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前馈控制的加速外科康复理念在胸腔镜下肺切除术后麻醉复苏期的应用效果

2024-04-09李红梅

中国医药导报 2024年7期
关键词:躁动胸腔镜外科

李红梅 经 俊

安徽省马鞍山市人民医院麻醉科,安徽马鞍山 243000

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需要暴露牵拉气管、植入胸腔镜等复杂操作,因此患者常采用全身麻醉[1-2]。低体温、苏醒期躁动等是最常出现的术后并发症,极易造成导管脱落、出血等,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3-4]。因此,如何降低全麻术后复苏期并发症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是术后护理工作重点所在。常规护理常通过连接监护仪器,监测生命体征等方式给予术后监护,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但其缺乏预见性。而基于前馈控制的加速外科康复理念护理是在分析影响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基础上,以促进患者快速康复为主要目的而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更具针对性与科学性[5]。但目前该种方案护理效果仍缺乏理论性证据支持,因此本研究前瞻性纳入多名患者,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前瞻性分析安徽省马鞍山市人民医院2020 年7月至2022 年12 月需行胸腔镜下肺切除术治疗的106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参照《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5 版)》[6]中诊断标准;②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为Ⅰ~Ⅱ级[7];③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类型恶性疾病;②此前曾接受过相关肺部手术治疗;③术前精神性疾病;④合并免疫系统、器官功能障碍等;⑤此前接受过化疗、放疗等辅助治疗。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2020)第005-002 号]。

根据以上标准共纳入106 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各53 例。常规组男14例,女39 例;年龄36~65 岁,平均(54.66±6.69)岁。试验组男18 例,女35 例;年龄35~65 岁,平均(52.49±6.9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麻醉方式 患者均实施气管插管下全身麻醉。(1)麻醉诱导。阿托品(芜湖康奇制药有限公司,规格:1 ml,0.5 mg/瓶,生产批号:19102105)。安徽长江药业有限制药公司,规格:1 ml,0.5 mg/瓶,生产批号:21051505、22011406)0.01 mg/kg(单次用量为0.3~0.5 mg)、罗库溴铵(浙江仙琚制药有限公司,规格:5 ml∶50 mg/瓶,生产批号:200411、201109、EA2209)0.6 mg/kg、舒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公司,规格:1 ml∶50 μg,生产批号:91a11151、01a10091,11A11071,21A03331)0.3~0.5 μg/kg、丙泊酚(北京费森尤斯卡比医药有限公司,规格:20 ml,200 mg/瓶,生产批号:2008192、2009213、2110177)2 mg/kg(1.5~2.5 mg/kg)。完成诱导后由麻醉医师行气管插管麻醉,麻醉维持:微泵丙泊酚1.5 mg/kg、丙泊酚4~12 mg/(kg·h)罗库溴铵0.1 mg/kg,罗库溴铵5~6 μg/(kg·min),舒芬太尼维持1.1 μg/(kg·h)。

1.2.2 常规组 常规组采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方案:麻醉医师、手术护士等相关护理人员之间进行交接,告知患者基本情况。由麻醉复苏室护士设定麻醉参数、连接监护仪器,如若出现不良事件立即告知麻醉医师并协助其处理。

1.2.3 试验组 试验组采用基于前馈控制的加速外科康复理念护理:(1)成立护理小组。从科室内选取5 名医护人员成立护理小组,分别由巡回护士(1 名)、麻醉复苏室护士(2 名)、手术室护士(2 名)组成。研究开始前培训并考核小组成员。(2)制订前馈控制方案。①分析引发患者复苏期间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检索相关数据库,查阅相关文献,逐条陈列影响患者复苏期出现不良事件的相关因素。②制订干预措施。a.术前准备:指导患者戒烟戒酒、规律生活;关注心理,及时消解恐惧心理。b.麻醉复苏室准备:调节室温:22~25 ℃,湿度:50%~60%,检查监护设备、呼吸机等设备;明确喉罩、开口器等器材摆放,备好急救药品。c.交接:由麻醉医师、巡回护士等与麻醉复苏室护士进行交接,交接内容为患者药物过敏史、手术流程等。d.护理措施为术前预先使用充气式保温机对患者保温;术中使用加温毯、输液加热仪;术后使用棉被、保温机保暖;体温检测探头放置于患者腋下,监测体温变化。如患者带管进入复苏室,需固定并标识管道,避免管道脱落;出现拔管指征立即拔管。根据医嘱适时给予催醒剂,关注精神变化,专人守护以便给予适当约束;如若患者躁动,遵照医嘱药物镇静,在保证气道通畅基础上减少吸痰次数。如若患者疼痛异常,需注射镇痛药物。出现呼吸遗忘或抑制时,先确认患者意识状态、叫醒并提醒患者呼吸,必要时给予拮抗药物。苏醒后,告知完成手术、询问感受、及时宣教、安抚情绪,老年人适当延长麻醉复苏室停留时间,确保其安全。

1.3 观察指标

1.3.1 镇静-躁动程度 在患者进入麻醉复苏室(T1)时、进入麻醉复苏室10 min(T2)时及出麻醉复苏室(T3)时使用镇静-躁动评分量表(sedation-agitation scale,SAS)[7]评估患者的镇静、躁动程度。该量表共分为7 个等级,第一等级记1 分,最高等级记7 分,患者得分≥5 分视为出现躁动。

1.3.2 术后并发症、不良事件 记录患者术后低体温、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同时记录导管脱落、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1.3.3 麻醉复苏室停留时间及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记录患者在麻醉复苏室停留时间及舒芬太尼使用剂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多时间点比较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时间镇静、躁动程度评分比较

整体分析发现,两组镇静、躁动程度组间比较、时点比较及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组内比较发现常规组T1、T2、T3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T1、T2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发现试验组T2时点SAS 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时间镇静、躁动程度比较(分,)

注 与本组T1 时比较,aP<0.05;与本组T2 时比较,bP<0.05;与常规组同期比较,cP<0.05。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并发症及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例(%)]

2.3 两组复苏室停留时间及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试验组麻醉复苏室停留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舒芬太尼使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复苏室停留时间及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表3 两组复苏室停留时间及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3 讨论

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是肺部疾病治疗方案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切除性手术之一,可有效缓解患者病情,延长生命[9]。但临床观察发现,诸多原因影响患者手术效果,麻醉复苏期并发症与不良事件降低手术获益的常见因素之一[10]。因此,如何降低患者麻醉复苏期并发症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

周玲等[11]研究指出,导管是影响患者出现苏醒期躁动的相关因素;另有研究表明,疼痛是影响患者术后躁动程度的又一重要原因[12]。在本研究中,试验组患者SAS 评分不同时点变化趋势明显低于常规组,提示基于前馈控制的加速外科康复理念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镇静、躁动程度。分析原因,该种护理模式通过及时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拔管指征,第一时间拔管,减少导管对患者的刺激。且护理人员会根据患者疼痛情况,遵照医嘱给予镇痛药物,并及时调整镇痛方案,缓解患者的躁动程度[13-14]。另外术前沟通、术后及时告知手术情况等,消除患者苏醒时迷茫、恐慌的心理,帮助缓解躁动程度[15-16]。

研究结果还显示,试验组不良事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显示基于前馈控制的加速外科康复理念可有效降低术后不良事件、并发症的发生。这是因为在护理中术前即采用保温机对患者体温进行维持,在手术中采用加热垫的形式预防体温下降,加之术后在使用常规棉被保暖的基础上使用保温机进行护理[17-18];不仅如此麻醉复苏室设置温度为22~25 ℃,避免因环境过低造成的体温下降[19-20]。加之,在患者输液过程中使用加热仪器对药品进行加热,进一步预防体温下降。不仅如此在基于前馈控制的加速外科康复理念护理中,对于呼吸抑制较轻的患者可通过及时叫醒的方式纠正患者呼吸节律,并且针对情况较为严重的患者及时给予拮抗药物,进而降低呼吸抑制的发生[21-23]。

比较两组停留麻醉复苏室时间,试验组明显短于常规组,显示基于前馈控制的加速外科康复理念可有效缩短患者停留麻醉复苏室时间。分析原因,由于前馈控制的加速外科康复理念护理在护理过程中根据患者精神状态变化及时给予催醒剂等药物,同时有人在身旁看护,与之交流促进患者意识恢复[24-25]。另外,本研究还比较两组舒芬太尼使用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基于前馈控制的加速外科康复理念护理并不能影响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

综上所述,基于前馈控制的加速外科康复理念护理可有效降低胸腔镜肺切除术后患者不良事件、并发症的发生率,缓解躁动程度,缩短停留麻醉复苏室时间。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躁动胸腔镜外科
骨外科知多少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肩肘外科进展与展望
道路躁动
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后不留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分析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临床研究
扁平足的外科治疗进展
安徽农化:在变革与躁动中坚守前行
哪些胰腺“病变”不需要外科治疗
躁动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