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光照周期对加州鲈幼鱼摄食和生长的影响
2024-04-08王梅余李忠利石杰祥钟远峰赵广刘东荣
王梅余,李忠利,石杰祥,钟远峰,赵广,刘东荣
(铜仁学院,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鱼类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随着光照、温度、溶解氧等环境因子周期性的变化,自然会产生一种主动适应性,即内源性节律[1]。这种节律影响鱼类的生理和行为,对其摄食、生长、发育和生殖等行为起着重要作用[2]。光照的昼夜节律,具有可塑性,当光照周期发生改变时,鱼类会形成新的昼夜节律[3]。光照对鱼类各个生命阶段的生长发育,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是影响鱼类摄食节律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4]。
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又名大口黑鲈,隶属鲈形目,太阳鱼科,黑鲈属,有“淡水石斑”的美誉。近年来,加州鲈养殖技术已经成熟,产量剧增,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和多种脂肪酸,深受养殖户和消费者的青睐[5]。在加州鲈养殖中,尤其是苗种培育阶段,由于养殖环境、苗种品质、管理水平的差别,直接关系到养殖的成败。其中,环境因素对苗种生长的影响尤为重要。现开展不同光照周期对加州鲈摄食和生长的影响试验,分析加州鲈对光照的反应机理及适应对策,拟为早期苗种的科学培育,提供基础资料。
1 材料和方法
1.1 时间与地点
2022 年6—7 月。试验地位于铜仁学院水产实验室。
1.2 材料
加州鲈购自贵州省镇远县渔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选取体表无伤、体色好、游泳能力强的健康个体。幼鱼运回实验室后,用生理盐水消毒15 min,暂养于水族箱中,增氧机全天供氧。试验用饲料为福建天马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加州鲈膨化饲料(规格1.5mm,粗蛋白53%、脂肪5%、纤维4%、灰分16%)。每天早晚各投喂1 次;测量水温,统计投喂量、残饵量等数据;每天早晚各换水1 次,为24 h 充分曝气的自来水,换水量为总水量的1/3;用虹吸法吸除水族箱底粪便。采用1 L 透明玻璃缸21 个。
1.3 试验设计
将玻璃钢缸分为6 个试验组(T0、T4、T8、T12、T16和T24),1 个对照组(TZ),每组3 个重复。每缸放幼鱼6 尾,24 h 微充氧,其余培养条件同暂养期间。于25 W LED 灯下培养(光照强度500~600 lx),光照处理时间分别为0,4,8,12,16 和24 h,处理后放入暗箱中;对照组为自然光照,置于实验室窗台上。
1.4 指标计算
试验期间,按时记录每缸每次的饲料投喂量;喂食后3 h,清理每缸的残饵,于80 ℃干燥箱中处理1 h 后称量,并记录。每5 d 每缸随机选择3 尾,测量1 次全长和体质量。各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存活率(S)=(N2-N1)×100%;
全长绝对生长率(GL)=(L2-L1)/(t2-t1)×100% ;
体质量绝对生长率(GW)=(W2-W1)/(t2-t1)×100%;
摄食率(F)=(F投-F残)/F投×100%;
生长效率(G)=(W2-W1)/F总×100%;
肥满度(K)=100W/L3。
式中:t2、t1——试验结束和试验开始时间,d;
L——全长,cm;
N2、N1——t2、t1时间点的个体数,尾;
L2、L1——t2、t1时间点的全长,cm;
W2、W1——t2、t1时间点的体质量,g;
F投、F残——投饵量和残饵量,g;
F总——总摄食量,g。
1.5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 汇总和整理,用SPSS Statistics 25,统计数据、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及LSD 多重比较,检验各试验组间摄食、存活、全长和体质量的变化;结果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检验水平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光照周期幼鱼摄食率和存活率
各试验组幼鱼摄食率和存活率统计结果见表1。由表1 可见,各试验组摄食率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增长趋势。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组间比较,T0、T4、T8和T12间,T16和TZ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T0、T4、T8、T12和T16,T16和TZ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各组存活率为75.7%~85.0%。
表1 试验结束时不同光照周期下各组的生长指标①
2.2 不同光照周期加州鲈幼鱼全长的生长趋势
各试验组全长的生长变化趋势见图1。由图1可见,各试验组的全长生长速度,均随着试验天数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增长最快的是T24。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T0、T4、T8和T12间,T4、T8、T12和T16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T24的全长生长趋势明显高于其他组。
图1 不同光照周期下加州鲈幼鱼的全长生长趋势
2.3 不同光照周期加州鲈幼鱼体质量生长趋势
各试验组体质量的生长变化趋势见图2。由图2可见,各试验组的体质量生长速度,均随着试验天数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增长最快的是T24。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T4、T8和T12间,T12和T16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T24的体质量生长趋势明显高于其他组。
图2 不同光照周期下加州鲈幼鱼的体质量生长趋势
2.4 不同光照周期加州鲈幼鱼绝对增长率
各试验组GW、GL变化趋势见图3 和图4。由图3、4 可见,两者随试验天数增加,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趋势。T0、T4、T8、T12和T16的GW随试验天数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TZ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T24为先上升后下降、随后再上升的变化趋势。T0的GL随试验天数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T4、T8和T24呈逐步上升的趋势;T12为先上升后下降、随后再上升的变化趋势;T16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TZ为先下降后上升、随后再下降的变化趋势。
图3 不同光照周期下加州鲈幼鱼体GW 变化趋势
图4 不同光照周期下加州鲈幼鱼GL 变化
3 讨论
3.1 光照周期对加州鲈幼鱼摄食的影响
鱼类在摄食过程中,环境因素可能直接或间接对其产生影响,从而对生长发育造成干扰[6]。光照对鱼类的摄食、生长、存活和繁殖等活动,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7]。本试验中,加州鲈的F,随光照周期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以全光照条件下最大。Clarke等[8]在对几种鲑稚鱼进行光照试验中发现,光照周期直接影响其食欲。在对鲈形目鱼类的研究中发现,适当延长光照时间(超过12 h),能够显著提高眼斑拟石首鱼(Sciaenops ocellatus)[9]和蓝太阳鱼(Lepomis cyanellus)[10]对饲料的利用效率。本试验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加州鲈各试验组的F,随着光照周期的增加,也呈现上升趋势,这可能与光照节律有关。
3.2 光照周期对加州鲈幼鱼生长的影响
文献[11]研究表明,鲈形目鱼类对光照有明显的反应,适当延长光照时间,能够有效提高黄金鲈(Perca flavescens)的生长速度,降低饵料系数。16 h光照能促进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仔稚鱼的生长,继续延长光照,将起到抑制作用[12]。本试验中,加州鲈全长和体质量的生长速度,随光照周期的延长,呈现上升趋势,并在全光照条件下最大,生长效果最佳,这可能与养殖品种有关。
然而,不同鱼种类对光照的反应结果各不相同。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在恒定或变动的光照条件下,摄食节律均没有明显变化,这可能是受到生物钟的影响[13]。文献[14]在对2 种鲟的研究中发现,一定的光照和时间范围,对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稚鱼和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15]的摄食和生长速度无明显影响。本试验中,加州鲈的摄食和生长速度,明显受光照周期的影响。鱼类随光照周期的改变,表现出不同的生长特征,这可能与其种类、生态类型、生活习性和行为特征有关[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