模式的周期性。这种优势的基础来自于组织内部个人之间以及个人和组织之间的组织信任。组织信任的影响因素来自以下三个方面:①能人是指组织中有较强的能力和较多资源的人。能人往往是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发起者、价值观塑造者和组织规则的制定者,因此成为了组织信任的中心;②规则的制定和实施是组织治理的根本,是组织信任的保障。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中的规则有两类:均分法则和人情法则。均分法则使组织成员广泛受益,成员更具有组织认同感和归属感,更适合组织成熟阶段。人情法则在组织的动员和规范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也是组织治理中的重要手段,更适合于组织的形成和成长阶段;③组织吸引能人和成员参与组织活动的诱因是长期合作的意愿的基础,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诱因的准确性、强度和持续性决定了组织信任牢固性和紧密性。

2.2、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有序功能

对环境有用的系统才能在更高层次的系统演化中得以生存。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弥补了体育系统现阶段运行中无法实现的功能,发挥其组织灵活、覆盖面广、人口基数大等优势,立足个人层面涌现出全社会的大健康的最终目的。稳定有序的功能输出是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

(1)个人层面——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功能初衷。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面抗疫,人们的健康安全意识被彻底唤醒。人们从狭义的健康理解进步为对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的多维度健康需求,对健康获得方式也从被动治疗迈向主动健康。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为社会个体主动进行健康治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体育健康行为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是个体与环境不断交互的结果,这种互动本质上构成了大众运动健康行为社会生态。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通过有序、高效的方式链接了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将“个体”与“群体”与“运动行为”与“运动健康生活方式”之间的需求逻辑化。这种链接可划分为激活、固化、优化和形成四个阶段。

个体源于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依托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激活了个体参与体育活动,将这种“个体”运动行为融合在“群体”运动之中,即激活阶段。该阶段往往以外部动机占据主导地位,表现为同伴的行为模仿、运动宣传教育、运动政策熏陶等,甚至为一种无意识、盲目的行为;受群体文化的影响,组织的集群性特征促使个体在参与运动时更容易产生强烈的群体依恋和集群性行为,这使得组织的“群体”运动更容易转化为持续性的个体运动参与,即“运动行为”持续的固化阶段。该阶段往往是外部动机向内驱力转化的过程,表现为良好的运动体验、深入的运动认知、明确的运动需要以及强烈的持续参与意愿等;运动行为优化需要个体不断补充并及时更新已有的运动健康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储备,体现出个人强烈的情感摄入和高度自主性。在优化阶段“个体”更加注重自身健康状态变化,并进一步明确自身运动兴趣、爱好等运动元素,借助组织的集群性特征实施必要的调控,提升个体运动行为的针对性和匹配度;运动健康生活方式是运动健康行为生成的表征,个体依托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群体构建着个体的社会关系和人际网络,通过自身较为稳定的群体关系网络,获得物质帮助、情感资源和社会资源等方面的支持,为其运动行为的坚持或重复提供支持性环境,更有利于将运动健康行为融入日常生活,表现为典型的生活性,即形成主动获取健康的运动健康生活方式。

(2)社会层面——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功能涌现。

发展社会保障旨在解决民生问题、缓解社会矛盾和经济危机,促进国家认同、社会公正和全面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尽管科技与社会的发展推动现代西方医学体系日趋完善,人类治疗疾病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和行为危险因素流行等问题的加剧带来的健康挑战也日益严峻,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形成了更加复杂的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在这种背景下,以慢性疾病为主的现代文明病迅速蔓延,亚健康人群比例的不断扩大,人们因病致贫、返贫现象突出,健康不公平现象普遍,未富先老的社会结构变化加剧了社会矛盾和潜藏着巨大危机;个体精神和生理层面的慢性疾病,如抑郁症、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则对民众生活质量造成威胁,使其难以安居乐业,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

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致力于构建健康的社会关系网络,激发个体积极主动参与,注重心理健康和社交健康的培育,其目标在于塑造个体与群体健康的体育行为模式,有效预防和管理因社交关系状况不足而导致的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层面的慢性疾病,以及因缺乏身体活动引发的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等生理层面的慢性疾病。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营造的积极良好体育氛围和集体归属感,充分展现了体育健康的主动性、系统性、行为性、互动性、娱乐性特征。它提供了一个平台,促使个体主动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一种以健康生活方式为目标的新型健康治理行动。该行动基于环境改善、行为重塑和生活重构,旨在实现生理、心理、社交适应和道德的全面发展,摆脱了疾病治疗的局限,关注个体行为的改善和体育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和不断改善。通过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个体之间实现有效互动,提升了运动带来的愉悦体验,这种体验进一步强化了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在群体内的关注与认同,突显了生命的意义,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发展。

(3)国家层面——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治理依据。

遵循《“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家健康战略目标,贯彻“全民健身融入全民健康”战略思路,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计划执行,把握核心任务全面提升国民健康水平,有效遏制慢性病蔓延,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客观上要求最大限度唤起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体育组织的多样性是满足群众体育多元化需求的基础条件。虽然正式体育组织是我国大众体育的重要组织依托,但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最直接、最紧密的与群众相联系,发挥的沟通和凝聚作用无可比拟。相较于正式体育组织,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是由社会个体根据共同的意愿自下而上构建而成,能够最大程度地反应基层居民的普遍需求,且具有感应需求灵敏、供给效率较高、组织方式灵活、管理模式多元等优点,可以较好满足居民日趋多元的体育服务需求,也可以良好弥补政府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

公民根据自身需求,不受外界因素制约,自主参加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在组织活动中塑造、发展和稳定自身的独立人格,实现从物质到精神、自然到社会的转变。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自治性和自愿性等特征,促使人们能够平等地参与组织活动,由此激发起人们的自主意识和民主观念,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形成和发展,培养了公民的责、权、利意识。

3、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治理逻辑

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发展对公民身心健康、社会公共服务、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我们需要深入理解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健康治理理念,明确治理目标,捋清治理思路和优化治理模式,推动全民健康水平的提升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3.1、理解健康治理理念是前提

理解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健康治理理念需要基于我国国情和国民需要。全民健身工作作为政府行为,采用由上自下的方针。而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作为社会行为,采用由下自上策略。在这一治理矛盾中,要深刻认识到尽管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作为开放系统,自组织过程仍然与周围环境发生互动。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仍然承擔了政府公共体育服务的部分职能,并且未能完全摆脱政府而独立存在。因此,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健康治理理念强调个体自主参与和社会共同责任,是在体育引领下的行为健康模式,构建“大体育观”。

3.2、明确组织治理目标是方向

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健康治理目标旨在通过体育活动和社交互动,构建基于体育活动为核心的公民健康全覆盖治理体系,以不断提升社会整体的健康水平。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促进个体健康水平提升。个体通过参与体育活动,改善身体机能、增强体质,增加社交互动,丰富业余生活,愉悦身心,提高个人健康水平;二是促进生活方式优化。利用体育活动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促进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三是构建和谐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在社区与个体之间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通过组织各类体育活动,促进社区居民交流互动,增强社区凝聚力,构建和谐社区环境;四是促进社会健康整体提升。通过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提高整体健康水平,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病率、致死率和致残率;五是保障国际基本健康安全。作为国家健康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优势,保障国家基本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与繁荣。

3.3、捋清组织治理思路是基础

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健康治理需要全局把握多个治理主体的基本思路。通过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市场治理、社区治理和公民自治的多元治理主体协同,构建一个全面覆盖、高效运作的健康治理体系,共同促进公民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整体健康水平的提升。

政府治理在健康治理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引导并监管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发展;社会治理则强调各类社会组织、团体在健康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是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积极参与健康治理的实践表现;市场治理可激发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创新活力,在健康治理中不可或缺;社区治理推动社区居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是健康治理的基础层面;公民自治则是健康治理的重要补充,既能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自觉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同时也能对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活动起到监督作用,以及进行评估和反馈,推动组织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3.4、优化组织治理模式是关键

顺应政府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政府职能与角色的转变,以推进服务型、有限型、调控型和责任型政府的要求。政府应全面承担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公共责任,发挥市场秩序监管与制度提供,引导多元主体发挥各自优势。在宏观调控方面,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监督和引导工作,发挥公平、公正分配社会资源作用,推动政府对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健康治理承担责任。此外,政府还需扮演好制度政策设计者角色,以创造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扮演好财政主要投入者角色,以保障公共体育服务的财政投入与有效供给;扮演好公共体育服务主导者与主要供给者角色,明确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层次与方向;扮演好适度购买者角色,引入市场、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共同参与体育服务的供给;扮演好提供者与监管者角色,加强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与监管,发挥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

体育社会组织有效弥补了政府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缺位和失位,作为非政府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针对当前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服务问题发挥其优势。在有效配置体育资源方面,关注基层体育服务更有针对性地补齐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公共服务的短板,将资源更精准地投入;在丰富群众业余生活方面,为群众提供更规范的组织、更专业的指导和更广泛的协调;在推动体育文化交流方面,通过比赛、讲座、培训等方式,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创设良好的资源和经验共享平台和氛围。

市场在自发性群众体组织健康治理主体中效率最高。当前社会,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更加精细,面对数量众多、种类多样的需求,市场能快速、规模化地提供各种产品与服务,也更有能力和意愿深入了解公众的体育健康需求,以提供更好的体育产品和服务。

社区作为社会成员直接构成的非正式组织形式,在公民自身体育健康需求上最为明确,具有显著的信息优势和高效的回应性。同时,通过其他主体提供专业化指导,以获得更多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资源支持来解决其在治理中的问题。

公民自治在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健康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自我管理、参与决策、组织体育活动、监督评估和倡导宣传等方式,积极参与到体育健康治理中,进一步培养公民意识,影响决策方向和实施方式,推动治理体系的改进和发展以及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参与度,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全面健康。

4、结语

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治理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背景下,对促进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个体、社区和社会的健康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是实现中国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树立个体与社会共同健康的目标,通过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市场治理、社区治理和公民自治的多元治理主体协同,构建基于体育活动为核心的公民健康全覆盖治理体系,完善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治理,推动中国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进公民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整体健康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许延威,袁昌国.自组织体育社团赋权的结构扩展与发展路径[J].湖北体育科技,2022,41(07).

[2]戴红磊.中国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

[3]孟凡強.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成因的理论探讨——兼论后继实证研究面临的主要课题[J].体育学刊,2006(02).

[4]周结友.体育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体育学刊,2014,21(05).

[5]赵红娟.体育公共服务视角下体育社会组织价值作用及制约因素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32(04).

[6]张金桥.我国自发性体育社会组织的合法性及其发展中的政府职责[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8(03).

[7]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8]杨桦.论体育治理体系的价值目标[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01).

[9]韩鹏伟.从体育构成要素论体育的本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6,33(05).

[10]弗雷德·鲁森斯.组织行为学(第九版)[M].王垒,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11]周爱萍.社会交换视角下草根环保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动员机制[J].当代青年研究,2016(03).

[12]罗家德,李智超.乡村社区自组织治理的信任机制初探——以一个村民经济合作组织为例[J].管理世界,2012(10).

[13]罗家德,孙瑜,谢朝霞等.自组织运作过程中的能人现象[J].中国社会科学,2013(10).

[14]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14.

[15]董传升.走向主动健康:后疫情时代健康中国行动的体育方案探索[J].体育科学,2021,41(05).

[16]郑功成.社会保障与国家治理的历史逻辑及未来选择[J].社会保障评论,2017,1(01).

[17]修琪.公民社会视野下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

[18]冯其明.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中政府角色的定位及转换[J].湖北体育科技,2018,37(02).

猜你喜欢

治理逻辑目标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治理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发展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我们的目标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