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文化思想: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科学理论指南与根本行动遵循

2024-04-10生,耿

关键词:思想建设文化

黄 蓉 生,耿 靖

(西南大学 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2.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的理论升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从理论层面解读、从学理维度考察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发挥其指导作用的必要前提和基础环节,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研究动态与问题提出

自习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提出以来,国内学界迅速掀起研究热潮,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脉络、丰富内涵、鲜明特征、原创性贡献、重大意义以及实践理路等论题进行了深入阐释、系统研究,形成了若干代表性成果。

其一,关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脉络的研究。有研究者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发展由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论提供直接的思想来源、坚持“两个结合”提供科学的方法路径[2]。还有研究者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要求,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总结。”[3]也有研究者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总结提炼党的文化建设理论成果、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产物[4]。

其二,关于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内涵的研究。有研究者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容体系包含了文化使命论、意识形态建设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论、国际文化交流论等“十论”,是文化之魂、文化主导、文化主体与文化主脉的有机统一体[5]。也有研究者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认识论又有方法论,既有宏观层面的整体指导,又有具体层面的实践路径。”[6]还有研究者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化使命为统领,由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权益、文化共识、文化引领等方面构成的完备理论体系。”[7]

其三,关于习近平文化思想鲜明特征的研究。有研究者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坚守魂脉、守正创新,赓续根脉、茹古涵今,指导实践、引领变革,胸怀天下、造福世界的重要理论,充分彰显了“两个结合”的理论特质[8]。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贯通、认识论与方法论相统一等鲜明特点,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以及开放性[9]。还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统一、文化主体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的统一、民族立场与国际视野的统一[10]。

其四,关于习近平文化思想原创性贡献的研究。有研究者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在坚实文化基础上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着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担负好文化使命、坚持“两个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倡导全球文明倡议推动人类文明发展[11]。有研究者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丰富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理论表达,从文化发展的本质要义、形态呈现、主体力量、领导权等方面,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一系列基础性、核心性问题,极具学理性和原创性[12]。还有研究者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在于提出了文化使命论、文化主体论、文化自信论、文化创新论[13]。

其五,关于习近平文化思想重大意义的研究。有研究者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及其现实要求,为完成新的文化使命提供理论指导,明确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关键着力点[14]。有研究者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指明了新时代中华民族文化奋进的光荣使命、新的文化奋进应坚持的必由之路、新的文化奋进应高扬的文化精神以及新的文化奋进应着力的关键任务[15]。也有研究者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规律和发展道路,揭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和精神支撑,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新境界。”[16]

其六,关于习近平文化思想实践理路的研究。有学者认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持续提高政治站位、深化理解认同、推进转化落实”[17]。新征程上要“把握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科学内涵,明晰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与要求,创新文化建设的路径和方法,更有力地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以高度文化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18]。有学者认为,要解决宣传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的“失声”“挨骂”等现实困境,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科学指南,在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践中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初衷、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打好主动仗[19]。

其七,关于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文化建设具体问题的研究。有研究者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明确基本定位、明晰方法遵循、找准根本依托,为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实践提供了根本指导[20]。有学者认为,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中国社科学术期刊从突显中华性、精品性、传承性、引领性四个方面的特征入手,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而助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21]。有研究者认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赋予统一战线以团结培根铸魂、凝心聚力的时代任务。”[22]

纵观学界已有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维度对习近平文化思想进行了全面研究阐释,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深厚扎实的前提和基础。但在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全面、系统、整体研究上还存在薄弱环节。毛泽东在论析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时强调:“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23]本文坚持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原则,立足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渊源,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理论品格及其原创性贡献,总结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分析如何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首次提出与系统阐述

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了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优良传统,凝结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智慧成果。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首位的就是要考镜源流,细致梳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主线脉络,深入考察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擘画文化发展的理论升华,准确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提出的划时代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内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须臾不可离开精神文化的支撑。鸦片战争后,在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华民族曾一度陷入精神危机和文化困境。李大钊等党的革命先驱和仁人志士们从以往各种失败的社会变革运动中幡然醒悟,深刻认识到“文化之盛衰,民族之兴亡系之,此岂细故也哉”[24],主张中国革命前途必须要找到真正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新的社会文化。新文化运动登上历史舞台,迅即掀起思想解放热潮,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思考“中国向何处去”“中国如何发展”吹响了前进号角。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揭示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创立了新民主主义文化论,强调“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25],明确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内容,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创造了有利的文化条件、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统揽中国的具体情况、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以及国家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要求,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26]我们党坚持这一方针,遵循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相统一的原则,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抓手大力宣传先进文化思想,“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事业和旧有社会文化事业的改革工作,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27],从科技、道德、文艺、教育等方面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提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强调“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28]。我们党正确把握“除旧”与“立新”、文艺与政治的辩证关系,“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同各种妨害四个现代化的思想习惯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斗争”[29]209,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29]408,明确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基本方向和根本目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聚焦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国特色,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30]。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上始终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31]276;在文化建设的目标上发展科教事业、繁荣文化事业,丰富和充实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31]295;在文化建设的方法途径上“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31]277,形成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性认识。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提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32]639,系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经验,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课题。我们党遵循“推进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32]542的重要方法论,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33],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所在、精神支撑和价值导向,深刻回答了这一时期“文化如何发展、怎样发展”等时代之问。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及理论成果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面对“两个大局”带来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尤其是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加强意识形态渗透、媒体格局深刻变化等新情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召开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就如何应对宣传思想工作领域面临的新挑战、出现的新问题作出全面的战略部署。

2013年8月,党的十八大之后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了这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34]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性质和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职责,明确了“四个讲清楚”,即“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35]17,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这一系列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认识和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这一重大论题。

2018年8月,党的十九大之后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在会上强调:“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36]将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概括为“九个坚持”,即“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思想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35]338。这一系列重要论述突出了宣传思想工作“兴文化”的使命任务,要求将宣传思想工作与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指明了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行动方向。

2023年10月,党的二十大之后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这次会议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1],明确了新的文化使命,提出了“七个着力”的战略部署,即“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1]。这次会议与前两次相比,不仅在名称上增加了“文化”二字,更为重要的是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建设方面发表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结晶集合,也是这次会议的最大理论成果。这一思想与此前党中央先后提出的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等紧密关联、相得益彰,丰富并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体系。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提出的划时代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正式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突破,亦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第一,深刻总结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结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实施新举措,有力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重大问题,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在深刻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凝结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第二,充分彰显“两个结合”的必然理论结果。明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37]14,揭示了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民族形式和文化内涵,进而用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规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新维度。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正式提出是“两个结合”合乎逻辑的必然结果及其融通共生的闪亮体现。第三,有力丰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或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等重要会议,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了党的理论创新前行发展。

三、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需要分析清楚这一思想的丰富内涵、理论品格及其原创性贡献,揭示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理论源头。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就文化的地位作用、前行方向、建设目标、实践路径以及发展动力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理论探索,形成了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习近平文化思想。

第一,论文化地位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38],全党“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37]289,聚焦解决一个时期以来存在的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不协调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文化建设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中国国际形象以及提升国际话语权等方面的极端重要的作用,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第二,论文化前进方向。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37]431,鲜明地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由谁引领、靠何指导、循何道路”等重大命题,明确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文化建设前进方向,以科学规律为基础制定文化发展的战略规划,用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整合文化建设的资源力量,从根本上保障文化的繁荣兴盛;明确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核心灵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39]34;明确“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39]194,倡导锚定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根本价值导向。

第三,论文化建设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40]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文化使命的首次提出,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任务和根本目标,要求在诸如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建设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和网络文明、加强新闻舆论传播、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着力解决在国际话语权争夺中的“失声”与“挨骂”问题等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上推进文化建设。

第四,论文化实践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务必巩固文化主体性,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赋予其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新内涵和新形式,筑牢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丰富广大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他多次提出要在推进“两个结合”中夯实文化建设的根基和底气、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增进文化认同、在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创造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等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第五,论文化发展动力。文化在开放包容中互相交流借鉴、彼此取长补短,这是文化得以发展、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37]228这一重要论断强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要加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也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推动不同类型的文明、不同国家的文化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交流互鉴,促进世界文化走向多元繁荣,共同建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世界。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品格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本质与规律,呈现出十分鲜明的理论品格。

第一,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习近平文化思想正确处理文化领域“体”与“用”的辩证关系,破除了近代以来形成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全盘西化”等体用分割的片面性的弊端,确立了中国文化建设的坐标。所谓“体”,指中国文化建设的根和魂,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以马克思主义为内核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彰显着文化主体性、本源性、独特性以及文化建设的本质属性和发展方向。所谓“用”,指围绕文化建设的根和魂而作出的一系列具体工作部署、实践方案,解决的是中国文化建设的“体”如何巩固、怎样实现的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体”,构建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用”,实现了二者贯通,为持续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

第二,与时俱进、开放包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又一理论品格是与时俱进、开放包容。一方面,这一思想是动态、开放和发展的理论体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的持续深入而不断充实完善,在理论上具有鲜明的与时俱进品性。另一方面,这一思想突出强调在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全球化时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既要立足本来、更要吸收外来,主张在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借鉴和吸收其他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充分体现了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理论品格。

第三,人民至上、胸怀天下。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人民至上、胸怀天下的理念宗旨,科学回答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文化建设的价值立场是什么、目标归宿在哪里等重要问题,及时回应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强调人民群众既是文化建设的参与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受用主体,主张发挥人民群众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这一思想倡导各国在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开展彼此友好的文化交流互鉴,为世界多元文化的繁荣发展、不同文明国度之间的和平相处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总体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重大论断和观点,既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本质与规律的认识,又推进着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观的守正创新。

第一,突出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主体性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主体性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具有的思想保证、信念支撑、价值引领、共识凝聚、智力支持、精神动力激发等重要作用,多次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39]350的重要论断,并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极大地丰富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论宝库。

第二,明确提出文化建设“两个结合”的方法准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41],提出“两个结合”的科学观点,进一步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民族化、本土化的文化资源的保护性挖掘、现代性转化和时代性利用,意味着中国共产党立足世界多元文化对如何彰显中国文化特色的本质要求和规律性认识达到了一个新境界。

第三,战略擘画新征程上党的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的文化使命”,将长期以来文化建设的客体对象由文化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指出了比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层次和站位上更高的奋斗目标,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将在已经传承和延续5 000多年的中华文脉的基础上,为古老的中华文明赋予现代化、时代化的鲜活生机,进而拓展中华文化存在的时空区间,实现中华文明的永续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新起点上,自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朝着更远目标前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政治勇气和历史担当。

四、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深化宣传思想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重点项目、统筹实施创新举措,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于此,分析清楚历史性成就和变革,揭示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成效卓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全面加强了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体制机制,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提供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时局大势、结合时代要求、满足人民向往,持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出了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坚持和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怎样坚持和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等”重大问题,为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保证。二是完善制度体系。我们党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制定出台《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等,确保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建强干部人才队伍。我们党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业务能力建设为重点、以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培养为抓手、以夯实基础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以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为保障,打造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

(二)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来抓,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从根本上扭转了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42]。一是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领导用这一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深刻地改变着中国、深入地影响着世界。二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不断增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战线旗帜鲜明坚持真理、立场坚定批驳谬误,持续加强理论武装工作,积极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廓清了理论是非,校正了工作导向,夯牢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文化基础。三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确立。在全党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各层级学习制度、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等,切实在思想道德建设、文化文艺发展、新闻舆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以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等方面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作用。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党的基本方略之中,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代中国立心铸魂与培根育人明确了精神追求、提供了价值标准,有力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维系了社会和谐稳定。一是时代新人培养卓有成效。党中央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凝心聚力功效充沛强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容广泛传播,关于国家、社会、公民不同层面的价值要求日益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发挥出了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三是落细落实落小深层融入。通过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日常宣传思想工作全方位,深层次融入经济发展、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等全领域,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四)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显著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从职责使命、基本方针、实践路径等方面,科学回答了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为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方向。新闻舆论战线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其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显著提升,为奏响奋进凯歌、凝聚民族力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是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新闻舆论战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要求,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广泛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2 585个[43],不断拓展全媒体传播阵地,深入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大格局建设。二是巩固壮大主流舆论。新闻舆论战线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充分发挥传统与新兴、中央与地方、主流与商业、大众化与专业性等不同类型媒体之间的互补优势,推广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传播,积极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三是锻造能打胜仗的新闻舆论队伍。新闻舆论战线工作者深入践行党的要求、忠实履行职责使命,全面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强化“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教育实践,开展“新春走基层”“好记者讲好故事”“记者再走长征路”等活动,锻造了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和发展中华文脉、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明确的科学态度和原则要求,有力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是延续文化基因。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21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全社会延续文化基因氛围日渐浓厚。二是萃取思想精华。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推动敦煌文化保护研究和中华文化资源普查、中华文明探源以及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等重大工程,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等文化殿堂相继建设落成,《复兴文库》、“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等编纂出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一池春水”生机勃勃。全国各地逐步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持续加强典籍整理编纂出版工作,建立完善有关协调机制,使中华文脉的赓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抓手有路径。三是彰显精神魅力。随着传承发展的深入推进,愈发注重需求与供给、内容与形式、实践与养成的结合,包括文物、遗产、文字等在内的重要文化承载形态都“活”了起来,在中华文化交流互鉴的过程中彰显出中华文明的独特风采,展现出了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永恒魅力。

(六)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迈出重大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升精神食粮供给质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迈出重大步伐。一是文化文艺创作生产持续繁荣。我国文化文艺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将创作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重大主题作品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刚需”,现实题材作品成为文艺创作主流,网络文化创作生产蓬勃发展,文化文艺作品质量显著提升,逐步实现从“高原”向“高峰”的迈进。二是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迈上新的台阶。党中央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国家公共文化云、智慧广电、智慧图书馆、智慧博物馆、数字农家书屋等,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设施运营和服务供给新模式,提高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三是文化及其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我国在文化投入、文化生产、文化供给、文化传播等方面稳步增长,文化和旅游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引擎,逐步建立起对外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格局。比如,2012—2021年间,全国公共图书馆数量由3 076个增长至3 215个,全国博物馆数量由3 069个增长至5 772个,全国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由98.2%增长至99.7%,全国艺术表演团体机构数量由7 321个增长至18 370个[44]。又如,以2022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为例,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超过16.5万亿元,文化新业态行业营业收入占比超过30%,文化产业资产规模超过31万亿元,文化产业R&D投入稳步增长,投资规模继续扩大,资产总量、利润总额、投资规模均保持增长状态[45]。

(七)持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习近平总书记领导我国外交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在文化方面秉持开放包容,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提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等,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文化力量。一是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我国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不断加强同各国的交流互鉴,比如,北京冬奥会向世界发出了“一起向未来”的时代强音,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一个广阔新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各类人文合作项目精彩纷呈,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成立等,勾勒出了不同文明之间互学互鉴的美好画卷。二是提升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我国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在文化贸易中的份额快速增长,推动文化技术标准、装备制造“走出去”,促进艺术品展示交易、内容加工制造等领域进出口创新发展。截至2022年,在93个国家派驻了文化和旅游机构,与157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和旅游合作协定[46],逐步形成了区域性国际市场。三是积极与世界人民共享文化成果。我国成功举办“中埃文化年”“金砖国家文化节”等重要活动,巴基斯坦、新加坡、柬埔寨、越南等中国文化中心揭牌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博物馆、艺术节、图书馆、美术馆联盟成员单位达到500多家[47],“欢乐春节”年在130余个国家举办约2 000场活动[48],“美丽中国”“发现中国之旅”等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亲身体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力推动了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五、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1]。这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上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路线图、任务书,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动员令与集结号,充分显示了我们党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使命担当与历史自觉。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有必要分析清楚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一)新的文化使命的本质要义

新的文化使命意指什么,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新的文化使命”,强调指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49]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35]339。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40]足见“新的文化使命”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统合古今之变、把握历史之脉、顺应时代之势的基础上谋划现实、开辟未来的重大论断,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所面临的任务要求而提出的,是在“两个大局”进入关键时期的现实基础上而提出的,充分显示了我们党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使命担当和历史自觉。

“新的文化使命”的本质要义在于: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体而言,首先,继续推动文化繁荣是基础,强调继承赓续中华民族血脉、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高扬中国共产党精神旗帜。其次,建设文化强国是关键,强调提高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建立建成文化事业强国、文化产业强国。最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归宿,强调要在传承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美好向往、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文明发展趋势,创造出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这三者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继续推动文化繁荣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性支撑和战略性工程,建设文化强国是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性任务和全局性保障,三者共同指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创造中开展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推动文化进步,致力于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华章。

(二)新的文化使命的精神底蕴

“新的文化使命”蕴意着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建设的精神基因与深厚底蕴,即“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1]。这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智慧结晶和经验总结,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的独特标识和闪亮特色,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赖以发展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强大精神力量。

第一,坚定文化自信。“新的文化使命”阐明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立场、文化态度、文化信念以及文化图强等思想理念和情感状态,即在坚持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尊重和认可自身的文化并引以为豪、视之为傲,礼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珍惜弘扬革命文化、发展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彰显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底蕴。

第二,秉持开放包容。“新的文化使命”阐明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视野、文化格局、文化情怀以及文化胸襟等胸怀修养和气度姿态,即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以博大宽广的胸怀广泛开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文化传播、对话、比较的过程中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容、互鉴、互通,以熔铸古今、会通中西的方式去芜存菁、择善而用,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彰显秉持开放包容的精神底蕴。

第三,坚持守正创新。“新的文化使命”阐明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主题、文化主线、文化追求和文化梦想等思维方法论和行进根目录,即在握牢马克思主义“魂脉”、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基础上遵循文化发展内在要求和普遍规律,以打开新思路、推出新话语、探索新机制、打造新形式等方式进一步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赓续中华民族历史文脉、谱写中华文化当代新篇,彰显守正创新的精神底蕴。

(三)新的文化使命的实现路径

实现新的文化使命需要什么样的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1]这一重要指示,既在理论层面上提供了整体指导和根本遵循,也在实践层面上提出了工作要求和路径指引。

第一,强化理论武装提供坚强思想保证。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源于实践且又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0]。正如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51]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指示中将“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1]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首要政治任务。新征程担负新的文化使命要坚持理论武装,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第二,坚持自信自强供给强大精神力量。精神力量指由人的理想信念、思想观念、价值理念、思维活动、道德意识以及心理状态等产生的激情与活力、意志与毅力、秉性与品质等的总和。新征程担负新的文化使命要坚持自信自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基础和前提条件下,结合中国基本国情和具体实际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资源、精神血脉和智慧养分等坚守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用坚定的信仰、如磐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持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用坚忍的志气、自立的骨气和强大的底气努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第三,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文化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52]高质量发展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也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所在,更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新征程上,我们党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协调为内生特点、绿色为普遍形态、开放为必由之路、共享为根本目的,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丰厚养分,为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营造良好环境,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辉煌华章。

猜你喜欢

思想建设文化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思想与“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