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Q两优粤苗的选育与应用
2024-04-10丁友奇
丁友奇
(安徽省荃银爱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1100)
Q 两优粤苗是贵州筑农科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采用集团公司的自有不育系全151S 为母本,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感温型恢复系粤禾丝苗为父本,于2013年配组,经2015—2016年连续2年多点测试后,于2018年与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和四川台沃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申报的两系杂交中籼迟熟新品种,2021年通过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皖审稻20210010。该品种适宜在安徽省一季稻区推广种植,需要注意对稻瘟病、稻曲病等病害进行防治。文中对Q 两优粤苗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技术及高产制种技术进行了介绍,旨在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1 品种选育过程
1.1 母本全151S 的选育
全151S 系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利用柱头外露高和抗倒性好的1892S 为母本,与分蘖性好、米质优的新安S 为父本杂交,然后再用1892S 回交[1-2],即[1892S/新安S//1892S],选育的具有抗倒、优质、高异交率、强配合力等特点的两系不育系,2016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专家技术鉴定(图1)。该不育系在合肥种植,不育期株高76.5 cm,平均穗长为26.5 cm,单株成穗数10~15 个,每穗总粒数195 粒;柱头紫色,柱头外露率较高,未喷九二〇其柱头外露率达73.5%,双外露率为38.5%。叶片直挺平展、中长,叶色绿,株型好。
图1 母本全151S 选育过程
1.2 父本粤禾丝苗的选育
父本粤禾丝苗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感温型恢复系。以粤农丝苗为母本,粤银丝苗为父本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于2014年通过广东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粤审稻2014026。
粤禾丝苗在广东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4~115 d,比对照品种粤晶丝苗2 号短1~3 d。植株矮壮,株型集中,分蘖力中等,抗倒力强,耐寒性中(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为中),后期熟色好。株高89.9~92.9 cm,穗长21.5~22.5 cm,有效穗250.5 万~280.5 万/hm2,每穗总粒数122~150 粒,结实率85.8%~86.0%,千粒重22.1~22.8 g。该品种整精米率64.5%~70.6%,垩白粒率3%~9%,垩白度0.7%~1.2%,胶稠度58~60 mm,直链淀粉15.2%~16.7%,长宽比3.2,食味品质79~83 分,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2 级。粤禾丝苗高抗稻瘟病,中B、中C 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87.5%~100%、100%、93.6%~100%,病圃预测法鉴定穗瘟2.5~2.6 级,叶瘟1.3~2.0 级;中抗白叶枯病(IV 型菌3 级,V 型菌5~7 级)。
1.3 配组情况
2013年采用不育系全151S 与粤禾丝苗进行测配,其中优异区表现双亲优势互补,综合性状好。2014年春在海南制种,2015、2016年该组合参加安徽省中籼迟熟组预备试验,表现突出。2016年井冈山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损失率13.5%,病级3 级。
2 Q 两优粤苗的特征特性
2.1 农艺性状
Q 两优粤苗在2018—2019年参加安徽省水稻区域中籼迟熟组别试验,结果显示,该品种全生育期137.4 d,与对照II 优838 生育期相当。株高115.8 cm,平均穗长25.2 cm,有效穗数256.5 万/hm2,每穗总粒数232.7 粒,结实率81.6%,千粒重23.9 g。
2.2 品质检测
经农业农村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检测,Q 两优粤苗2018、2019年米质均为部标普通。
2.3 抗性鉴定
2018—2019年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抗性鉴定,结果显示:2018年中感稻瘟病(综合抗指5.3),感稻曲病(病穗率16.3%),感白叶枯病;2019年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4.0),感稻曲病(病穗率24.0%),感白叶枯病。
2.4 产量表现
2018年参加安徽省水稻区域中籼迟熟组别试验,Q 两优粤苗平均产量为9 930.45 kg/hm2,比对照增产6.99%,达极显著水平;2019年续试,平均产量10 383.3 kg/hm2,比对照增产9.93%,达极显著水平;2年区试平均产量为10 156.8 kg/hm2。2020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 396.75 kg/hm2,比对照增产6.02%。
3 栽培技术
Q 两优粤苗适合在安徽一季稻区推广种植[3-4]。
3.1 适时播种
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以及种植习惯,选择适当的时间播种育秧,一般在4月底至5月上旬播种。大田用种量15 kg/hm2,秧田播种量150~225 kg/hm2。
3.2 及时移栽,合理密植
一般在秧龄25~30 d、6~7 叶开始移栽,壮苗单株、弱苗双株栽插。根据当地栽插行株距,合理密植,一般株行距16.5 cm×23.1 cm,每穴栽1~2 粒种子苗。
3.3 科学施肥
该品种分蘖较强,丰产质优,耐肥抗性较好,适宜中高肥力水平,大田施基肥复合肥(N∶P∶K=15∶15∶15)450 kg/hm2、尿素150 kg/hm2、氯化钾75 kg/hm2,移栽7 d 后追施返青肥尿素150 kg/hm2。
3.4 灌水
浅水栽插,保持2~3 cm 浅水层促分蘖,当总茎蘖数达到225 万~240 万/hm2时及时落水烤田,轻烤为主,分次烤田。抽穗前5~15 d 和抽穗后5~15 d 保持3 cm 浅水层,此后保持湿润和间歇灌水,干干湿湿到黄熟,成熟前7 d 断水。
3.5 病虫草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田间及时除草,根据当地病虫害情报,适时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应特别注意对稻瘟病、稻曲病等病害进行防治。
4 高产制种技术
应选择海拔100 m 以下、隔离条件好、光照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排灌方便、交通便利的田块作为制种基地。母本育性转换临界期杜绝山泉水、地下深层冷水灌溉。选择安全的孕穗抽穗期,Q 两优粤苗在江西省南城县制种,一般父本5月底播种,母本比父本迟播9 d,叶差3叶,安全始穗期安排在8月中旬。在母本始穗达5%时开始喷施九二〇,用量600 g/hm2,按150、240、150 g/hm2分3次连续使用,第2 次后单喷父本60 g/hm2,增加父母本的花位差,有利于授粉,提高制种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