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纺织艺术的特色与传统
2024-04-09宋苏敏杨小明
宋苏敏,杨小明
(东华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051)
明朝时期,我国纺织艺术发展良好,富有时代感且充满文化内涵。纺织纹样色彩丰富且充满质感,线条非常流畅,种类丰富,既有质朴的纹样也有大气的纹样。明朝纺织艺术继承了传统元素,同时又与外来艺术有机融合,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并且凸显国际化特色的纺织艺术。不难发现,明朝纺织艺术具有创新性和多元化特征,这为当时文化的繁荣以及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后世我国纺织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成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1 明朝纺织技术的发展与特色
明朝时期的纺织技术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包括纤维的选择与染色以及织造等,形成了独具特色并且工艺精湛的纺织技术。另外,明朝纺织技术的特点显著,主要为生产工艺非常烦琐、生产质量有保障、可大规模生产等。
1.1 纤维的选择
明朝时期,纤维的选择多以丝、棉、麻为主。与宋元时期相比,明朝丝绸生产工艺有所改进,品质有所提高,丝线更细,衣物也更加贵重。此外,棉花的种植与纺花技术也有所改进,棉布织造技术更加先进,生产出来的纺织品凭借质轻柔软和蓬松舒适等特点被人们熟知。麻制品是明代用于家居与工作中的重要生产材料,具有很多优良的特点[1]。
1.2 纺织染色技术
明朝纺织染色技术日渐成熟,产生了很多染色方式。染色的材料也多种多样,主要有植物染色材料与动物染色材料。其中,植物染色材料主要用于染麻与棉上,但木芙蓉与紫藤花则被广泛应用于染丝方面。当时不仅染色材料有所改进,染色技术水平也明显提高,很多新染色技术被应用于纺织品生产中,比如包浆技术、交替染色技术、多次染色技术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让纺织品的颜色变得更加持久和清新,纺织品也更具质感。
1.3 纺织织造技术
明朝时期纺织织造技术日渐成熟,并且得到系统化与全面发展,形成了特有的风格。(1)在丝绸织造上,明朝的丝绸更加细腻,光泽度与柔韧性非常好,明朝丝绸凭借这些优势举世闻名;(2)织造工艺也有全新的突破,比如运用双面锦绣与钩索子法等全新手法,让纺织品变得更加美观;(3)明朝棉纺技术与织造技术也朝着机械化方向进一步发展,以机纺织为主生产的棉纺织品被广泛使用。
1.4 刺绣技艺
刺绣技艺具有精美、细腻等特点,明朝时期刺绣技艺处于高速发展态势,多以满绣与汉绣两种类型为主,刺绣质地均细并且温润,用色单纯。刺绣的图案多是山水、人物与花鸟,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风格。
2 明朝纺织品的设计与图案特色
明朝是我国经济与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当时我国的纺织业也获得了更好的发展,过渡到全新发展阶段。明朝纺织品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颜色光鲜艳丽、花纹种类丰富等,充分反映了当时丰富多样的文化。
2.1 明朝纺织花纹的特点与风格
明朝纺织业的发展非常迅速,主要原因是纺织业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要支柱。随着我国手工纺织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推进,明朝的手工艺匠人可以吸收、借鉴并利用外来技术与原料进行设计,使明朝的纺织品更具特点,形成了很多独特的风格。
明朝纺织品的花纹图案丰富多样,有一些花纹图案具有宗教意义,也有一些花纹图案源于生活,大部分具有纪念价值。在花纹构思上,很多纺织品融合了民间的传统文化元素,常见的有瑞兽、吉祥、如意等,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元素在纺织品中的表现。也有一些图案将数字与符号融合设计,形成双层的图案,进而增加了纹样的层次感,让布面变得更加立体且更具层次感。从纺织品的颜色上来看,纺织品的颜色更具装饰性与艺术性,既丰富了纺织品的内涵,也为纺织品注入了更多精神内涵,使纺织品更具灵魂。
2.2 明朝纺织品的设计与创新
大部分参与明朝纺织品设计的设计师都具有很高的威望与影响力,如金寿蟾和磐石,他们设计的作品通常是明朝时期的代表和典型。金寿蟾是明朝纺织品主要制作工艺大师之一,由其创作出的纺织品大部分都是手工制作,同时在纺织品图案设计上也独具匠心和别具一格,在织锦工艺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其所设计和织造的纺织品针线较为均匀和细腻,色彩缤纷,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与装饰性。在明朝以及后期很长一段时间,金寿蟾的纺织品都相当有名,成为我国珍贵和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明朝时期纺织品的花纹风格设计得独具特色,色彩也非常丰富和绚丽。设计师在设计中加大了创新力度,让纺织品更具影响力,甚至一直影响至今,为现代设计师的纺织品设计提供了审美参考[2]。
3 明朝纺织品及其特色分析
3.1 丝绸织品
明清时期,我国丝绸生产中心逐渐从黄河流域向江南区域拓展,分别在江苏南京与苏州、浙江湖州以及松江等区域建立了专业的织造局和染布局,负责织造朝官所用的丝绸服饰。丝绸是明朝时期丝织品的典型,其在质地与颜色以及图案上都展现出特有的魅力,丝织品更具特色。
明朝丝绸凭借其细腻且光滑的质地以及独特的光泽举世闻名。丝绸的面料较为柔软和舒适,可以制作成衣物或者绣品及家居用品等。明朝时期官营丝绸织造具有较为严格的制作工艺要求,拥有鲜明和突出的艺术特征。一方面,当时提出了真丝织物高标准和精湛的工艺要求;另一方面,明朝时期编织出具有鲜明区域特征的服装。丝绸织物在面料、形式、典制、尺寸、颜色等方面都体现了尊卑有别和贫富各异的严格等级制度。明朝时期织造技术工匠应运而生,包括织挽匠、牵经匠、摇纺匠、染色匠,民间织造技工群体分工明确,为丝绸织品的制作创设了有利条件。
3.2 绢织品
绢是一种非常轻薄的丝织品,与丝绸相比更轻薄。明朝绢织品的花纹与颜色有所改善,艺术价值较高。明朝绢织品的透气性很好,非常适合夏季穿着。明朝时期,丝织品色彩斑斓,这与大量的妆花织物有一定的联系。妆花的主要特征为用色自由,尤其是晕色工艺的运用,让织物纹样更加形象和优美,也更加自然和逼真[3]。
3.3 织锦工艺制品
锦缎是指一种用织锦工艺编织而成的具有花纹与图案且质地光滑的丝织品。明朝时期,锦缎织品制作工艺更为精湛,织锦花纹丰富多样、色彩斑斓,大部分织锦用于制作宫廷服饰、寺庙用品及贵族家具等。云锦也是运用织锦工艺制作而成的丝织品,因其独特的云状花纹而闻名,质感较好且图案与颜色丰富。
4 明朝纺织行业的组织与发展特征
明朝时期纺织业基本都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实现了繁荣发展,成为明朝社会经济的支柱产业。纺织业当时历经了初期的整顿和重建、中期的技术创新及产业扩展还有后期的繁荣和兴盛。
4.1 明朝建立初期纺织业的发展
明朝建立初期,国家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纺织业的发展受到一定冲击,出现了发展衰退趋势。为了振兴纺织业,政府决定完善农桑制度,恢复农田和重建丝织工场。这些举措使明朝纺织业快速恢复并获得进一步发展。后来,明朝初期政府采取的一系列举措成为一种传统,被后世延续和参考,也成为各个时代学者研究和讨论的热点与重要内容[4]。
4.2 明朝中期纺织业的发展
明朝中期,纺织业获得更好的发展,纺织技术创新力度加大,纺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当时人们一直在创新、探索和改进纺织工艺技术,大大提高了纺织品的生产效率与质量。正因如此,诸多学者将明朝中期视为纺织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明朝中期纺织技术的发展具体表现如下:(1)缫丝机、各类织布机等机械化设备与工具的应用使纺织品的生产产量加倍增长;(2)通过对原材料的优化以及染色技术的升级,纺织品的质量明显得到改善;(3)通过改进和优化纺纱机与织布机的设计,纺纱与织布的效率快速提高;(4)应用全新的染色技术,让织物的色彩更加鲜艳与牢固。
总的来说,纺织技术的创新以及新技术的改进和应用推动了纺织业的发展,提高了丝织品的生产质量。明朝中期纺织技术的创新发展是对以往经验的总结和改进,也为未来纺织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3 明朝后期纺织业的发展
明朝后期,纺织业跨入了又一个全新的阶段,纺织业繁荣发展,进入兴盛发展阶段,也正是在这一时间段内,纺织业在明朝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推动了明朝经济的发展,对国家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5]。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明朝政府给予纺织业发展很多政策与财政支持,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推动纺织业的发展,具体如下:(1)加强对纺织业的监管;(2)为纺织业提供了税收方面的优惠;(3)组建纺织行业组织与协会等,推动纺织业的发展。纺织业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大多数富裕的商人与官僚均开始涉足纺织业,一时间纺织成为当时的一项重要经济活动。
5 明朝丝织品贸易出口方式与特点
明朝时期,不仅纺织业发展成果显著,丝织品贸易也实现了繁荣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是丝织品主要贸易出口方式,让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明朝通过与荷兰、葡萄牙等西方国家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贸易活动,开辟了中西方贸易合作之路,为明朝纺织品出口创造了有利环境。棉纺织是明朝时期出口的主要商品之一,其不仅为国家创造了更多财富,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也在以下方面取得了丰硕的发展成果[6]。
5.1 棉纺织品的出口为国家带来了很多外汇收入
明朝时期,欧洲与东南亚国家都对纺织品有很大的需求。明朝棉纺织品凭借优质和低廉的价格等在国际市场广为流通,市场份额占比较大。棉纺织品的出口在当时为社会带来了更多的外汇收入,这对明朝社会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5.2 棉纺织品的对外出口让国内外贸易市场繁荣发展
随着棉纺织品对外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明朝贸易活动更加频繁,贸易市场日渐活跃和繁荣起来。国际贸易成为明朝时期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也促进了我国各个区域之间的贸易活动,为我国全国经济体系注入了一份活力。
5.3 棉纺织品对外贸易为明朝文化的交流提供良好的环境
在棉纺织品出口规模逐渐扩大的发展形势下,明朝棉纺织品逐渐在国际市场流行,这为传统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搭建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发展的新桥梁[7]。
6 结语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值得被铭记的伟大时代,当时我国纺织业在政府政策和纺织技术的扶持下不断壮大。明朝时期的棉花生产技术与加工技术发展形势较好,加快了纺织业的发展,使纺织业成为当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