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雪泥鸿爪

2024-04-11王充闾

共产党员·下 2024年3期
关键词:渑池苏轼意象

王充闾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冬,苏轼在汴京考中制科第三等,授大理评事凤翔府(在今陕西)签判。十一月动身赴任,其弟苏辙(字子由)送至郑州,分手后,作《怀渑池寄子瞻兄》七律。原来,五年前,兄弟二人一同赴汴京应举,曾路经渑池(在今河南),借宿于奉闲僧舍,并皆题诗寺壁。

本诗为苏轼早年作品,是一首著名的哲理诗。前四句,巧妙地以形象、生动、新颖的鸿、雪意象,譬喻人生漂泊无定、聚散难凭的经历,此为全诗的重心所在。说它“巧妙”,在于苏辙原诗“共道长途怕雪泥”之句,只是忆及当时旅途泥泞难行,充其量是暗喻人生道路、生命历程之艰难。而苏轼则机敏地把“雪泥”作为一种文学意象,抒写鸿雁偶然踏在雪泥上留下爪痕之后,已经飘然远引,根本没有考虑、也没有人知道它究竟飞往何处,说明人生去来无定、聚散偶然、命途难测、遇合无期。这样,就把普通至极的事物,化作“雪泥鸿爪”的深刻的哲学命题,堪称“点石成金”的神来之笔。

后四句照应“怀旧”诗题,通过回忆前尘往事,认证并深化诗中蕴涵的哲理性认识。旧事两桩:其一,当年过渑池时,那位热情接待他们的奉闲老和尚已经圆寂了,留下了一座贮藏骨灰的新塔;而他们共同题诗的寺壁已经坍塌,因而也就无从再见旧时的墨迹了。人们惯说“物是人非”,仅仅过去五年,竟然不只人非,物亦非了。死者形迹的转换和生者墨迹的消失,两相映衬,言下不无感伤意味。而这恰恰印证了前面的哲思——人生多故,世事无常,一如雪泥上留下的鸿爪,雪化泥消,爪痕荡然无存,更不要说漂泊无定的飞鸿了。旧事之二,那次进京赴考时骑的马,半路上死了,只好換乘一头毛驴到了渑池。山路崎岖,路程遥远,瘦弱的毛驴累得嘶叫不停。诗中既有对人生萍踪不定、鸿迹杳然的怆然怅惘,又有对骨肉情深的往事追怀与眷念。在张扬着温馨的亲情和浓郁的诗意的同时,以鲜活灵动的意象反映哲思理趣,寄意深沉,让人产生共鸣。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猜你喜欢

渑池苏轼意象
抚远意象等
河南渑池:技术培训促花椒产业提质增效
电法在水源地勘探中的应用——以河南渑池电厂为例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中电工程西北院设计的华能渑池热电联产工程1号机通过168小时试运行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