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2024-04-10张洁钰
张洁钰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张洁钰
(东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9)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理论深化、实践超越与价值表征维度鲜明彰显着诸多原创性贡献。在理论维度集中表现为:阐明文化主体、形态与功能,深化对文化本质的科学认识;阐发文化建设方法论、目标与路径,深化对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阐论文明建设方法、道路与旨归,深化对中华文明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在实践维度集中表现为:明确首要政治任务为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明达文化使命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明释原则遵循即融文化自信、开放包容与守正创新于一体,明晰施力要求是促进“七个着力”的联结共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工作内容体系的新布局。在价值维度集中表现为:以绘制人类现代文明新蓝本破解文明价值难题,以提供人类文明进步新遵循凝聚文明价值共识,以构建人类文明发展共同体倡导文明价值秩序,表征着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人类文明体系的新范式。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文明;原创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指导,站在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战略高度,聚焦文化领域,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创新和发展一系列新原理,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微观举措作出新谋划、新部署,形成了深刻而系统的习近平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正来源于其深刻学理和完备体系,学理化和体系化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式[1]。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理化和体系化阐释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学术任务。从总体上看,当前学界已有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其生成逻辑、科学内涵、理论特质、实践路径、创新贡献等方面。例如,张明提出理论背景的“三要素”并勾勒出其内在逻辑关系[2],沈壮海提出以文化价值论、文化使命论、文化道路论、文化领域论、文化精神论、文化领导论为核心的内容体系[3],荣枢论证了这一科学思想的辩证思维方法[4],马忠等从“七个着力”出发提出实践维度的方向性、发展性、信息化、安全性和开放性要求[5],黄力之则阐论了这一科学思想对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重构[6]。应当说,学者们对习近平文化思想展开了视角各异、论域丰富的学理化阐释,为这一思想的深化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然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就要将其“原创性贡献研究深、阐释透”[7]。现有成果在原创性贡献研究层面表现出一定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原创性贡献的研究被分散于科学内涵、实践路径、时代价值等部分,呈现一定程度的碎片化;二是对原创性贡献的研究容易局限于理论或实践等某一特定层面,呈现一定程度的单一性;三是对原创性贡献的研究容易与科学内涵或时代价值研究混为一谈,造成一定程度的偏颇。事实上,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理论维度、实践维度及价值维度均作出重大原创性贡献,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新境界,推动着新型人类文明范式的构建。有必要从理论深化、实践超越、价值表征三重维度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予以立体化阐释,以利于进一步从总体上把握这一科学思想的内在结构、精神实质和战略意义,推动这一科学思想“深入人心”,激活其指导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践伟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利文化条件和坚强思想保证。
一、理论原创性贡献:达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认识体系的新高度
理论是阐释事物或现象产生缘由及过程的概念系统,理论贡献的生成是概念创生、思想深化的过程,亦是促使理论更具全面性和阐释力的过程。习近平文化思想基于鲜明的主体意识和问题意识,在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中,实现了概念首创,推进了文化观点、思想的深化与延展。其形成彰显着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规律等方面形成了更为深刻、系统的理论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认识体系得到进一步丰富与完善。
(一)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质的科学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曾在严厉批判资本主义文化异化的基础上,深刻揭示文化本质与重要意义,描绘出由文化内涵、文化主体、文化功能等组成的文化本质理论图景。他们一方面肯定文化作为观念上层建筑具备先导性,另一方面揭示文化受制于并服务于社会经济利益的意识形态性。同时,“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8]120,恩格斯对文化之于人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阐证。中华民族历来是重视“文采”“文饰”“文气”的民族,“文”小可趋儒近雅、涵养精神,大可承载民族精神、凝聚价值信仰、助力民富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逻辑中,提出一系列关于文化主体、文化形态和文化功能的突破性观点。
其一,明确文化主体。文化为民、文化利民、文化惠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根本的价值立场。文艺价值的衡量标准在于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9]161。其二,界划文化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0]34。在历时态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脉相承;在共时态层面,其三者的有机结合与辩证统一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本体。其三,阐明文化功能。从“个体—民族—国家”的三维结构来看,“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9]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为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提供源泉和动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民族复兴绘就蓝图、凝聚共识、构筑力量。同时,“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其作为中国精神的生动“所指”和具象表达,更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和中国国家形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
(二)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人类历史在本质上是实践发展的历史,历史规律就是一定社会形态下各种客观社会要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支配社会历史进程的客观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正是从党团结带领人民推进文化建设实践过程中抽象出来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立足基本国情,破旧立新、激浊扬清,在“实践—认识—实践”的辩证循环中探索出一条正确而富有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新的时代方位,深刻总结文化建设经验,团结带领人民开展一系列新的文化建设实践,进一步从方法论原则、目标、路径方面,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推到全新高度。
其一,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基础上,重点突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地位及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1]147。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11]36的工作,其在文化建设全局中无疑具有首位度。其二,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基础上,以中国式现代化统整文化建设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11]19,深厚的文化意蕴与人的全面发展在其中不可或缺。在厘析中国式现代化文化逻辑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指明方向、谋划任务。其三,坚持“本来”“外来”与“未来”相结合的基础上,充分强调塑造“根魂”意识、深化交流互鉴及推进创新创造的文化建设举措。从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的“文化自信”[12]56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文化自信自强”[11]35,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坚守中华文化立场”[10]3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而被突出强调。同时,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看,须坚持文化开放、包容、互鉴,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方能实现世界文化“各美其美”“天下大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不忘本来与吸收外来才能更好面向未来,在洞悉本来与外来结合规律的基础上,要积极挖掘中华文化中的积极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13]222,进一步激活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升文化创新创造水平,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三)深化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文明本质即作为现实的个人经由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切成果,并阐明人类文明进步是一个不断进阶、呈螺旋式上升的历史过程。因此,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初级的文明经验和高级的文明智慧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后者不断取代和超越前者[14]。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坚持并发展着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以一种发展的历史尺度和视野格局,进一步深化对中华文明历史方位和发展趋势的科学认识,兼具创造性和创新性地提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15]的建设理路,无疑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推向新的高峰。
其一,揭示“两个结合”尤其“第二个结合”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历史和现实均已昭明,“两个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胜密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两个结合”作为开辟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方法论而被首次提出。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结合”何以能够、如何实现等重大问题展开全面阐释,并从激活文化主体性层面深刻阐明其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意义。其中“第二个结合”的原创性表达更是蕴含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规律。其二,强调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关键方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双创”实践正是“第二个结合”的本质要求和题中之义。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正式提出“双创”这一重大论断,此后,更是在多个重要场合多次强调,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进中华民族文明更新与现代转型。其三,阐明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价值旨归。“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16]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总开关”[17],从更深层次上彰显着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特质。“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5],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承载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精神,更彰显着人类文明精神。
二、实践原创性贡献: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工作内容体系的新布局
理论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其对现实需要的满足程度,这一过程内蕴实践与超越的辩证统一[18]。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实现了一系列文化理论的重大创新和文明观点的重要突破,同样也形成了新征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工作的新布局和新部署,体现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高度统一,呈现出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方法论特质[19]。具体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从明确政治任务、明达文化使命、明释原则遵循及明晰施力要求等层面实现实践超越,为新时代文化建设勾勒清晰路线图、制订明确任务书,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与科学行动指南。
(一)明确政治任务: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
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团结带领人民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坚强政治保障。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就是指,以一定形式的理论学习、教育和宣传活动,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党和人民的理论素养、价值信仰。列宁曾指出,无产阶级要形成阶级自觉、变成不可战胜的力量,就需要依靠理论武装这一环节,“只有革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才能成为工人阶级运动的旗帜”[20]155。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理论武装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意义,并正式将理论武装作为新时代文化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加以强调。
新时代的理论武装始终以原著、原文与原理为依据和基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文化工作的政治生命线,筑牢这根红线的内在要求和关键抓手就是“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11]36。在具体实践中,一是要善于创新理论武装形式。要重点做好普及化、生活化的相关工作,使理论接地气、使原理成道理、使方法变办法[9]100。二是要完善和发展理论武装的相关体制机制。通过建立健全理论学习、理论宣传和理论研究相关体制机制,实现以制度完善助推理论武装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以及走深走实。三是要着力强化理论思维和方法的实践指导力。理论武装的成果就是实现思想力量向物质力量的转化。一方面要善于以科学思想中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批驳错误社会思潮,阻止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侵袭,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另一方面要自觉自发将这一科学理论运用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
(二)明达文化使命:积极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化责任和文化担当,每一代人都应当立足时代条件,与时俱进地推进文化建设。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地带领人民开展文化建设,不断辟新路、树新风、育新人,使中华文明焕发全新生机,激活了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从整体性视角正式提出“新的文化使命”这一重要命题,赋予其“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10]36-37的总体性内涵。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任务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5]。
习近平总书记从方法论层面对这一新的文化使命作出说明,为新时代文化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廓清方向、划清重点。其一,以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的当下,以大历史观视之,须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建设的主题和主线,一方面从既往文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中汲取经验,另一方面进一步明确“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在文化使命全局中的首位度,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质和量的统一中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其二,以战略与策略的辩证统一建设文化强国。正确的战略需要正确的策略加以落实,“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21]是新时期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方法。须通过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增强等灵活具体的策略对这一宏伟战略予以推进和落实。其三,以系统观念与问题导向的辩证统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系统观念和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法,同样亦是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方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个由若干文明要素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系统性范畴,其是一个不仅包括中华文化之根,而且涵盖世界文明之精髓的有机体系。因此,要始终以自觉的问题导向观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全局,坚持以矛盾观点把握和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核心环节,在破立并举中解决好历时态视角下现代化文明因子如何激活古老中华文明基因的问题;回答好在共时态视角下中华文明如何在多元世界文明中完成交流互鉴的问题。
(三)明释原则遵循:融文化自信、开放包容与守正创新于一体
“一个民族的文化有待自己继承自己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吸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成果去自行创造”[22]59。党领导人民推进文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在中华文化主体性导引下持续“走自己的路”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民族情怀与全球视野相贯通的高度,深化凝练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工作的原则遵循,对新时代新征程更好履行文化使命和完成文化任务提出要求。从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到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均将“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作为新时代文化工作的基本原则予以强调。
作为新时代文化工作的行动依据,文化自信、开放包容与守正创新是一个相互联结、相互依存、互促共进的有机统一体。其一,文化自信是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的前提条件和内在要求。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就不可能有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内在凝结着民族的精神气质、文化品格,为文化主体性的生成提供现实源泉、奠定情感根基。只有文化自信,才可能在多元文明格局中树立文化自我之标识,吸收文化他者之养分;只有文化自信,才可能守得住民族之“正”和马克思主义之“正”,使之绽放现代化的硕果。其二,开放包容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是守正创新的动力源泉。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彰显于古今熔铸、中西汇通的过程。科学对待文化的古今与中外关系,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是坚守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鲜明体现;同样也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固本培元、赓续中华文脉,洋为中用、培育文化硕果提供现实条件和不竭动能。其三,守正创新是文化自信的巩固机制,是开放包容的目标要求。“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5],只有守得住党的文化领导权和民族文化主体性,才可能真正巩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强。同时,从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势的维度协同发力,正是激活中华文脉、接续新时代文明使命的基本诉求。
(四)明晰施力要求:促进“七个着力”的联结共振
只有“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23]375,才可能形成对问题的科学凝练和有效讨论。每一时期、每一阶段的文化工作要求都要立足时代主题、把握时代节奏。从“九个坚持”,到“两个结合”“五个方面”,再到“十四个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工作的具体部署始终紧密围绕时代与实践的发展,呈现出开放、发展、系统、前瞻等基本特征。新时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形势和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有新气象和新作为,明确提出侧重清晰、指向明晰、紧密相联的“七个着力”作为关键的施力要求,为新时代文化工作的贯彻落实提供行动指南。
落实落细“七个着力”这一新时代文化工作的“总抓手”,需厘清这一系统的基本结构与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促进其同频共振、同向而行,生发出引领文化工作的强大合力。其一,思想为基。明确领导主体和指导思想是文化工作的第一环节,事关文化工作的原则遵循,决定文化工作举什么旗、定什么向。应通过“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为文化工作提供思想保证和航向指引。其二,共识为要。凝聚价值共识是提升文化认同感、激活文化向心力、促进文化再生产,在文化建设全局寻求“最大公约数”的关键任务。应通过“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凝聚价值共识提供根本保障;通过“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凝聚价值共识提供基本的价值表达;通过“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凝聚价值共识提供重要抓手。其三,发展为纲。在文化工作整体布局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促进中华文化整体升华始终占据核心地位,具有鲜明战略意义。应通过“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彰显中华文化的民族精神气质,奠定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传统根基;通过“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不断释放文化生产力、创造力,提升文化供给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通过“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进一步把握中与西、内与外的文化张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塑造良好中国国家形象,在全人类共同价值彰显中,推动构建世界文明新格局。
三、价值原创性贡献:表征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人类文明体系的新范式
文明范式是由社会赖以运行的基本模式、价值理念、秩序框架等构成的有机统一体。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以文明范式为重要线索,谱绘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图景。在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展开审视与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文明危机,并寻绎到一条符合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之本真价值的文明路径。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文明理论,在科学研判人类文明发展局势的基础上,对关乎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问题即“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11]561作出创造性回答。习近平文化思想通过破解价值难题、凝聚价值共识、倡导价值秩序,表征一种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人类文明体系新范式,既绘制人类现代文明新蓝本,又提供人类文明进步新遵循和构建人类文明发展共同体,擘画着人类文明的崭新图景。
(一)破解价值难题:绘制人类现代文明新蓝本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恒久主题,也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何以走向现代化,抑或说选择什么样的道路通达现代化,是世界各国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其不仅关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变革,同样,它还是一种波及全球的社会变迁。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孑然一身或免受其“扰”而踽踽独行。西方资本主义文明“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24]566,但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进程向人们展示的是一幅靠殖民掠夺、民族奴役、对外侵略而生成的血腥文明景象。资本主义制度发展与文明进步的价值悖论始终无法被克服。诚然,凡能称为文明,则“一定具有其内部的正义性”[25],换言之,在这一历史时期,人民在某种程度上暂时过上了良好生活。因为资本主义文明同其以前的任何一种文明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关系发展。资本主义文明是人类文明辩证发展的必然环节。但从文明形态的演进来看,现代文明成果与资本主义形式的分道扬镳,因合乎历史规律而具有客观必然性,其与社会主义新形式的结合融通正符合世界历史趋势。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破解人类文明发展的价值难题、生成人类现代文明指明方向。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类文明”篇生成于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从表征、方式与目标方面,为人类现代文明提供了新范本。其一,以促进人与社会全面发展为人类现代文明的基本表征。资本主义生成的是只见“资本”不见“人民”的文明体系。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与西方现代化相区别的显著标志[26]。正因如此,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协同推进社会各领域高质量发展和全面进步亦是题中之义。其二,以克服资本弊端、发挥资本积极效能为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式。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无法遏制资本贪婪本性是西方国家日渐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资本及其作用深化认识的逻辑结果,能够促使资本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及增进人民福祉[27],并提升资本治理效能。其三,以达致共产主义文明为人类现代文明的演进目标。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共产主义文明形态真正开启了人类文明新纪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中国式现代化正是以此为现实目标而超越世界现代化的诸种形态,以理性精神打破现代化的西方一元论、“历史”“地理”还原论,重建现代化的理想形态,为谋求人类解放贡献新智慧。
(二)凝聚价值共识:提供人类文明进步新遵循
文明本质上所确立的是满足自我需要过程中需要厘清的“边界”,是对人类公共福祉进行体认并达成共识后确立的一种生存价值遵循。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和民族若能依据上述价值遵循,摒弃各自可能存有的偏见,则能够以“集体智慧”共同应对各类风险挑战,走向美好生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研判,当前人类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11]562。而西方不遗余力地输出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以“共同利益”和“普遍规范”虚饰对其他国家的认知操控和价值诱导,掩盖其维护本国特殊利益及世界霸权的本质。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人类文明的历史制高点,切实站在维护全人类利益的价值立场,直抵文明价值本质,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28]475,从根本上扬弃和超越“普世价值”。
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扩大利益汇合点,画出最大同心圆”[10]515,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29]435的文明价值共识。其一,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人类文明的价值引领。价值取向决定行动方向,建构新型文明关系首先要明晰文明的价值思维、明确文明的价值内核。无论何种历史、文化、制度下的人民,其对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向往和期待是相同的[28]425。要在理解、尊重、倡导的基础上,明确全人类这一文明价值主体,以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文明进步潮流,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其二,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人类文明的价值规范。一种真正有助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价值理念必然具有规范功能,亦即,能够成为一定的价值尺度,为文明发展提供基本的价值准则。这种行为准则就是以命运与共的视角取代“本国优先”的逻辑,并对与之相背离的行为予以规约,对文明矛盾予以调和,以此深化对文明发展的共同价值确认。其三,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人类文明的价值伦理。全人类共同价值不仅凝结着作为“高线”的人类文明价值理想,同样也承载着作为“底线”的人类文明价值伦理。从本质上来看,其是在全球互动、交往中,在共同需要、共同利益、共同发展基础上形成的“共善”,是对全人类道德伦理的坚守和传承,因而能够表征和激活不同文明之善的最大公约数。
(三)倡导价值秩序:构建人类文明发展共同体
亨廷顿指出:“人类可以无自由而有秩序,但不能无秩序而有自由”[30]8。就人类文明发展而言,同样如此。科学合理的秩序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要前提,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保障。“一个和平发展的世界应该承载不同形态的文明,必须兼容走向现代化的多样道路。”[10]515同时,形态各异的人类文明又需要接受一定秩序即一定规则和制度的引导、约束和规范,形成人类文明健康、有序发展的轨道。人类文明要真正面向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走向以开放、均衡等为基本条件的“知识性文明”形态[31]。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文明同一切生命有机体一样,若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29]469。因此,应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指引下,“以规则为基础,以公平为导向,以共赢为目标”[29]447,着力在全球倡导一种人类文明发展新秩序,一方面使人类文明的多样性特征进一步彰显,另一方面使人类文明的复合型结构得以重塑,以“类意识”和“类思维”构建一种稳固的人类文明共同体。
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强调从多样性与整体性的统一来认识人类文明,从开放性与均衡性的统一来谋划文明发展路径,着力形塑人类文明发展的秩序正义。一方面,坚持多样性与整体性的统一,以求同存异的精神促进多样文明同放异彩。世界丰富多彩,文明样态繁多,每一种文明都表征着一个民族国家的智慧与追求,因而每一种文明都应被尊重和平等相待,以更好生成“美的结晶”。世界各国都应着力促进文化遗产保护,更好传承文明精华,共同绘制人类文明的绚烂图景,达成文明的美美与共。与此同时,人类文明形态的生成是以扬弃矛盾为基础的更高程度的统一[32],世界各国必须风雨同舟、共同努力,在深化“类意识”的基础上,着力形构一种建基于文明价值共识的“类文明”,从而使人类文明发展呈现出共识性寓于多样性中并促进多样性发展的和谐局面。另一方面,坚持开放性与均衡性的统一,通过交流、互鉴、包容,使文明发展处于“动态稳定”和持续进步的状态。从系统论的视角看,文明自身就是一种耗散结构,其必须处于开放状态,保持一定的外部信息输入,才能趋于稳定并进一步发展。多样文明的交流互鉴正“可以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强大动力”[29]457,“走入不同文明,发现别人的优长,启发自己的思维”[29]470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33],对文明优劣论、文明冲突论、制度对抗论等作出科学回应,重塑着人类文明发展的秩序图示。
[1] 习近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J].求是,2023(20):4-9.
[2] 张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背景、科学体系与时代价值[J].求索,2023(6):22-28.
[3] 沈壮海.深入系统地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11):32-35.
[4] 荣枢.习近平文化思想中蕴含的辩证思维方法[J].学习与实践,2023(12):14-22.
[5] 马忠,赵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意蕴、鲜明特征和实践要求[J/OL].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2[2023-12-18].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61.1329.C.20231218.1429.002.html.
[6] 黄力之.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重构[J].理论与改革,2023(6):1-11.
[7]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J].求是,2023(7):4-13.
[8]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0]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1]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2]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13]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14] 袁祖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内蕴及实践进路[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17):4-13,67.
[15]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4-11.
[16] 习近平.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01).
[17] 李包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逻辑[J].探索,2023(5):163-176.
[18] 彭劲松.实践超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N].光明日报,2017-03-27(15).
[19] 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N].人民日报,2023-10-09(01).
[20]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1] 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N].人民日报,2022-01-12 (01).
[22] 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5] 何哲.人类文明的维度与人类新文明体系的建构[J].人民论坛,2021(34):47-51.
[26] 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J].求是,2023(16):4-8.
[27] 依法规范和引导我国资本健康发展发挥资本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N].人民日报,2023-05-01(01).
[2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29]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30] 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杨玉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31] 何哲.文明是一种知识结构——兼论人类新文明形态与文明范式的构建[J].探索与争鸣,2023(2):6-19.
[32] 孙代尧.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6-24.
[33] 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N].人民日报,2023-03-16(01).
Original contributions of 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
ZHANG Jieyu
(School of Marxism,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1189, China)
Representing the latest milestone in adapting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the needs of the times,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 distinctly demonstrates numerous original contributions in the dimensions of theoretical deepening, practical transcendence, and value representation. The theoretical dimension encompasses a profound elucidation of cultural subjects, forms, and functions, deepening the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of culture. Furthermore, it delves into the methodology, goals, and paths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contributing to a nuanced comprehension of the governing laws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Chinese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practical dimension,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is highlighted by the clear identification of the primary political task: arming the entire Party and educating the people with the Party’s innovative theories. It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s the cultural mission as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hinese national civilization and explains the adherence to principles by integrating cultural confidence, openness, inclusiveness, and adherence to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It further elucidates the requirements for promoting the interconnected resonance of the “Seven Emphases”, forming a new layout for the content system of China’s socialist culture. In the value realm,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charts a new blueprint for modern human civilization, addressing challenges in cultural values. It provides a new guideline for human civilization progress, consolidates a consensus on cultural values by offering a new follow-up, and advocates a value order for human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This signifies a new paradigm for a human civilization system oriented towards the world and the future.
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human civilization; original contributions
10.13331/j.cnki.jhau(ss).2024.01.001
D61
A
1009–2013(2024)01–0001–08
2023-12-2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8FKS02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23YJA710023);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KYCX22_0253)
张洁钰(1996—),女,江苏镇江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意识形态。
责任编辑:曾凡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