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融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
2024-04-09鄢嫦
鄢 嫦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6)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结民族情感的重要基础,保护、传承与利用非遗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5个方面对非遗的保护进行了宏观部署。《意见》明确了“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核心任务,提出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包含平面设计、视觉传达、产品设计等方向,着力培养各类设计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对传统审美意识和工匠精神的培育,而非遗融入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是传承优秀文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路径。
1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设置情况
从数量的角度分析,2023年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备案结果数据显示(数据源于全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管理与公共服务信息平台),艺术设计(专业代码550101)共有437条记录,专业年限分为2年、3年、5年3种形式。其中,湖南省设有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共有19所。从数量上看,艺术设计专业分布广泛且办学规模庞大,基本覆盖全国各省。
从培养目标的角度分析,艺术设计专业分为不同方向,在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式上存在差异,此处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纺织品艺术设计方向)为例进行分析。该专业契合纺织业发展需求,面向目标岗位群培养纺织面料设计师、家用纺织品设计师、染织艺术设计人员,通过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从课程体系的角度分析,以课程性质为区分标准,划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类;以课程类别为区分标准,划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一般而言,艺术设计专业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设置上基本一致,主要有“思想政治”“双创教育”“劳动教育”“体育”等通识类课程;专业综合实践课程一般均设有“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课程。因专业方向和办学实际存在差距,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拓展及公共选修课程的设置上存在较大差异。譬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纺织品艺术设计方向)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印花图案设计与应用”“装饰纺织品设计与制作”“文创产品设计与制作”等;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家居空间设计”“室内陈设设计”“展示设计”等。对比来看,两者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侧重点不同。但从课程设计的具体思路来看,一般遵循“目标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相应课程”的原则,推进“岗课赛证”一体融通。
2 非遗融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可行性分析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等十大门类。数据显示,我国共有1 55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3 610个子项目。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非遗融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意义重大且切实可行。
2.1 契合国家政策导向
随着文化强国建设的推进,国家对非遗的传承与保护越发重视。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主体,推动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国家出台系列政策鼓励高职院校积极、主动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民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明确“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发挥职业教育基础性作用、发展壮大中华文化的基本要求”;《意见》提出将“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在职业学校开设非遗保护相关专业和课程”。国家为高职院校传承与保护非遗明确了发展思路,同时相关制度的出台也为非遗融入高职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2 契合人才培养需求
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特征与灵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非遗项目尤其是传统技艺类别,如宋锦织造技艺、土家族织锦技艺、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等,工艺流程复杂、技艺精湛,将非遗相关项目融入专业、植入课程中,可以实现知识学习和工匠精神培养协同发展。艺术设计专业培养设计类人才,如前文提到的纺织品艺术设计方向的纺织面料设计师以及室内设计方向的室内装饰设计师,在实际岗位上均需具备精湛的技艺和精益求精的思维。
2.3 可供参考的实践案例
从实践领域来看,各高职院校结合办学实际发挥艺术设计及相关专业优势,探索非遗融入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例如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探索“学校+企业+基地”的非遗进校新模式,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开展非遗项目研究、非遗产品开发;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企业合作开发“岭南装饰艺术”“非遗与新媒体”等课程,将粤绣、蓝染等制作工艺应用于课程中,并采用新媒体技术助推非遗传承[1];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工匠坊采用“工作室制小班化+美育大课堂”的教学模式夯实传统技艺传承。各高职院校的成功探索与实践为非遗融入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思路,艺术设计专业可以重点从课程建设、学生活动、竞赛项目等方面入手,推动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
3 非遗融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策略
从现有研究成果和具体实践来看,非遗融入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对于增强学生文化自豪感、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传承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具体策略可从以下3个方面探究。
3.1 以课程融入为渠道
课程是彰显人才培养理念、掌握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的主要途径,能为非遗的融入与传承提供良好载体。根据艺术设计专业设置的相关课程类别来看,非遗融入课程主要包括两类,分别为公共选修课程和专业课程。对于公共选修课程,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各专业设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素养”“劳动教育”“工匠精神”等基础类课程,一方面,具备专业师资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开设非遗文化类课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务”“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或者结合地域特色开设特色课程,如融合湘绣、苗绣、挑花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湖湘非遗文化”;又如有学者对常州地区的非遗项目进行了调研、整理,总结了可以与艺术设计类课程结合的项目,如乱针绣、木雕、丁堰水族马尾绣、常州烙画等[2]。另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缺乏非遗专业师资团队,因此,可以开设非遗类线上选修课程,引导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选修相关课程;或者以专家讲座、项目展览等形式将非遗引入校园。专业课程学习是学生掌握专业核心技能的重要途径,而部分专业本身就设有非遗文化相关课程,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纺织品艺术设计方向)设有“花瑶挑花技艺”“瑶族服饰”等核心课程,在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他专业方向可以在临近核心课程中融入非遗相关内容,如部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品牌形象设计方向)开设的“文创产品设计”课程,可以将湘绣、苏绣、蜀绣、苗绣等非遗项目融入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实践项目中围绕非遗元素进行创意设计表达。此外,在毕业设计环节,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以作品设计为主,可以考虑以“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策划毕业设计展,鼓励学生在设计作品时融入非遗元素。例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潮玩花鼓》以湖南非遗文化“花鼓戏”为设计主题,用创新的艺术手法,对花鼓戏进行了重新塑造。
3.2 以竞赛项目为牵引
职业技能竞赛是检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高职院校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的牵引作用,引导艺术设计类学生关注非遗传承。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设赛指南(2023—2027年)—高职组设置的赛项来看,文化艺术类主要有视觉艺术设计、数字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艺术设计、手工艺术设计等赛项;轻工纺织类专业设有服装设计与工艺赛项;还有覆盖范围广、参与人数多、组织规模大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高职院校可以积极探索非遗元素融入各赛项的有效路径,以大赛为契机加大非遗文化的传播力度和影响范围。如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长沙师范学院学生参赛作品《AD钙—酸酸甜甜忆童年》将非遗文化中“布贴画”表现手法融入系列海报设计中;绍兴文理学院学生参赛作品应用了剪纸艺术的表现手法[3]。此外,双创大赛的蓬勃发展也为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高职院校积极探索非遗与双创结合的有效路径,如闽江学院“畲家银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德宏职业学院的“载瓦迟”非遗传承项目均在省级双创大赛中获得佳绩;恩施职业技术学院的《土家三双锦—织锦工艺传承与创新引领者》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中斩获全国总决赛铜奖。艺术设计专业可以发挥专业优势,以非遗项目为依托,积极探索非遗与双创的有效契合点,将非遗项目打造成创新创业类项目,在竞赛项目的牵引下持续输出优秀非遗文化。
3.3 以学生活动为补充
高职院校拥有丰富多元的学生活动,这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可以将非遗文化融入各类学生活动,充分发挥学生活动的文化育人功能。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社会实践活动,二是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可以聚焦“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非遗与乡村振兴”等主题,积极推进“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例如邵阳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发挥专业优势,聚焦蓝印花布、宝庆竹刻等本地国家级非遗项目;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凝聚青春力量,助力非遗传承”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深入探讨“非遗的历史意义”“非遗的传承和保护”“非遗项目转型和发展”等主题。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可以聚焦本地非遗项目,如湖南省的湘绣、花瑶挑花、苗族挑花、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土家族织锦技艺等国家级传统工艺,积极开展社会调研,助力本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生社团活动包括以下内容:一是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统手工技艺、非遗项目传习等文化沙龙体验活动,学生在充满趣味性的体验活动中感受非遗魅力,强化对非遗文化的认同;二是艺术设计专业可以专业为依托开办社团,如江西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设有艺术融媒体社团、数字影视包装研究等专业社团。发挥专业优势,聚焦非遗文化传承,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如非遗传承人访谈、非遗自媒体传播、非遗文创品牌设计等。
非遗传承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能实现有效契合,理论有支撑,实践也有可供借鉴的成功案例,后续要进一步探索非遗融入艺术设计专业的路径,推动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