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库里的专家也应“能上能下”
2024-04-10李浩瑄
李浩瑄
不久前,山西省发展改革委公布公告称,通过对省评标专家库2023年度聘期届满的3226名评标专家进行续聘考核,共有1008名评标专家被解聘,原因分别包括“年满七十周岁”“未按照要求参加考核”“考试不合格”“考试成绩无效”四类。其中,因超龄而解聘的仅有数十人,更多的则是其他三类情形。
事实上,这不是山西第一次大规模地考核解聘评标专家,2021年该省就有1119名评标专家不符合续聘条件或考核不合格被解聘,2022年为889名。
专家,作为社会中的知识精英,其言论和评判往往具有重大影响力。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不少网友似乎已经对“专家”两字不以为然。一方面被叫“专家”的人多了起来,另一方面互联网上涌现出的大量所谓的“专家建议”时常令人瞠目结舌。
为什么本该受到公众尊重的专家,如今常常让人发出一声叹息?这次的数据揭示出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引发了公众对专家团队的质量和能力的质疑。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一些地方出臺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实施细则,着力解决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主要规范对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的领导职务所做的组织调整,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
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并非新近推出的制度设计。根据相关规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中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员,也参照执行。换言之,能上能下,优进劣退,在专家群体也应是常态。
从过往招投标案例来看,一些人因年龄、学科专业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变化,没能跟上各界对专家的权威性、专业性的期待和要求,还有一些专家挂着专家名头却不从事专家应做的工作,反而利用专家身份为某些商业行为站台“背书”,进行一些虚假评标、虚假认证等,给相关领域的安全生产、公平交易等埋下隐患。
招投标涉及的项目资金一般都比较大,少的几十万元,多的甚至上亿元,如果评标专家能够公平公正进行评标,不仅可以帮招标单位选到优质的施工单位,还可以节省财政开支。而评标专家对政府采购活动和招标投标的公正性、专业性非常重要,作为具备特定领域专业知识的专家,要对相关资格和投标文件进行审查和评定,他们的意见对于最终招投标结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山西省发展改革委的一系列行动,显示出地方对招投标领域效率和专业性的重视程度,不仅让参与评选的专家们有了紧张感,还能挽回一些专家在公众心里的公信度。
要知道,“能上”并非一劳永逸的起点,“能下”也并非一蹶不振的终点。无论是专家还是领导,都不应该是“终身制”,都理应设置必要的淘汰机制,形成良性循环。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专家建议”的含金量。
(摘自《廉政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