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ESG投资实践及发展对策
2024-04-10邓岚
邓 岚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 北京 100102
0 引 言
近年来,ESG(Environmental、Social、Governance)投资理念在全球快速发展,该理念在投资决策中综合考虑企业的环境影响、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水平,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投资领域的应用。尽管我国ESG投资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在当今环境压力不断加剧的背景下,ESG投资可以发挥资本的推动作用,长期引导更多资金流向ESG相关领域[1],形成促使企业加强ESG建设的力量。因此,金融体系应关注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和社会成本[2]。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我国ESG投资的现状,通过梳理其发展历程和现状,深入剖析现存问题,提出可行对策,以促进ESG投资在中国的推广应用。
1 ESG投资理念与概述
1.1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
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不断上升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已成为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早在20 世纪60 年代初,基林便通过对夏威夷连续监测收集的二氧化碳样本数据的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基林曲线”,揭示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在不断增长,拉响了气候变化警报[3]。随后,环保主义代表作品《寂静的春天》的问世也引起了大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引发了一场反对战争、捍卫人权、推进环境保护和抵制种族歧视的热潮,并呼吁企业肩负更多社会责任。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4],对可持续发展概念做了具体界定,认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应兼顾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需重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方面协调发展。1988 年,联合国设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r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该组织汇集了全球的科学家,对气候变化的科研成果进行评估,为政治决策提供科学基础),这标志着国际社会开始重视气候问题。与此同时,一些投资者开始通过其投资行为表达对社会运动的支持,通过投资决策来体现价值观,推动企业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方面做出改变,成为社会责任投资思想的雏形。
1.2 ESG投资的兴起背景
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倡人们反思经济增长与环境的联系,于是社会责任投资应运而生。20 世纪90 年代,社会责任投资开始从道德伦理层面逐渐走向实践层面,在投资中全面考量企业的ESG状况,并分析由非财务因素对企业投资收益率和投资安全性造成的影响。此后,各种可持续发展指标也陆续发布,能反映和评价各个公司在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方面的成果,以及衡量并引导企业在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方面的表现。
1990 年,摩根士丹利发布的多米尼400 社会指数(现称为MSCI KLD 400 社会指数),是同类产品中第一只通过资本化加权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数产品。1992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金融倡议,号召金融机构将ESG因素纳入决策,发挥资本力量推进可持续发展进程。1997 年成立的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及其发布的披露标准进一步完善了企业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信息披露机制,成为当今最具影响力和普遍适用的标准之一。可见,ESG投资通过将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考量引入投资决策,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为解决当代环境和社会问题提供了市场化路径。
1.3 ESG投资的概念界定
ESG投资概念在19 世纪初逐渐明确。2005 年,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在其报告《Who Cares Wins》中首次明确提出了“责任投资”的概念[5],这就是后来被广泛称作ESG投资的原型。它呼吁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关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等多方面影响,以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ESG投资在投资决策中综合考量与环境保护、社会影响和公司治理相关的多种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企业温室气体排放、废弃物污染处理、人权保障、员工权益、董事会构成与决策透明度等方面的表现,通过投资,引导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ESG投资的基本守则是:投资者和金融机构需要把ESG因素融入投资分析和决策,并对环境和社会负责任;被投资企业管理时需遵循ESG理念,并及时披露ESG信息。ESG投资立足于可持续发展、负外部性和现代公司治理理念,通过信息披露、量化评估和投资策略指引等途径,推动投资者在评估企业价值时从单一盈利指标向融合多维环境、社会和治理指标方向转变。ESG已成为当今投资者评估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准。
目前,学界对ESG投资概念的解释还存在一定争议,主要涉及“E+S+G”和“CSR(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G”2 种视角[6]。前者将其理解为兼顾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三方面因素的投资策略[7-8];后者则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已经包含环境和社会2 个要素,ESG投资是在此基础上额外增加的公司治理因素[9]。这2 种视角并非互相排斥,而是相辅相成,共同推动ESG理念在投资实践中的实现。也有研究者提出,ESG代表着人类理念和行为模式的反思与升华,它激发人们对未来与共同体的关怀,唤醒人类的价值判断,推动人们深刻反思什么是人应该和可以追求的更高层次目标;认为ESG不仅是一种技术性路径,而是人类行为和发展理念进化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进入转型期的客观需要,昭示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升华[10]。
1.4 ESG投资的理论基石
1.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也不会给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造成伤害”。这一概念是西方学者首先提出来的,它从全球和长远的角度审视人类社会,强调当代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11]。ESG评级体现了企业在环保承担、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等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表现,较高分数意味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强,政府通常更支持这类高质量企业。
1.4.2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广义上对企业有影响或受其影响较大的个人或机构。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企业管理要兼顾各利益相关者,而不只是股东。企业不应仅仅向股东方面承担责任,而应对各利益相关方承担责任,以实现利益相关方的价值最大化。利益相关者理论为ESG责任投资指出了参与主体及其影响范围,让企业服务好股东的同时,也关注消费者、员工、社区等其他重要利益主体。实证研究中也发现,利益相关者治理指数对于企业盈利能力具有显著积极影响,这为确定利益相关者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数据支持。
1.4.3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认为,企业不应以服务股东为唯一目的,而应主动承担起超越法律规定范围和其“义务的最低限度”之外的社会责任,履行其对社会的承诺。Bhaduri等[12]认为,ESG以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为基础,是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延续,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ESG要求企业全面履行环境和社会责任,这是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在实践中的重要体现。
2 我国的ESG实践
ESG这一概念在2004 年被正式提出,步入21 世纪以来,我国连续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来规范和引导ESG活动。从2002 年至2023 年上半年,我国总共出台了62 部政策法规[13-16]。
2.1 引进初期(2000—2009 年)
从千禧年开始,我国引入ESG投资理念和国际标准。2006 年为中国ESG萌芽期,上海和深圳两大证券交易所开始要求上市公司提交社会责任报告,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报告标准和披露要求,ESG在当时并未得到广泛重视。2008 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人们开始更重视公司的社会责任和企业治理。
2.2 兴起时期(2010—2014 年)
2010 年,国内相关基金开始上市,多部门相继出台ESG相关政策,涵盖企业内控、环境信息披露、保险公司治理等方面,这是ESG制度化建设的开端。2012—2014 年,多部门推出更具操作性的ESG实施办法、指引或标准体系,如环境监测和信息披露办法、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社会责任相关标准等,使得ESG理念进一步落地,这一时期是我国ESG理念从提出到落地实施的重要过渡与深化阶段。
2.3 快速发展期(2015—2019 年)
2015 年10 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成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战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倡导ESG成为上市公司践行绿色发展战略的抓手。这一时期,国资委、人民银行等部委相继出台ESG相关指导意见,如《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等,ESG理念进一步制度化和规范化,还出现了专业机构和协会制定的ESG评价体系和投资指引。这无疑是我国ESG发展的一个重大突破,是真正推动我国ESG发展的里程碑事件,标志着ESG理念开始在证券市场中得到运作和实践,ESG投资进入市场化发展阶段。此后几年,我国的ESG标准不断完善,企业的ESG实践也越来越丰富,不仅传统的大型企业开始注重ESG,新兴的科技公司也开始将ESG纳入自己的战略考量之中。2018 年,证监会修改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进一步强调了ESG信息披露,提升了ESG披露的透明度。
2015—2019 年是我国ESG 投资快速制度化和市场化的重要推进阶段。这一时期,ESG投资基金增长迅速,相关监管体系开始建立。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在ESG实践上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我国的ESG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2.4 成熟期(2020 年至今)
2020 年,“双碳”目标提出后,资本市场对于ESG投资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ESG投资机构和规模进一步扩张,投资范围不断扩大,相关政策和监管更趋成熟。从A股上市公司ESG披露情况来看,2020—2022 年,披露企业数量逐年增长,分别为1 021、1 138、1 450 家,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ESG带来的影响。
上交所、深交所相继出台多项规范和指南,大幅改进了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透明度。多部委也相继发布ESG评价方法,使得ESG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国务院出台支持性政策,促进绿色低碳发展,ESG得到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期出现了碳金融、绿色金融等创新产品,ESG金融市场化进程加快。此外,绿色金融、气候投融资试点区的成立为ESG金融模式的复制和推广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ESG实践方面,一些先行者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如京东、阿里、宁德时代等在治理结构设计、社会责任、环境保护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2020—2023 年是我国ESG投资高速发展与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
3 ESG投资的效果和影响
ESG投资的快速发展表明,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企业和个体消费者等都开始重视企业在环境、社会和治理等方面的表现。优秀的ESG表现能够为企业带来诸多好处,如降低贷款风险、资金成本[17]和审计费用[18],增强竞争力[19],提高声誉[20],缓解监管压力,ESG管理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正向关联。研究表明,ESG表现与企业生产率和股价稳定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21],而与融资约束和股价崩盘风险呈负相关关系[22]。这是因为ESG承诺向外界传递企业运营可持续、风险可控的积极信号,会在投资者和消费者中产生声誉效应[23]、在政府中产生支持效应、在同行中产生示范效应,进而提升企业在各类市场主体中的形象和地位[24]。
根据欧洲央行的数据,获得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授权的基金规模自2015 年以来增长了170%。这表明ESG投资正日益受到市场和社会的青睐,将快速成为主流。未来,ESG资产规模还将大幅增长,据普华永道预计,2026 年全球资产管理公司的ESG相关资产管理规模(Asser under Management,AuM,即该机构当前管理客户资产的总市值、也是衡量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规模的指标)将从2021 年的18.4 万亿美元增加到33.9 万亿美元。与此同时,各国监管机构也在加强对ESG事项的监管要求。因此,企业有必要抓住发展机遇,通过提升自身ESG表现来获得竞争优势。在这一趋势下,ESG管理水平的高低将成为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4 我国ESG投资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的ESG投资与全球成熟市场相比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国内市场参与主体对ESG投资的理解、认知及内涵定义等方面,相对国际通行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亟待提高与完善。当前ESG投资市场上存在五大挑战,即对ESG策略的有效性存疑、数据质量不佳、资金方参与度低、资产管理机构能力建设薄弱及强制披露ESG信息带来的负向影响。
4.1 ESG策略效力存疑与标准不一
这与我国的资本市场进程及其独有的市场属性都有紧密关联。A股市场目前普遍采取短期化的投资风格,导致投资人难以关注ESG方面的长期价值。短期化投资风格在我国投资者中表现为散户占比较高,中短线交易较为频繁。另外,目前对ESG投资的定义还没有得到一致认可。考虑到我国市场的特殊情况和发展阶段,人们普遍对于简单地套用海外的ESG概念和衡量指标是否能准确、科学地评估我国企业的ESG能力持怀疑态度。
4.2 ESG数据可得性差与质量低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主要以自愿方式披露ESG信息(仅部分高排放、高能耗的重点企业需要被强制公开环境信息),并且在披露指南方面缺乏具体规范和标准,再加上上市公司对于ESG信息披露的积极性不高,往往将相关信息视为声誉考量因素。因此,常常出现有选择性地“报喜报不忧”的披露情况。在披露率方面,沪深300 整体披露率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在监管规范缺乏和披露方信息公允度不足的情况下,ESG的数据披露呈现出“多使用定性描述,较少使用定量指标,多偏向正面报道,少关注负面问题”的现象。负面问题通常不会及时在信息披露中被揭示,导致相关数据的滞后性严重。此外,ESG的管理实践面临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企业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ESG管理体系,完善ESG数据,并定期披露ESG信息,同时加强与金融机构、其他投资者及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
4.3 资金方参与度低与作用弱
我国的机构资金方已开始认识到ESG投资理念的重要性,但在ESG投资方面的参与仍然不够积极。相比保险机构,养老金、社保等机构在可行性研究和流程落地等方面更加小心谨慎,导致决策过程时间较长。向投资者提供的ESG金融产品中,与发达市场相比仍存在严重的产品单一和流动性差问题。此外,许多绿色金融产品并未与碳足迹挂钩,且碳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也较低。
4.4 机构积极性差与能力欠缺
我国的顶级资产管理机构逐步认识到ESG 的重要意义,但遗憾的是,目前大部分机构只推出了初步概念产品,很少从长远的策略视角去真正地构建ESG能力。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进行的研究,仅有1%的资产管理机构在公司层级制定了ESG战略,并将其实施到具体的投资决策中;只有5%的机构建立了正规的制度框架,以便将ESG的各种因素整合到实际的投资决策流程中。在人力资源储备方面,仅有7%的资产管理机构配备了ESG的全职工作人员。根据法国巴黎银行的全球ESG投资调查数据,全球约有49%的投资和资产管理机构已经聘请了拥有非传统投资经验的ESG领域的专家或是ESG方向的顾问。
4.5 强制信息披露对公司绩效有负向影响
我国部分上市公司对ESG 理念和实践存在误解,无法准确把握ESG的内涵,将其仅仅视为增强企业形象的公关手段,没有深入落实到公司战略和运营之中。这与ESG缺乏顶层设计和配套执行机制密不可分。具体体现为:企业内部没有明确的ESG相关制度和专职人员,无法有效开展ESG信息披露工作和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25];企业也缺乏应对ESG披露要求的基本能力,没有将ESG纳入企业战略的顶层设计中,同时缺少配套的执行机制。如果强制企业披露更多环境信息,则可能给企业运营带来额外成本,进而影响股东利益[26]。这也是当前企业抵制ESG信息主动披露的一大障碍。因此,政策导向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5 推进我国ESG投资的建议
5.1 强化政府在ESG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政府应发挥制度和体系优势,加强对ESG体系建设的主导作用。具体来说,我国在ESG投资的3 个方面,即ESG信息公开准则、ESG评估机构和评价体系、ESG投资机构的投资指南中,凭借独有的制度和体制优势,具备发挥关键作用的潜力。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推动作用。资本市场的相关机构,如证监会和交易所,已经发挥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建议债券市场、信贷市场等相关组织积极参考借鉴资本市场的经验做法,结合各自市场的特点,制定适合自身的ESG披露和评价机制,推动ESG体系的全面建设和应用。
在推进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碳中和的进程中,政策和市场规范的设置应充分尊重并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构建支持投资者发挥创新作用的政策环境,激发投资者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追求,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发挥主体性作用。具体而言,相关政策和市场规则应更加鼓励和引导投资者自觉遵循ESG理念,积极参与碳减排行动,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转型。只有正确认识和对待投资者,才能形成社会各界共同推进可持续发展和公正转型的合力。
5.2 数字化管理助力企业提高ESG信息披露质量
培育市场化专业机构协助企业搭建ESG 数字化系统,同时加强企业ESG管理相关人员培训,实现ESG信息收集、测算自动化,减轻人工压力,规避数据核算人工错误。同时,对企业ESG绩效进行实时监控和跟踪,实现ESG管理持续监测,提升企业ESG信息管理能力和ESG治理水平。
5.3 加强对ESG评级的政策约束和引导力度
目前,我国对ESG评级方法的研究仍处在不断探索阶段,评级方法的科学性、公平性、评级结果的有效性有待提升,需要不断优化和调整评估方法和模型,探索特定应用场景适用的ESG评级方法,如探索满足银行业金融机构ESG风险评估的ESG评级方法、满足投资机构长期收益的ESG评级方法。科学、有效的ESG评级方法有利于评级使用者更广泛地应用ESG评级体系辅助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可以倒逼企业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未来,随着ESG评级实践的发展和ESG投资策略的应用,ESG评级结果的有效性有待广泛的市场验证,ESG评级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和透明度更需要监管机构的统一监督管理。
5.4 加强ESG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管控的不断完善、信息趋向透明、市场趋向有效,标的定价将更为合理,套利的机会也会逐渐减少。因此,ESG表现优异的企业更能降低信息不对称,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可以提升ESG评级结果,进而降低融资成本。通过加强ESG治理对企业长期价值影响的研究,包括短期股价和长期市值的影响,将ESG投资应用于长期稳健的投资产品中,可从根本上促进ESG投资的良性发展。企业应遵循相应的环境法律法规,培育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投资理念,并建立高透明度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