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原创性贡献
2024-04-09张洁
张 洁
(东莞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国家安全是一个政党执政、国家发展的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工作,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早在2014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新论断。2017 年10 月,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1]2022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2](P5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主要从国家安全地位论、国家安全整体论、国家安全重点论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思想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一、国家安全地位论
国家安全与国家是孪生物。国家一经诞生,维护国家安全就成为了国家的永恒课题,也成为了政党实现长期执政、巩固政权的首要工作。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民族的危难之际,因此,实现民族独立、维护国家安全尤其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就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的首要历史使命。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维护国家安全放在首要战略位置,创造了中国社会长期稳定的良好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国际形势还是国内形势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国家安全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越来越重要,维护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威胁与挑战愈来愈复杂多元,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安全的战略地位作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安全战略地位的思想作出了进一步的原创性贡献。
(一)国家安全是党领导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中国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许多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公元前221 年,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这为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尤其是在唐宋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先进的文化、科技走出国门、享誉世界,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方国家的经贸发展和文化交流。但到了明朝中晚期,统治阶级逐渐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中西方国家的正常往来,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使中国逐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政府失去了国家主权,成为了西方列强在中国野蛮侵略的“代理人”和“最强帮凶”,千千万万的老百姓惨遭蹂躏,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正是如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了自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尽管有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反抗、不畏牺牲,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深究历次救国方案失败的原因,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国家的主权、政权、领土等遭到破坏,思想文化遭到强烈冲击,导致国家的政治安全、领土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等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因此,在国家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前提下,实现民族复兴只能是空想。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武装全党、指导行动,深刻认识到国家安全对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成立之初就明确了“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3](P133)的革命目标。故而,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实现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安全和领土安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社会条件;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战胜了帝国主义等各种反动势力的武装挑衅,巩固了国家政权安全、主权安全、制度安全和国防安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大大提升了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制度安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和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从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国防等全方位保障了国家安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刻地总结道,我们党要“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4](P7)。
(二)国家安全是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头等大事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 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 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 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 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 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得到这个成果极不容易。”[5]历史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着艰辛和曲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亦是如此,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回应人民诉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容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任重道远,其中摆在首位的任务就是要始终保证国家处于安全状态,“要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4](P3)。
国家安全是一个非常宏大、系统且不断发展变化的范畴。从横向来看,国家安全涉及一个国家发展的各领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从纵向来看,国家安全的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深化,基本上遵循着从传统安全向非传统安全拓展、从内部安全向外部安全扩大、从自身安全向共同安全交织的发展逻辑。尽管如此,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最为关键和最具有挑战的仍是要确保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安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安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好、建设成,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漫长历史进程中,确保中国共产党不垮、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倒,是一个极难极大的风险挑战。”[5]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政治勇气展开了一系列刀刃向内、猛药祛疴的战略部署,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等全方位发力,锻造了一个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安全和国家主权安全。与此同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制度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制度体系的系统性、完备性、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四梁八柱”的制度支撑。
(三)国家安全是党治国理政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的东方冉冉升起,也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新生的中国,面临着一个四面楚歌的政治环境、一穷二白的经济环境以及百废待兴的社会环境。因此,巩固新生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安全、政权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等,成为了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首要任务,尤其是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政权安全刻不容缓。为此,党中央确立了“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解放台湾、西藏,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6](P74)的总方针,将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政权安全作为党开展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党中央也高度重视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认为“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6](P95-96)。正是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才建立了独立而又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国民经济体系、国防军事体系,为巩固人民政权、捍卫国家安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
在1978 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对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科学研判,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是党和国家维护国家安全过程中的一个重大战略性转折。党中央将经济安全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重点,是对社会主义安全本质认识的理论升华,也是对“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历史反思,更是对解决国内发展问题、缩小与国际差距的现实回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拓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越来越频繁,不仅产生了诸多复杂多元的经济安全问题,而且随之出现了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资源安全、海外利益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面对国家安全问题的非传统性、交织性、跨国性等新特点,党中央提出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提出了“和谐世界”的重大战略主张,有效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安全,也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安全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4 次提到了“国家安全”,提出了“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18 次提到了“国家安全”,并把“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写入报告中;党的二十大报告29 次提到了“国家安全”,把“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为党中央的战略目标。可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维护国家安全始终贯穿于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全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党“始终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4](P6)。
二、国家安全整体论
在党的十八大以前,中国共产党始终根据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发展要求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丰富国家安全的时代内涵,但这些理论和实践相对分散,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完备、科学规范、有序运行的整体。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维护国家安全的历史经验,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国家安全体系”概念,提出了“健全国家安全体系”新要求,从整体上把握影响国家安全的各要素、各因素,并在总体把握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国家安全的各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整体与部分的有机统一和相互促进[7]。
(一)丰富国家安全内容体系
所谓国家安全内容体系,是指由国家安全要素、国家安全影响因素、国家安全对象、国家安全主体、国家安全领域等构成的有机整体。国家安全内容因国家不同以及国家所处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变化,即不同国家的安全内容会有所不同,同一个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安全内容也会有所差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因此,新时代国家安全具有丰富多元的内容体系。2014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国家安全体系”的概念,并对国家安全的内容体系进行了多视角、多标准的分类。从时空领域来看,将国家安全内容划分为内部安全和外部安全。从安全对象来看,将国家安全内容划分为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从安全性质来看,将国家安全内容划分为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从安全主体来看,将国家安全划分为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从安全领域来看,提出要“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4](P5)。其中,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要切实维护以政权安全、制度安全为核心的国家政治安全。国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载体,是关系国家存亡的核心利益问题。军事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要坚持军事斗争准备的龙头地位不动摇。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要加快突破“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保证经济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尤其要发挥意识形态安全对维护国家安全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作用。社会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要建立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科技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支撑,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信息安全是网络化时代国家安全面临的新的综合性挑战,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秩序是维护国家安全最现实的突出问题。生态安全是工业文明发展条件下国家安全面临的新问题,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生态观念。资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物质支撑,必须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高质量发展。核安全既是国家课题,也是全球性课题,要以互利共赢为途径寻求普遍核安全。随着社会发展各领域安全问题的不断出现,习近平总书记从安全领域的视角,又提出了网络安全、生物安全、太空安全、海外利益安全、极地安全、深海安全等新型安全类型,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国家安全内容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论述的国家安全内容体系的各要素、各内容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互不影响的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甚至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例如,一旦政治安全得不到保障,其他安全也就无从谈起,近代中国就是鲜活的例证。经济安全体系一旦瓦解,其他安全也难以维持,斯里兰卡的破产就是明证。内部安全发展和外部安全发展、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自身安全挑战和共同安全挑战相互交织。意识形态安全,既是一个文化安全问题,也是一个政治安全问题。粮食安全既是一个经济安全问题,也是一个政治安全问题、社会安全问题。军事安全,既是一个传统安全问题,同时又是一个以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网络安全为支撑的新型安全问题。生态安全既是一个自身安全问题,也是一个全球共同安全问题。
(二)完善国家安全运行体系
国家安全运行体系,亦可称为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即国家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组织机构、决策程序、危机预警、应急管理、评估反馈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强化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国家应急管理体系。”[2](P53)
其一,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是国家安全运行体系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国家安全法律规范体系、国家安全法治实施体系、国家安全法治监督体系和国家安全法治保障体系四个方面。2013 年11 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推进国家安全法治建设”。2015 年7 月,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通过并施行,标志着我国国家安全法律规范体系建设迈上了一个里程碑式的新阶段。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情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等陆续颁布并实施,标志着我国国家安全法律规范体系初步形成。2017 年10 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强国家安全法治保障”。2021 年11 月,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进一步指出,要“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因此,在未来几年,我们党和国家在继续完善国家安全法律规范体系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制定并健全国家安全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和法治保障体系。
其二,完善国家安全战略体系。国家安全战略体系是国家安全运行体系的规划系统,主要包括国家安全的战略领导体系、战略决策体系和战略实施体系三个方面。科学有效的国家安全战略体系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2013 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国家安全战略”,同时,该会决定设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这标志着我国国家安全战略领导体系和决策体系建设迈出了历史性的关键一步。2015 年1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国家安全战略纲要》,这在我国国家安全战略实施体系建设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2021 年11 月,《国家安全战略(2021-2025 年)》出台。
其三,完善国家安全政策体系。国家安全政策体系是国家安全运行体系的政策依据,规定了国家安全运行体系的原则和方向,主要包括国家安全的政策制定体系、政策执行体系和政策评估体系三个方面。2017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国家安全政策”。2018 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军委政策制度改革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将军事政策制度进行系统性、深入性的改革,包括创新军事力量运用政策制度、重塑军事力量建设政策制度、改革军事管理政策制度等。军事力量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要力量,因此,军事政策制度是国家安全政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也为建设和完善其他重要领域的国家安全政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践示范。
其四,完善国家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国家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是国家安全运行体系的预测系统,主要包括国家安全的风险信息采集体系、风险信息分析体系、风险信息预警体系和风险信息发布体系四个方面。一个有效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有助于防范风险,减少甚至遏制重大安全风险发生。2015 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在金融领域“加强风险监测预警”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维护国家金融安全。2021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要求,“织牢织密生物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网络,健全监测预警体系,重点加强基层监测站点建设,提升末端发现能力。”[8]习近平总书记在金融领域和生态领域对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不仅有利于推进金融安全和生态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而且也为其他领域安全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其五,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国家安全应急管理体系是国家安全运行体系的执行系统,主要包括应急决策指挥体系、应急资源动员体系、应急救援实施体系、应急舆论引导体系、应急调查评估体系、应急机动预案体系六个方面。2014 年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提出要加强城市的应急管理能力。2016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应急管理作为建立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的基础工作。2018 年3 月,党中央决定组建“应急管理部”,作为我国国家应急管理的指挥领导机构。由此,强化了应急工作的综合管理、全过程管理和力量资源的优化管理,增强了应急管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初步形成了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2021年12 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对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建构、行政决策、应急标准、风险防控、风险预报等作出了详细规定。
(三)健全国家安全保障体系
所谓国家安全保障体系,是指以保障和强化国家安全、提高国家安全度为最终目标的各种机构、措施、活动等构成的社会体系,是国家安全得以有效维护的稳定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完善重点领域安全保障体系和重要专项协调指挥体系,强化经济、重大基础设施、金融、网络、数据、生物、资源、核、太空、海洋等安全保障体系建设”[2](P53)。其中,以网络为基础的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以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是国家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网络时代国家安全保障体系的新内容、新课题、新任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融入到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学习方式。网络的便捷性、共享性、即时性大大提高了人们的搜索信息能力、获取信息能力以及传播信息能力,拉近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距离,整个世界俨然成为了一个“地球村”,使得全球化趋势已经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但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隐匿性也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潜在的或隐藏的风险。这些风险不仅存在于网络世界,而且不断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现实领域传导渗透,给国家安全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隐患。习近平总书记“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4](P166)的重要论述,既简要地指明了网络安全对国家安全的重大影响,又深刻地阐述了网络信息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为了构建有效的国家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国家安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一是要培养高素质的网络安全专业队伍,加大核心技术研发力度,加强网络安全预警监测,依法加强大数据管理,筑牢网络安全防线,提高网络安全保障水平。二是要加快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尤其是在经济社会运行中发挥神经中枢作用的金融、能源、电力、通信、交通等领域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这些领域的关键信息一旦被窃取,轻则会导致交通中断、金融紊乱、电力瘫痪等社会问题,重则会给党和国家带来极具破坏力和杀伤力的重大风险隐患。
三、国家安全重点论
维护国家安全是一个系统性的大工程,但关键点在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建设上。2016 年12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国家安全工作的意见》,并要求全党“准确把握我国国家安全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面临的形势任务,认清加强国家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强化责任担当,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切实做好国家安全各项工作,切实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不断开创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9]。这是中共中央首次提出“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的新课题。2017 年10 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2022 年10 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并对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建设作出了精准的行动部署。
(一)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2](P53)进一步明确,维护国家安全能力要重点把握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粮食安全、资源安全、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2023 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再次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因此,全党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尤其是要增强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能力。
政权安全、制度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三者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政治安全的核心内容。其中,意识形态安全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的前提和基础。一个国家一旦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威胁,它的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也会面临重大风险。同时,意识形态安全又是涉及范围最广、涉及人群最多、最容易受到攻击的重点领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把意识形态领域作为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突破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思想舆论阵地一旦被突破,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4](P118)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愈发复杂尖锐。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促进了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思想碰撞。任何一种活动或行为都是以一定的思想或文化为内核的。因此,无论是哪种形式的经济贸易,还是人际交往,其实质都是一种文化交流与思想碰撞。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速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思想碰撞,难免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文化冲击与思想交锋。另一方面,随着网络的逐渐普及,网民数量急剧增加,网络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西方反华势力一直妄图利用网络来对付中国、“扳倒中国”。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各级党委和党员干部要把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守土尽责的重要使命,充分发挥制度体制优势,坚持管用防并举,方方面面齐动手,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切实维护以政权安全、制度安全为核心的国家政治安全。”[4](P117)
(二)加强海外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增强,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个人走出国门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经商、投资、务工、旅游、求学等。据统计,“2019 年全国出入境6.7 亿人次”[10]。随着出境人员的增长以及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各种海外问题如恐怖袭击以及其他不法侵害事件愈发频现,引起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2019 年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快构建海外安全保护体系,保障我国在海外的机构、人员合法权益。”[11]同月,他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研讨班开班式上再次强调,“要加强海外利益保护,确保海外重大项目和人员机构安全。要完善共建‘一带一路’安全保障体系,坚决维护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外部环境”[12]。2022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提出,要“加强海外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维护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维护海洋权益,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2](P53)。
因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国内利益与国外利益、经济问题与安全问题、政府作用与民间作用的辩证关系,系统规划了中国海外利益保护体系建设,大大增强了我国海外安全保障能力,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建构观念认同,为维护海外安全提供思想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多种重要场合深刻阐述了中国在国际交往中的民族观、利益观、义利观、道路观、秩序观,赢得了海外利益相关国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热烈反响和高度认同,尤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深入人心,被载入联合国多份不同层面的决议和文件中,而且日益从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成为各国解决共同难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就为解决我国海外利益问题、维护我国海外安全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二是制定并完善法律法规,为维护海外安全提供依据和保障。一方面,我国不断加强对外交保护国际法规则的研究,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法的制定,如我国政府积极参与联合国《外交保护条款草案》的制定。另一方面,我国政府不断完善健全中国海外安全保护的法律法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加强涉外领域立法,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涉外执法司法效能。因此,通过涉外立法维护国家安全成为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新重点,如为防范、制止与香港有关的境外分裂活动而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为反击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而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等。
(三)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世情、国情和党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各领域的矛盾和风险也愈加错综复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进入各种风险挑战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13]。2019年底,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持续低迷、地缘冲突此起彼伏、单边主义甚嚣尘上,这些恶劣的国际外部环境也使我国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艰巨。尤其是那些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危害我国人民根本利益,危害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风险,一旦防范化解不了,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因此,防范化解各种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是新时代伟大斗争的重要任务,“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2](P53)成为新时代一项迫切的现实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提高全党尤其是领导干部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摆在突出地位,提出了许多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思维方法与工作方法:其一,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2019 年1 月,党中央专门组织了一个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专题研讨班,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开班式并发表重要讲话,他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以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为原则,增强忧患意识、未雨绸缪,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防范“灰犀牛”事件。其二,要坚持辩证思维,把握战略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类风险挑战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如果防范不及时,就会使各类风险挑战传导、叠加、演变、升级,使小风险变为大风险、局部风险变为系统风险、国际风险转为国内风险。因此,我们要透过各类风险的表象把握其本质,揭示各类风险的发展规律,从而打好应对风险挑战的战略主动战。另外,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要运用发展思维、创新思维、战略思维、法治思维等来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
(四) 大力加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加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的一项创新性工作。2014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首次要求“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国家安全教育,提高全民国家安全意识”[14]。2015 年7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规定,每年4 月15 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随后,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为契机,广泛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如2021 年,司法部、全国普法办部署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法治宣传教育活动。2017 年10 月,“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同时,党中央也对全民国家安全教育制定了相关政策性意见并得到了贯彻落实。如2018 年4 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要求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教育体系,把国家安全教育覆盖国民教育各学段,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层面,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国家安全教育进学校、进教材、进头脑,提升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提高维护国家安全能力。2020 年9 月,教育部又印发《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对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主要内容、实施途径、考试评价、管理与保障作出了具体安排。经过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组织以及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入人心,人民的国家安全意识逐渐提高,但国家安全教育的全面性和深入性还有待加强。因此,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要求,“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统筹发展和安全能力,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2](P53-54)。
总而言之,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科学指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经受住了来自国际与国内、自然与人为、传统与非传统等各方面的风险挑战与考验,推进我国国家安全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开创了我国国家安全工作的新局面,为党和国家实现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提供了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