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自在悠然
2024-04-11王充闾
王充闾
诗人在诗中展示了向往归复自然,追求悠然自在、不同流俗的内心世界,全诗十句,可做三层解读。
前四句为一层,诗人状写其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鄙弃官场、不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诗人愤世嫉俗,心志高洁,但他并没有逃避现实,与世隔绝,而是“結庐在人境”,过着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不同之处在于,能够做到无车马之喧嚣,保持沉寂虚静。那么,请问这是怎么做到的呢?答曰:不过是寄情高旷,“心远地自偏”罢了。这里固然也有生活层面上的因素,对这熙熙攘攘的社会现实,特别是争名逐利的官场,采取疏远、隔绝的态度,自然门庭冷落、车马绝迹;但诗人的着眼点还是精神层面上的,内心对世俗价值观的否定,放弃权力、地位、财富、荣誉的世俗追求。诗人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如盐在水,不着痕迹,平淡自然,浑然一体。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诗人状写其从田园生活与自然景色中所获得的诗性体悟,实际上是“心远地自偏”这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的形象化表现与自然延伸。有了超越常俗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一俯一仰,怡然自得。“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在这里,诗人、秋菊、南山、飞鸟,各得其乐,又融为一体,充满了天然自得之趣。情境合一,物我合一,人与自然合一,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
最后两句为第三层,是全诗的总结,讲诗人从中悟出的自然与人生的真谛。而这“真意”究竟是什么?是对大自然的返璞归真,是万物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是对远古理想社会的追慕与向往,还是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怡然自得的生活意趣?诗人并不挑明,留给读者去思考,在他,则“欲辨已忘言”了。实际的意思是说,这一种真谛乃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处与整体性。这样,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意象上。寄兴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