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构建的理路探赜
2024-04-09喻丽果
喻丽果,赵 平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2023 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生成的文明形态”[2]。在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双重语境中,积极构建具有民族性、世界性和现代性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助推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是我们党亟需完成的重大时代课题。话语体系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担负着加强情感交流与表达价值诉求的使命,是以文化人的关键载体。因此,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要深入窥探其话语生成逻辑、聚焦话语提炼原则及明确话语实践路径。
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生成逻辑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两个结合”的伟大产物,是超越西方现代文明且带有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新样态,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延续。其既有效地推动了中华文明进入新的文明形态,也为超越西方范式文明提供了新的选择。因此,为有效拓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辐射范围,必须廓清其出场的逻辑之绎。
(一)以理论的科学性和开放性夯实话语体系的理论根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开放性夯实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是构建话语体系的科学理论,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魂脉”。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就踏上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结合、共同发展的征程。马克思主义将科学的、前沿的思想理论引入中国,用真理之光照亮了中华民族的道路,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3],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时代彰显,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转型中的必然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基于世界历史视域,全面而科学地审视了资本主义文明的二重性,指出社会主义文明才是真正符合社会历史发展潮流的文明形态,社会主义文明、共产主义文明取代资本主义文明是不可阻挡的趋势。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世界文明发展规律,奠定了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理论前提。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开放的科学理论,能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实践中生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其蕴含的独特世界观、文明观及价值观等思想智慧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追求的现实表达,是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动力源泉。世界上不存在定于一尊的文明发展形态,也未曾有普遍适用的文明标准。马克思主义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既能够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科学指导,又能够将中华文明与现代文明有效融合,并与现代文化相互依存,进一步推动了历经千年的中华文明实现现代化转型[4]。
(二)以文化的继承性和发展性厚植话语体系的文化基因
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汲取养分。文化产品的机械生产、诗词歌赋的简单歌颂并不等同于文明的建设。以文化人,让中华现代文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片沃土里扎根,才可谓文明的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话语体系的重要依托,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5]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准确把握自身的文化传统及历史条件,如果抛弃了自身的文化传统,就等同于抽离了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在5 000 多年的漫长岁月里所缔造的文明成果为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提供了宝贵的话语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民本、和合、大同”等价值观念,早已深深地镌刻在中华儿女的基因中,成为中华儿女的日常行为规范。中华儿女在承担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文化使命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不仅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而且为新文明形态在传统与时代洪流的碰撞中展现新姿态提供了助力。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固有感染力与影响力将不复存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生产与传播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更好地发挥其催化剂的作用。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认同中华文明并不是要把其变成古董去固定、保护,而是要顺应时代变化不断创新[6]。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本质上是守正与创新的产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构建需要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借鉴和吸收思想观念和原味素材,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深讲透讲活,并保持其鲜活性。
(三)以策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提供话语体系的实践支撑
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需要合理有效的策略作为实践支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宏大战略,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是以自洽的逻辑提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说服力。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首先要对“西方文明一元论”的话语体系进行解构。长期以来,资本主义文明打着“民族优越”“资本主导”的话语理念,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以自洽的逻辑阐释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什么”“为什么”“何以发挥效用”等逻辑性问题,冲破了“现代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现代化=西方化”的话语禁锢,为世界文明的现代化发展、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有益参考。二是以微观的叙事扩充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叙事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聚焦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底蕴、时代特质及生成之道,侧重于以提炼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中的标识性概念,并结合具体的实践来分析其建设进路。譬如,全面阐释“和合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理念,通过“以小见大”,开启了世界文明的崭新叙事,彰显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意义。三是以细腻的情感增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感召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要想说服人,提升话语受众对中华文明的话语认同,就必须以更具感召力、吸引力的话语形式激活其时代价值。文化认同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最高层次的认同,只有不断增进世界各民族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才能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想状态。
(四)以价值的道义性和正当性筑牢话语体系的价值之本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实践的理论表达,以价值的道义性和正当性开创了世界文明话语新范式。话语背后是思想、是动机。资本主义文明的话语体系鼓吹“西方中心论”和“西方文明优秀论”,其实质是为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辩护。在资本主义文明优越论的话语语境中,西方文明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各国要想实现现代化,只有以其现代化道路为参照物,才能摆脱贫穷落后现状。如何打破资本逻辑主导下的文明冲突,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构建包含了对这一课题的积极回应。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携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仁者爱人”“以和为贵”“大同世界”的文化基因,将消除文明的隔阂与冲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本质规定和目标要求。
一是要以价值的道义性开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实践样态。当前,东西文明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西方文明身着“普世文明”的华丽外衣,然则充满着“血”和“肮脏”的罪恶。“普世文明”是西方现代化道路上的幻象,随着世界变局向纵深演进,文明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得到进一步发展。无论是先发的现代化国家还是后现代国家,只有充分挖掘本土文明的优势与特质,才能更契合世界文明发展的趋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构建正是对“文明向何处去”等时代问题的积极回应,进一步印证了世界文明不可能均质化、同质化的发展。二是要以价值的正当性筑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价值根基。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历史,既是一部资本全球逐利史,也是一部文明霸权史。其在对外输出文明价值观念的同时,也在使用武力实现对文明的征服。重新构建符合历史发展需要的文明叙事,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本质是人民的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构建实则是追求人的自由个性与历史解放的过程。
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提炼原则
话语体系是由特定的话语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的语言符号系统。话语体系一经形成,就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实践活动产生影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构建是现实的,必须坚持一定的话语提炼原则,才能更好地承接和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凸显政党领导与人民主体并举的政治性意蕴
话语是思想的时代表达,是彰显价值立场和利益诉求的特殊表现形式。资本主义文明话语体系体现的是“资本的主体属性”,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凸显着政党领导与人民主体并举的政治性意蕴。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党对话语构建的领导权。中国共产党是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领导核心,也是话语的主要言说者和话语主体,对掌握国际话语权和主动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型话语是中国共产党人从新时代新征程中端详中华文明,从中华文明的历史坐标观察人类文明的发展态势中总结出来的。当前,“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及民粹主义等错误思潮肆意泛滥,如何从错综复杂的文化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与时代价值的话语体系,成为中国共产党要解决的时代难题。面对时代之变、文明之变,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真理的伟力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二是人民性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构建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为民发声,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价值立场。话语体系一旦离开人民性,就会丧失生机与活力。坚持人民性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构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基本立场。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以民主之名掩牟利之实,难以开创人类文明新阶段;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始终强调“人民性”“现代性”“民族性”,并将其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构建之中。另一方面,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价值目标。作为一种现代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能够有效消除两极分化、社会矛盾等资本主义文明弊端,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总而言之,凸显政党领导和人民主体并举的政治性意蕴,需要明确话语主体与话语立场,坚持党对话语的领导权,从而创造出符合人民诉求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
(二)具备理论升华与实践总结互动的学理性支撑
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必须具备理论升华与实践总结互动的学理性支撑。理论是话语的精神内核,是构成话语的关键要素;话语是实践的语言,话语体系是理论与实践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产物。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需要对其进行学术性的理论分析与科学解读。
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提供了方法指导。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要是在与“野蛮”相对意义上谈论文明,认为资本主义文明的根本缺陷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矛盾。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文明破坏了文明的多样性,其最终会被新的文明形态所取代。资本主义文明具有内在的悖论,其“全部发展都是在经常的矛盾中进行的”[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文明进程及新的文明形态进行了大胆预设,“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8],并对如何加速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等问题进行了周密思索,为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奠定了思想基础。可以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为此,在构建话语体系的过程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突出话语内容的前瞻性与正义性,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二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生成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之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基础上生发的话语体系,是集世界文明共性与社会主义文明个性于一体的全新文明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构建,必须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提炼与丰富。一方面,要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细致而准确地诠释其基本定位、方法遵循及根本依托,并从理论构建的视角分析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实践要求,从而实现对资本主义文明内在痼疾的全面克服与实际超越。另一方面,必须明确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生命体具有天然的包容性。“中华文明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发展且未曾中断的文明”[9],它不是资本主义文明的翻版,相反它深刻总结了资本主义文明的经验教训,向世界展现了一幅全新的文明图景。因此,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论述进行理论阐释和学术研究,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强有力的学理支撑,助推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
(三)助推理论话语向生活话语转化的大众化表达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日常生活化转向是增强话语效度的客观需要,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生活话语具有时代性、大众化的特征,在话语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需要助推理论话语向生活话语的转换。
一是要广泛运用天然亲和的生活话语。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10]面向生活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保持生命力和活力的重要途径。生活话语与理论话语、政治话语相对应,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性总结和习惯性表达的话语符号组合。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凝结在人们的生活习惯、民风民俗以及生产实践中,进而转化成一种极具生活气息的话语叙事风格,可以切实拉近理论话语与社会大众之间的距离。“天下一家”“地球村”“多彩、平等、包容”等生活俗语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生活话语的生动体现。理论话语是可以转化为活生生的“老百姓”话语的,只要把理论话语与老百姓的心声相结合,创新为新形势的人民理论,那么就更能彰显其生命力[11]。在海量信息蜂拥而至、各种社会思潮激烈交锋的今天,将晦涩难懂的理论话语转换成通俗易懂的生活话语,将“高大上”的理论与接地气的道理融会贯通,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构建的前提和基础。
二是要适时采用生动鲜活的时代话语。话语是历史的忠实记录者,又是时代发展的见证者。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必须倾听时代声音、体现时代风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12]一个时期的话语体系总是要服务于一个时代的社会需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适时采用生动鲜活的时代话语,创造话语新表达;要适时采用通俗易懂的网络语言,将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研究深、阐释透;要用中国智慧回答世界之问,提升话语的穿透力和推进力,从而破解西方话语霸权。总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构建的目的是要立足现实,建立具有时代性的话语资源体系。
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构建路径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不是简单的话语集合,而是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叙事整体和符号系统。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构建需要从话语基础、话语内容、话语传播、话语受众等维度着手。
(一)言之有理,夯实话语基础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3]科学的话语体系要想说服人,必然需要把理论讲透彻。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必须夯实话语基础,提升话语的引领力。首先,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内在灵魂”,要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一方面,要求话语主体要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真理内容的研究,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对建设文明世界内在规律的表述。没有深厚理论支撑的话语体系是空洞且索然无味的。因此,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不断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注入源头活水。另一方面,要求话语主体要结合时代发展讲透这一新型话语。资本主义文明是资本增殖的工具,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绝没有中西文明的“弊端叠加”,而是两者优势互补与融合发展的产物。其次,要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文化内核”。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话语资源。话语主体必须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点,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创造和再生。另一方面,话语主体要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以历史故事的道理讲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
(二)言之有物,充实话语内容
话语内容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建构的关键着力点,系统回答了为何说、说什么的问题。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既要抓住现实问题,也要关切现实实践。首先,必须关注现实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关注现实问题,并对其予以有效的回应,才能构建起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文明话语体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旨在破解“古今中西之争”,进而实现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实现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西方文明一元论不时“沉渣泛起”,与人类文明本质背道而驰。为此,必须对一些现实问题进行回应。如针对“文明冲突论”的观点,话语主体要秉承“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的文化观念,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并认可多元文化的价值;针对“中国经验”的观点,话语主体要明确自身的话语立场,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本土实践的互动中进行的,不能将文明发展的共性与特性分离。其次,必须围绕现实实践。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是保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生机与活力的源泉,是话语内容得以与时俱进的内生性动力。纵观历史,中华文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立足于实践生活,始终坚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明发展态度。“文明样态都源于实践和问题,西方的现代化实践和问题产生现代性文明的西方样态,中国的现代化实践和问题产生现代性文明的中国样态。”[14]因此,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必须围绕现实实践、聚焦现实问题,在把握问题实质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
(三)言之有器,提升话语传播效能
话语传播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系统回答了“怎么传播”的问题。话语体系要想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得切实提升话语传播能力。只有有效传播,才能转化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必须积极利用媒介融合,提升话语传播效能。首先,必须拓宽话语平台。话语平台是话语传播的载体和渠道,话语平台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话语传播的效率。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搭建了一套系统完备的话语平台,并逐步垄断了世界传媒行业,导致中国声音在国际话语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平台,形成多元立体、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传播格局,从而推动中国话语的传播。其次,必须融合话语媒介。话语媒介包括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互联网、微博、抖音等新型媒体和社交媒体。当前,多元话语竞争形势愈演愈烈,掌握话语主动权成为一项复杂而又关键的任务。利用社交媒体传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并通过整合媒介资源等方式建立话语传播矩阵,从而实现话语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同时,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必须重视传播方略的选择,即要针对不同的话语受众实施不同的话语传播方略,如面对国外受众,要结合其认知方式与文化语境,努力挖掘中西文明话语的共同点,实现中国话语与世界话语的有效衔接;针对青年群体,则应发挥新兴媒介的最大优势,巧设话语议题,并善于运用社交媒体与之互动,从而及时把握其需求与反馈,准确且有效地进行话语传播的调整。
(四)言之有情,感召话语受众
话语受众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的接受者和反馈者。只有“把话说好”,让话语受众准确接收到话语内容并形成相应的反馈,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话语应有的功效。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需要感召话语受众,增强话语表达的亲和力。虽然真理具有天然的说服力、感召力,但“理性的说服”同“理性”本身一样局限性很强。首先,要把话说“透”。成功的话语通常具有可传播性、针对性与通识性的特点。为此,话语主体要遵循政治性、学理性与大众性相结合的原则,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与贴近人民的“中国话”来向社会大众宣传好、解释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的生发逻辑、实践逻辑及价值意蕴,逐步构建起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范式。其次,要把话说“通”。“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15]为此,要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中国文化、中国话语阐述中国主张;要提高跨文化的转换能力,将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国话语”转换成具有世界意义的“世界话语”;要把“陈情”与“说理”结合起来,既要讲好中国故事也要接收世界故事,从而拉近与话语受众的情感距离。最后,要把话说“新”。要想感召话语受众,增进话语的情感认同,就必须用创新的、更加贴合实际的“新话”来保持话语体系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