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谦诗中的正气与清廉

2024-04-11刘绍义

清风 2024年3期
关键词:鸿毛利欲于谦

刘绍义

“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的诗,最有名的莫过于《石灰吟》了,不说这首诗家喻户晓、孺妇皆知,但要比我手边这几首诗有名得多。但相比之下,我手边这几首诗更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清风一枕南窗卧,闲阅床头几卷书。剩喜门前无贺客,绝胜厨内有悬鱼。”这是于谦四十五岁过生日那天写的,它至少向我们透露两个信息,那就是清官一般是不过生日的,更不会借生日大肆收受贿赂,大肆宴请宾客;其次是清官的“八小时之外”也非常相似,那就是坐卧南窗读书作文,这与那些贪官闲暇之余出入赌场、酒楼以及各种娱乐场所形成鲜明的对比。

诗中的“悬鱼”是个典故。据《后汉书》记载,羊续在担任南阳太守时,就非常喜欢吃鱼。他手下有一个叫焦俭的官员,投其所好,在某年的三月十五日送来一条大鲤鱼。羊续没有拒绝,也没有吃它,而是把这条鱼挂在房檐下。不久,这条鱼就干得只剩下骨头架子了。第二年三月,焦俭又送来一条鱼,羊续二话没说,只是用手指了指那条干鱼。焦俭面红耳赤,从此再也不敢送鱼。羊续呢,为了让下属断了送鱼的想法,从此再也不吃鱼。

还有一个故事见于《南史·傅昭传》中,与上一个故事有些雷同。也好吃鱼的傅昭在任安成内史期间,因为安成少鱼,所以鱼价特高。于是善于拍马的下属便在一个炎热的夏天给傅昭送来了不少鱼,傅昭没有拒绝也没有吃掉,而是将它们挂在了门边上。不多日,这些鱼都变成鱼骨架,不能食用了。那些准备再讨好傅昭的人见到这些,都明白了傅昭的清廉之德、良苦用心,不敢再造次,不敢再往傅昭的家里送鱼了。

一条鱼能够成全一个人,也能毁掉一个人,谁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可有的人就是禁不住这些“鱼”的诱惑。但古人对这些鱼是非常注意、非常讲究、非常谨慎的。于谦在这首诗里用到此典,正是此意。

“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手帕、蘑菇、线香都是于谦任职之地的特产。按照当时官场上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地方官员进京朝见皇帝,都要从本地老百姓那里搜刮一些当地的土特产,献给皇上和朝中权贵。当听到同僚要于谦也带些土特产时,于谦速成这首诗。在于谦心目中,这类东西都是供人们用的,时下却因官吏征调搜刮,变成了百姓的祸殃,这是要被老百姓戳脊梁骨骂娘的,所以他在诗中明确表示:“我进京什么也不带,只带两袖清风。”

“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所以古志士,终身甘缊袍。胡椒八百斛,千载遗腥臊。一钱付江水,死后有余褒。苟图身富贵,朘剥民脂膏。国法纵未及,公论安可逃?作诗寄深意,感慨心忉忉。”这是于谦的一首《无题》诗,它告诉大家,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为人为官,没必要那么贪得无厌。

“胡椒八百斛,千载遗腥臊”,说的是唐朝宰相元载被抄家时光胡椒就抄出八百石。谁都知道,这够元载祖祖孙孙吃八辈子也吃不完,你说要那么多身外之物干什么?这些财没守住,最后还落个满门抄斩。

“一钱付江水,死后有余褒”,说的是东汉会稽太守刘宠的故事。据《后汉书》记载,“宠治越,狗不夜吠,民不见吏,郡中大治”,所以朝廷把刘宠调回京城当大臣。临行前,当地百姓自发相送,几位老人还每人送给刘宠一百文钱。刘宠无论如何也不肯收下,但盛情难却,刘宠象征性地收了他们一文钱。就这样,刘宠还怕这一文钱沾污了自己的名声和清白,又随手把这一文钱扔到了江里。这段江水自刘宠扔钱后变得意义非凡,后人便把这段江叫作“钱清江”,并在江边建“一钱亭”、在绍兴建“一钱太守刘宠庙”供人瞻仰,“一钱太守”的美名也自此传开。

上文诗中用正、反两个事例,阐明了“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的道理,最后四句与开头两句首尾呼应,说明贪图不义之财,剥削民脂民膏,即使暂时侥幸逃脱国法的制裁,也定会受到公論的谴责、民心的审判。作者忧心忡忡、寓意深远地写下这首诗,真的是意义非凡呀。

猜你喜欢

鸿毛利欲于谦
成鹰之路
果子单
影子
风入松·送医疗队出征
谐图趣语
于谦藏品欣赏
人体乐园
形容事情小的四字词语
关于一扇门的命名
孟子幸福观的研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