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幼小心灵
2024-04-09路琳
路琳
编者按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其蕴含的丰富资源,能帮助孩子增强文化传承的责任感,树立良好的审美观念。我们应充分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通过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让每个孩子都能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滋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积淀着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世纪广场幼儿园努力挖掘传统文化中可供幼儿接受和学习的部分,并运用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幼儿吸收和掌握。
创设生态环境,滋养生命。幼儿喜欢在自然中游戏、学习和观察。从课程到游戏,我们倾听孩子的心声,从文化中汲取适合孩子的元素,构建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追随幼儿,与幼儿共同改造幼儿园,让游戏环境更加生态化。园内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以及随着天气和季节而不断变化的景观,让孩子感受大地之美,从而获得生命的力量。
在室内,我们充分利用各楼层的大厅,结合中国传统的特色建筑,创设了一楼的榫卯和轨道积木的建构区,二楼、三楼的中国传统色美工坊和手工坊。
在建构区游戏中,孩子感受到榫卯技术的精湛工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同伴之间团结互助的精神,掌握了模式规律、比较与测量、几何与空间等知识。
在中国传统色美工坊,通过探索食物、植物、矿石等,孩子调制出漂亮的颜色。还通过传统的扎染和拓印,让颜色跃然于纸上、布上,感受色彩的魅力。孩子在欣赏颜色的同时,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扎染、煮染、拓印过的布会用到传统手工坊,通过编织、缝纫、刺绣,设计出各式服装及手工艺品。为了发扬传统工匠精神,我们通过实地走访,结识了非遗项目布艺果蔬制作技艺传承人赵志纯阿姨。赵阿姨给孩子讲述了许多工匠故事,孩子被工匠精神所感动,将这些过程记录下来,做成视频,并在手工坊为非遗作品进行了布展。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感受老一辈工匠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怀。此外,我们将传统布艺课程与家长学校有机结合,利用线上视频或线下交流等方式,让家庭参与到传统文化学习中,通过家园共育、亲子互动,提高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结合传统节日,我们组织孩子开展喜闻乐见的亲子民俗同乐会。邀请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家长来园举办讲座,让孩子了解传统手工艺的历史。点朱砂、猜灯谜、放河灯等传统游戏与民俗活动,让孩子和家长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加了文化自信。
构建節气课程,涵养性格。为了让孩子建立与自然的连接、体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我们开发了“二十四节气”主题课程,助力幼儿感知四季的变化以及成长的快乐。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结合天象变化与季节、气候、植物生长之间的规律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具有独特的课程价值。我们将二十四节气分为看、说、品、赏四组,看即观察自然,比如制作量雨器、风向标、小昆虫的家等,感知天气及动植物的变化规律;说即讲述节气风俗和传统故事,诵读经典诗词;品即顺应时节,制作、品尝时令美食,滋养身心;赏即从对应的中国传统色中感受自然之美。
在中国传统色活动中,我们结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给每个节气选取一个主色、三个副色,和孩子一起探索传统色的秘密。探索的过程中,通过对传统色彩尽情畅想和创造,孩子的审美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可以从不同的层次了解节气的内涵,比如从饮食、地理、色彩等多维度解读节气。要将幼儿的情感教育放在首位,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帮助幼儿养成健全人格。
弘扬农耕文化,润泽童心。借助幼儿园的天然优势,我们开发出大片种植区与饲养区。种什么、养什么由孩子决定,教师是支持者和协助者。比如,胡萝卜成熟了,鸡宝宝吃萝卜叶子,孩子则品尝制作出的各种胡萝卜美食;玉米丰收了,玉米粒喂鸡宝宝,孩子则品尝香浓的玉米粥。总之,在照顾动植物的过程中,孩子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也了解到“做三四月的事,到八九月自有答案”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