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讲故事的能力
2024-04-09曹亦兵何凤华
曹亦兵 何凤华
看图讲述,顾名思义,就是以图片为媒介的讲述活动。它是教师启发幼儿在观察图片、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根据图片提供的线索,运用恰当的词句和完整、连贯、有条理的语言来表达图意的一种教学活动。科学组织幼儿叙事性讲述活动,为幼儿搭建有效讲述支架,给予幼儿轻松的讲述平台,能够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叙事性讲述能力,不断丰富幼儿叙事性讲述的核心经验。接下来,我们以大班叙事性讲述活动《会长高的房子》为例,谈一谈教师应如何运用多种方法促使幼儿自己看图、读图、理解图意并讲述故事。
选择适宜的凭借物,激发幼儿讲述兴趣
在幼儿园叙事性讲述集体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幼儿讲述学习的需要,选择适宜的图片、实物或情境等。在为幼儿选择讲述凭借物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首先,故事要有明确的主题。例如,本次《会长高的房子》改编自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绘本《林中小屋》。《会长高的房子》以小狐狸为主角,讲述了一个充满情趣的故事:小狐狸在竹笋上建了一个小房子,渐渐的,竹笋长高了,小房子也变高了。小狐狸在房子里下不来,小动物们纷纷想办法帮助小狐狸下来。故事主题鲜明、角色生动、内容有趣,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便于教师组织叙事性讲述活动。
其次,情节要有一定的“悬念”。比如,故事中“小猴子用两根竹竿做成了滑滑梯”的画面可以引发幼儿想象:“小猴子究竟是怎样做成弯弯的滑梯和楼梯的呢?小狐狸可以怎样下来呢?”借此激发幼儿对小猴子制作滑梯的方法的兴趣,引导幼儿观察、联想、思考事情的先后顺序和逻辑关系,进而编讲故事。
最后,画面要有助于幼儿积累讲述经验。其一,画面要蕴含情节发展的线索。在《会长高的房子》中,画面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如两幅竹笋长大、长高的图画,引发了新的故事情节。幼儿可以借助观察,将两幅图画之间联系起来理解,推理故事情节。其二,画面中的角色要多,且形象突出。例如,在“小动物想办法”这幅图中,教师出示了七个角色,它们都有独特的身体结构,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想象小动物们是如何运用自己的身体特征来帮助小狐狸的。
其三,画面中的角色要有一定的动作和表情,便于幼儿从图片中读懂角色的心理活动。比如,画面上夸张的表情将小狐狸的心理活动直接反映了出来,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幼儿可以通过观察画面细节来推测小狐狸的心理变化过程,并尝试用恰当的词汇和语句描述小狐狸的心理活动,使描述更加生动。
运用有效方法,支持幼儿的讲述和表达
大班幼儿已经能够借助凭借物,围绕主题进行简单构思,并在集体面前讲述,但是往往不能有条理地组织自己观察或想象的内容,讲清楚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因此,我们可以尝试用以下方法来帮助大班幼儿建立起叙事性讲述的相关经验。
首先,可以多样化呈现图片,让幼儿有话可讲。在开展看图讲述活动时,教师需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为语言表达做好经验准备。在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多途径呈现凭借物,让幼儿有话可讲:其一,在支持幼儿观察单幅图中不同物体的特征、角色表情等细节时,教师可以“单一出示”画面。例如,教师出示小狐狸和新房子的画面,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狐狸?”“房子是什么样的?”,帮助幼儿细致地观察画面内容,使讲述内容越来越丰富。
其二,在引导幼儿推理故事情节时,可以通过“对比出示”画面的方式来激发幼儿的想象。例如,将矮房子和高房子的两幅图并列出示,让幼儿发现两幅图之间的关系,从而猜测和描述“房子为什么会长高?”的故事情节。其三,在帮助幼儿感知故事内容时,可以“分步出示”多幅画面来帮助幼儿梳理故事的来龙去脉。
其次,为幼儿讲述搭建支架,让幼儿有据可讲。其一,巧妙运用图示。教师可以运用图片、箭头、图示等帮助幼儿构思,使其能清楚、有序地讲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角色以及事情发生的过程,为幼儿组织语言搭建合理的支架。其二,精心设计问题。根据讲述需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帮助幼儿摆脱画面的束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合理想象,多角度地回答,提升讲述经验。
例如,在引导幼儿描述画面中的角色、景物、神态时,教师提问:“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狐狸?”“它的表情是怎样的?”借此引导幼儿对画面进行初步、基本的分析。在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画面时,教师提问:“这是一个什么地方?”“什么季节?”借此启发幼儿在观察画面后进行理解和判断。在分析画面内容时,教师提问:“小狐狸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房子为什么会长高?”借此让幼儿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判断和推想画面,从而丰富讲述内容。在帮助幼儿根据画面内容联想画面以外的情节时,教师提问:“大象会怎么做、怎么说?”“小狐狸该怎样下来呢?”借此引发幼儿创造性、发散性的讲述。
最后,层层铺垫,让幼儿有备而讲。其一,在单幅图的讲述中感知讲述对象,提升幼儿讲述能力。例如,第一阶段,教师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说一说图片上有什么?”,幼儿不仅说出了画面中的物体名称,还发现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角色等。第二阶段,教师引导幼儿加上描述性的语言,鼓励幼儿把句子变长,用词汇描述具体事物,如“说说你看到的竹子”。第三阶段,教师引导幼儿感受并表达小狐狸的心理活动,幼儿试着将小狐狸的心理活动编讲到故事里。
其二,在构图讲述中迁移幼儿讲述经验。各年龄段的幼儿,特别是大班幼儿在看图书时,能够根据自己对角色的表情、动作等的理解去想象角色的对话。教师要迁移及提升该能力,给幼儿创设更开放的讲述平台。例如,教师在活动中创设了“构图讲述”这一环节。利用背景图片和小动物卡片作为构图材料,引导幼儿对小动物认真观察、思考與推测,鼓励幼儿想象每个动物如何利用自己的身体特征来帮助小狐狸下来。幼儿们自主选择小动物卡片,拼出自己的想法,创编出了丰富的故事情节,并积极讲述。
其三,在开放式讲述中巩固幼儿讲述经验。多样化的讲述形式可以给予幼儿更放松、愉悦的讲述空间,让每一个幼儿都愿意说、喜欢说。例如,教师在活动的第一个环节中运用“师幼共同讲述”来唤起幼儿的讲述经验;在第二个环节中采用“个别幼儿示范讲述”来引导幼儿分享讲述经验;在第三个环节中用“幼幼讲述”的形式来进一步巩固幼儿的讲述经验;在最后一个环节中用“自由讲述”和“个别示范讲述”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幼儿尝试完整、连贯地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在组织大班幼儿叙事性讲述时,可以通过以上方法来支持幼儿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大致说出故事的情节,最终尝试围绕故事主题组织讲述内容,帮助幼儿逐渐地学会用连贯、完整、丰富的语言去讲述身边发生的人、事、物,使幼儿的句子越说越长,情节越说越完整,描述越来越生动,从而提升幼儿叙事性讲述的兴趣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