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实录及评析

2024-04-11张瑜章荣耀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神态首诗杜甫

张瑜 章荣耀

一、复习旧知,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诗。首先,复习一下单元页。谁来读一读人文主题?

(生读)

师:很自信的孩子!人文主题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课文都和爱国有关。那怎么学呢?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语文要素。

(生读)

师:第一条是阅读要求,第二条是习作要求。但都提到了动作、语言、神态、人物内心。(板书:神态、动作、语言、人物的内心)

师:杜甫是如何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他的内心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启今天的古诗学习。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师:请同学们把这首诗有滋有味地读上一遍,不明白的地方看看注释。

(生自由朗读)

师:谁先自告奋勇地第一个来读给大家听?

(一生深情读)

师:此处应该有掌声!有两个难读的字音都读准了。“裳”诗中有注音,在古代“衣裳”是指一套衣服,上为“衣”,下为“裳”。“子”诗中没有注音,你是怎么知道读第三声的呢?

生:古诗旁的注释中写“妻子”的意思是妻子和孩子,它对应的是两个词,所以这里的“子”不能读成轻声。

师:古诗旁的注释也能帮助我们读准字音。

师:像这样的古今异义词,诗中还有吗?

(生交流)

师:是啊,这首诗的古今异义词特别多。

师:还有谁想读给大家听?

(一生读)

师:古诗词的停顿是有规律的,七言诗一般会在第四个字后面停顿一下,还有的在第二个字后面也会停顿一下。学着他的样子,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全班齐读)

师:不错,有了停顿,诗就能读出节奏来了。

三、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师:但仅仅会读还不够,还要读懂。先来看这首诗的题目,有点长,谁来说一说它的意思?

生:杜甫听说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两岸的地区。

师:诗题中提到了朝廷的军队,和朝廷的军队站在同一个阵营的,叫什么军?

生:盟军。

师:和朝廷的军队不在同一个阵营,一直是敌对的,叫什么军?

生:敌军。

师:本来是一个阵营的,后来发动了叛乱,叫什么军?

生:叛军。

师:很厉害,没难倒你们。

师:接着来,诗题中还提到了地名“河南河北”,拿起笔在诗里圈画一下,你还能发现几个地名?

生: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

师:了不起,一口气找到了六个。

师:同学们,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就和一支叛军、这一串地名有关,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

师:看完什么感受?

生:我的心很痛,看到国土被叛军占领了,为自己国家的命运而担忧。

师:是的,这段历史令人痛心。

生:看完视频我很气愤,明明是自己的国土,却被叛军占领了,还伤害老百姓。

师:是啊,这支叛军惨无人道。

师:那此时杜甫在哪里?

生:剑外。

师:他为什么在剑外?

生:因为叛军从蓟北起兵叛乱,占领了黄河两岸,杜甫只能逃亡到剑外了。

师:是的,他的家乡洛阳就在这片战火里,两地相隔着哪些地方?

生:巴峡、巫峡、襄阳。

师:所以,这一串地名串起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让我们知道杜甫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写了这首诗。

四、理解詩意,体悟诗情

师:那这首诗具体写了什么内容呢?结合刚刚对古今异义词和地名的理解,一边听老师读,一边想一想诗的大意。

(师朗读,生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掌声!把这首诗的诗意先说给自己的同桌听听。

(同桌互说诗意)

师:谁来说给大家听?

(生说诗意)

师:说得真好!读懂古诗,除了要理解诗的意思,更要体会情感。同学们,在这首诗中,最能表现杜甫内心的是哪个词?

生:喜欲狂。

师:什么样的喜叫喜欲狂?

生:喜到快要发狂了。

师:对,比“喜”的程度更强烈。这既是杜甫的内心,也是这首诗的诗眼。(板书:喜欲狂)

师:接下来,就用你的慧眼来找一找,用你的慧心来悟一悟,杜甫的这份有别于常态的狂喜表现在哪些地方。

(生交流)

生:请大家跟我看“初闻涕泪满衣裳”,我们遇到开心事的反应一般是嘴角上扬,眼睛眯眯笑,而杜甫和我们不一样,他是泪满衣襟。

师:伟大的发现,(板贴:按照常理       ,而杜甫       。)从杜甫反常的神态里读出了这份狂喜,请你把“涕泪满”写在黑板上。

(生板书:涕泪满)

师:继续发现,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交流。

生:请大家跟我看“却看妻子愁何在”。按照常理,自己开心就写自己高兴的神态,而杜甫却还写妻子孩子的脸上没有一丝愁容。

师:是啊,你也关注到了人物的神态。请你把“愁何在”写在黑板上。

(生板书:愁何在)

生:请大家跟我看“漫卷诗书喜欲狂”。按照常理,杜甫是个书生,应该惜书如命,而杜甫却胡乱地卷起心爱的书。

师:是啊,一个读书人遇到了令人狂喜的事儿,书都不算什么。这么会发现,奖励你可以邀请一个好朋友,和你共读这句诗。

(生读)

师:真好。从杜甫反常的动作中读出了这份狂喜,请你把“漫卷”写在黑板上。

(生板书:漫卷)

生:请大家跟我看“白日放歌须纵酒”。按照常理,人们喝酒一般是在夜晚,而杜甫在白天就喝酒,还边喝边高歌。从这里能看出他喜到快要发狂了。

师:是啊,他都等不到晚上喝了。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写这首诗时杜甫已经52岁,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他会怎样唱,怎样喝呢?

生:一杯接着一杯往嘴巴里灌,不管这酒好不好喝,反正喝得特别开心。

师:看出来了,他的酒杯里盛满了狂喜。

生:我觉得杜甫会用很大的声音唱歌,十里之外都能听到。

师:是啊,他的歌声里唱尽了狂喜。

生:我觉得杜甫会直接抱起酒坛往嘴巴里倒,还手舞足蹈。

师:是的,完全像一个狂放的少年郎啊。说得这么好,奖励你把想象到的画面送进诗里来读一读。

(生读)

师:真好。从杜甫反常的动作里读出了这份狂喜,请你把“放歌纵酒”写在黑板上。

(生板书:放歌纵酒)

生:请大家跟我看“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按照常理,从四川回洛阳是有一大段距离的,而杜甫却觉得回家是多么方便,感觉一会儿就能到家。

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一会儿就到家了?

生:我从“穿”“下”“向”感受到的。

师:了不起,这一句很难被发现,却被你发现了。“穿”就是一穿而过,“下”就是“咻”的一声顺流而下,“向”就是一下子驶向目的地。用这三个动词把四个地名一串,似乎杜甫很快就到家了,其实他有没有出发?

生:没有。

师:人在四川,心已在回家路上了,用一个成语说,就是——

生:归心似箭。

师:你这么会总结,我就把读的机会给你,有没有信心读好这句诗?

生:有。“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真好。语速的加快也能表现喜欲狂的内心。奖励你把“穿”“下”“向”写到黑板上。

(生板书:穿、下、向)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杜甫把他内心的狂喜写在了这些神态里,也写在了这些动作里,其实这份狂喜还藏在了诗的韵脚里。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几个字。

生:裳、狂、乡、阳。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都是押“ɑng”韵。

师:你在读“ɑng”韵的字时,嘴形是完全打开的还是微微闭拢的?

生:完全打开的。

师:是的,嘴形打得越开,说明越开心。就像“笑哈哈”就比“笑呵呵”更开心。

师:同学们,这就是“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啊。同样是用神态、动作写内心,他却不落俗套。在他的笔下,“涕泪”是喜欲狂,“漫卷”是喜欲狂,“放歌纵酒”是——

生:喜欲狂。

师:“穿”“下”“向”是——

生:喜欲狂。

师:就连韵脚也透露着——

生:喜欲狂。

师:带着这份畅快淋漓的感觉,我们一起合作来读好杜甫生平的“第一首快诗”。

(师生合作读)

五、拓展杜诗,探究原因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收复失地这件事会让杜甫如此狂喜呢?仅仅是因为他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吗?我们一起去他的其他诗里找找答案。(配乐出示)

师:听着诗句,看着诗意,你发现了什么?可以用上今天所学的方法,通过诗中神态、动作的描写体会诗人的内心。

生:我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的“搔”字,体会到杜甫因为担心着家人,担忧着国家的命运,而一直挠头。

师:你关注到了杜甫的动作,体会到了一份忧愁。

生:我从“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中体会到杜甫家里特别贫穷,吃了上顿没有下顿。

师:这句诗还写到了“老妻睹我颜色同”,什么是“颜色”?

生:面色。

师:谁的面色?

生:妻子的面色。

师:什么样的面色?

生:满面愁容。

师:是啊,从杜甫和他家人的神态中体会到了这份愁绪。

生:我从“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中体会到动乱的社会下,百姓也过得不安稳,流离失所。

师:杜甫在写这句诗的时候,不仅在愁自己,愁家人,还在愁——

生:愁老百姓。

生:愁国家何去何从。

师:学到这儿,我们发现杜甫的喜和愁,始终是和什么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生:和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

生:和百姓紧紧联系在一起。

师:这样的一份心心相印就叫作赤子之心。(板书:赤子之心)

六、发挥想象,书写心声

师:都说中国古典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它能给人以无穷想象。结合这些补充的诗句,想象一下杜甫听闻收复失地时,可能会对妻子孩子、朋友、邻居、同僚说些什么。请挑选一个对象来写一写。(出示)

(生交流)

师:“喜欲狂”的情感流淌在字里行间,让我们感受到杜甫始终在牵挂着故土、牵挂着百姓、牵挂着大唐。

师:所以,有人说杜甫写的诗记录了时代,记录了历史,被后人称为“诗史”。(板书:诗史)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诗史”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就让我们把在这节课上读到的、理解到的、写出来的这份赤子之心都融入到诗中,一起饱含深情地来背一背。

七、学以致用,任务研究

师:同学们,三首爱国诗都学完了。其实,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有很多爱国诗,它们都关联着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今天的课后作业,请同学们选择一位自己喜欢的爱国诗人,根据今天课上的学习步骤,搜集他的一首爱国诗,整理当时的一段历史背景来进行研究,感受他们始终与祖国、与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怀。

【评析】

现行统编本教材有一个比较系统、完备的语文素养培养的序列。在实践过程中,语文要素的突破与落实往往常见于现代文阅读教学中,而古诗教学更偏向于感悟人文主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但张老师这堂课将语文要素与古诗教学建立起了柔性联结,通过联系教材、诗人、学生来组织教学,形成了明要素、悟要素、用要素的单元统整意识,改变了以往古诗教学中语文要素可有可无的现状。

一、联系教材——单元中的一首诗

基于语文要素突破的古诗教学,势必不能让古诗孤立存在,而是要放在一个单元、一册教材、一套教材中来看这首诗。只有把一首古诗与单元页、与学生已习得的语文素养联系起来解读,才能让教材的“例子”作用发挥得更精准、更优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首诗。本单元以“责任”为人文主题,意在让学生感受先辈们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这是对四年级所学的“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心情、感受人物品质”等阅读方法的进一步提升。

我们发现,这首诗兼具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两大功能。具体说,人文主题体现在杜甫听说长达数年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不禁欣喜若狂,表达了他对国家的一片赤子之心;语文要素體现在杜甫是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等来表现内心“喜欲狂”的。于是,教学中,张老师以“喜欲狂”为诗眼,引导学生抓住“初闻涕泪满衣裳”和“却看妻子愁何在”感受其狂喜之态,抓住“漫卷诗书喜欲狂”和“白日放歌须纵酒”感受其狂喜之举……在品读“喜作何样”中感受其心系家国的情怀,达到古诗教学与语文要素发展的共生。

二、关联诗人——系列诗中的一首诗

教学中,张老师没有就诗论诗,就语文要素谈语文要素,而是关联诗人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一系列诗来看这首诗,让语文要素在充满语文味的课堂中静静地落地生长,更在学生心中扎根生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处处渗透着畅快淋漓的狂喜之情,如山涧清泉自然地奔泻而出,这是此诗与他的其他诗的不同之处。所以,本堂课设计了两探:一探杜甫“喜欲狂”的表现,方法是品读诗中动作、神态的描写;二探杜甫“喜欲狂”的原因,方法是运用“通过诗中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内心”品读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写的一串诗,感受其忧国忧民的内心。这两探看似是围绕“喜欲狂”设计的,但其实语文要素的习得和运用是包裹在其中的,它作为一条隐性的线索流淌在古诗教学中。诗是诗人内心感受的表达,虽然诗的内容不同,但通过捕捉诗歌中对于人物动作、神态描写的比照度,会发现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却很相似,以此达到从一首到一类的迁移比读。

三、联结学生——成长中的一首诗

诗是古代的诗,诗人是古代的人,但诗人和诗传递的情感却是当下的、鲜活的。迁移比读的最终目的是情感的深入人心,与儿童的现实生活、未来世界建立纽带。

本课中,联系学生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了“四问四读”。一问:“按照常理,你们遇到开心事会笑,而杜甫为什么会泪满衣襟?”二问:“按照常理,书生应该是惜书如命的,而杜甫为什么胡乱地卷起书?”……这样形成一条情感共鸣的主线,不断敲击和叩问学生的内心,并形成阅读共情,内化为学生的情绪实践和心灵感知,助力完整儿童的培养。

入选教材的古诗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不断地品读和感悟,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

语文要素不是一种静止的、孤立的存在,是教材、诗人、学生等因素的多元共生,我们要做的是让语文要素真正被看见、被激活,让语文要素在古诗教学中实现质的突破。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神态首诗杜甫
神态描写有妙用
《上课没人抢》
我想写首诗给你
神态中流露出的“较量”
杜甫改诗
杜甫与五柳鱼
写给一群羊
从“读首诗再睡觉”看听觉阅读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