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牛、羊养殖中多种常见疫病的综合防治技术探析

2024-04-08王教鲁

农民致富之友 2024年7期
关键词:布鲁氏菌氏杆菌口蹄疫

王教鲁

在基层牛、羊养殖中,存在着一些常见的疫病问题,不仅对牛、羊的健康造成威胁,还可能对养殖业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基于此,为保证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围绕基层牛、羊养殖中常见疫病的综合防治技术进行探析,首先介绍口蹄、结核病、小反刍兽疫等基层牛、羊养殖中的常见疫病,再提出定期驱虫药浴、强化疫苗免疫等常见疫病的综合防治建议,以期为养殖户提供科学、有效的疫病防控方法。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牛、羊养殖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因此,对基层牛、羊养殖中常见疫病的综合防治技术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减少疫病发生概率,还有助于提高养殖效益,促进牛、羊养殖业发展。

一、基层牛羊养殖中的常见疫病

1、牛羊口蹄疫

口蹄疫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口蹄疫主要影响牛羊的口腔、蹄部和乳房等部位。当牛、羊感染口蹄疫后,这些部位的皮肤会出现水泡、溃疡、烂斑和糜烂等症状。这些症状不仅给牛、羊带来疼痛和不适,还可能导致无法正常进食和饮水,进而影响到其生长发育和产奶能力。同时,口蹄疫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容易在养殖场内迅速蔓延。一旦有一头牛、羊感染口蹄疫,其他牛、羊也会很快被传染。

2、结核病发病症状

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这种细菌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当感染到牛、羊等动物时,会导致肺部和其他器官出现结核结节。在严重的情况下,这些结节可能会对动物的呼吸系统造成严重影响,导致呼吸困难和消瘦等症状。在临床实践中,结核病的主要症状包括频繁的咳嗽、呼吸困难以及体表淋巴结肿大。

3、羊小反刍兽疫

小反刍兽疫,又被称为羊瘟、小反刍兽假性牛瘟,是一种在动物界中广泛传播的传染病。它主要影响小反刍动物,如绵羊、山羊和野生小反刍动物。这种疾病的特点是会引起动物体内的严重炎症反应,导致其出现一系列症状,包括发热、呼吸困难、食欲不振等。小反刍兽疫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接触感染源,例如被感染的动物或其排泄物。当一个动物接触到这些感染源时,病毒会进入其体内并迅速繁殖,导致病情恶化。此外,小反刍兽疫也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尤其是在密闭的环境中,病毒可以通过飞沫传播给其他动物。除此之外,小反刍兽疫也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生态影响。一旦某个农场或地区爆发了这种疾病,可能会导致大量动物死亡,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由于小反刍兽疫的传播速度较快,疫病往往会迅速蔓延到周边地区。

4、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也被称为布氏杆菌病或波状热,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分布。布鲁氏菌病的主要感染源是牛和羊。这两种动物在感染布鲁氏菌后,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例如,出现发热、乏力、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症状。此外,这些动物还可能出现关节疼痛、肌肉疼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在严重的情况下,布鲁氏菌病可能会导致动物出现流产、乳腺炎、关节炎等并发症。一般布鲁氏菌病的发病规律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在一些地区,这种疾病主要在春季和秋季发病,而在其他地区,这种疾病可能在全年都有可能发生。除此之外,布鲁氏菌病的发病率也会受到环境条件、动物的饲养管理、动物的年龄和性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5、巴氏杆菌病

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高热、肺炎、急性肠胃炎及内脏器官广泛出血等。一般巴氏杆菌病分为败血型、水肿型、肺炎型三种。首先,败血型是病原体侵入动物的血液系统,导致牛、羊出现发烧、鼻腔干燥、腹痛、下痢,有时还会出现鼻孔出血等情况。通过对患败血型巴氏杆菌病的牛羊进行解剖可以发现,其内部皮下组织和肌肉广泛出血、体腔积浆性、纤维素性渗出液等表现。一般败血型病程进展迅速,病情严重,病死率较高,在1天内就会死亡。其次,水肿型巴氏杆菌病的主要特点是病原体引起动物的局部组织发生水肿,如喉部、胸部等。同时,若牛羊出现发烧、呼吸困难等情况,往往会将舌头进行外伸,这就会导致流涎,口腔黏膜发绀,从而窒息而亡。最后,肺炎型巴氏杆菌病是病原体侵入动物的肺部,导致肺部发生严重的炎症反应。这种类型的疾病病程较长,病情较重,病死率也较高。病牛一般呼吸困难,并伴随干咳、鼻孔流脓等情况,当病程来到3—6天,部分病牛会出现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变化,即肺切面呈大理石状。

6、寄生虫病

在牛、羊养殖业中,体内寄生虫和体外寄生虫的存在往往会对牛、羊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在感染初期往往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因此,很容易被养殖户忽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长时间不对寄生虫的危害加以关注和控制,牛、羊体内的寄生虫数量会逐渐增多,从而对牛、羊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产生负面影响。在某些严重的情况下,寄生虫甚至可能导致牛、羊死亡。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生长阶段,牛、羊所受到的寄生虫影响并不相同。在幼年期,牛、羊主要受球虫、隐孢子虫等体内寄生虫的影响。这些寄生虫会侵入牛、羊的肠道、血液等部位,破坏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导致消化不良、贫血等症状。在成年期,牛、羊可能受到线虫、痒螨、疥螨等寄生虫的影响。这些寄生虫会侵入牛、羊的肝脏、肺部等重要器官,对其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同时,受痒螨等体外寄生虫的影响,牛、羊常常会出现瘙痒、炎症等症状,降低牛、羊的生产性能。

二、基层牛羊养殖中常见疫病的综合防治建议

1、定期驱虫药浴

为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牛、羊疫病的发生,保障牛、羊的健康和生产效益,定期进行驱虫药浴至关重要。首先,结合当地寄生虫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驱虫制度。通过确定驱虫的时间、频率和方法,以及选择合适的驱虫药物。例如,根据安徽当地的气候条件、季节变化和牛羊的生长阶段,可确定在5—9月是受害较为严重的时期,这就需要在3—4月、6—7月、8月上旬、8月下旬、9—10月分5次进行驱虫。其次,考虑不同生长阶段牛、羊常见寄生虫类型,进行針对性驱虫。例如,对于消化道线虫,可以按照牛、羊30mg/kg的比例,将阿苯达唑混合到饲料中进行投服。需要注意的是,孕期牛羊禁止使用阿苯达唑,并在混合饲料时遵循少添多次的原则,以确保安全。对于痒螨,可以按照牛、羊2ml/kg的比例,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给予阿维菌素。或者采用水泥药浴池的方法,使用0.05%辛硫磷溶液进行药浴,以有效地杀灭痒螨,并保持牛羊的健康。除此之外,对于体外寄生虫,可使用0.1%敌百虫溶液或0.1双甲脒溶液对牛羊进行喷体,以驱除大部分体外寄生虫。

2、强化疫苗免疫

在基层牛、羊养殖中,疫苗接种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通过强化疫苗免疫,才能有效地增强牛、羊的抵抗能力,减少常见疫病的发生,从而保障养殖效益。对此,为确保疫苗接种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对于幼年期牛、羊需要在出生2—3周后,需要按照相关要求进行疫病疫苗接种,同时接种本地菌株疫苗。这是因为在这个时期,牛、羊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容易受到疫病的侵害。同时,尽快为牛羊进行接种,有助于提高其对疫病的抵抗能力,降低患病风险。例如,对于达到7月龄的牛、羊通过使用16—20号的针头,在臀部或颈部位置注射牛O型口蹄疫灭活苗,以实现对口蹄疫的预防。其次,对于成年期牛、羊每年4、5月份,需要通过在臀部肌肉注射1mL布鲁氏杆菌猪型2号弱毒疫苗,实现对牛羊布鲁氏菌病的预防。需要注意3月龄以下,在孕期的牛、羊则不宜注射疫苗。这是因为疫苗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影响其生长发育。因此,在孕期的牛、羊应当避免接种疫苗,以确保胎儿的健康。最后,需要注意疫苗质量的控制。疫苗质量直接影响牛、羊防疫水平,对此养殖户应当高度重视疫苗的有效性、完整性。例如,为预防口蹄疫,需要对注射疫苗的保存环境、包装、有效期限等进行检查,在确保疫苗正常的情况下再进行接种。需要注意的是,养殖户应当充分了解牛、羊注射疫苗后的不良反应和应对方法,以保证注射的安全性。

3、优化饲养管理

为尽可能减少牛、羊常见疫病的发生,提高牛、羊免疫力,提升牛、羊体魄尤为重要,对此需要养殖户合理进行饲料的配置,提供干净卫生的饮水条件,以充分满足牛、羊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首先,合理进行饲料配置。养殖户应该根据牛、羊的不同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选择合适的饲料种类和比例,确保获得充足的营养。在幼年期牛、羊的生长发育迅速。因此,需要适当增加蛋白质的含量,以支持其肌肉和骨骼的发育。随着牛、羊的成长,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可以逐渐降低,但仍需保持适当的水平,以滿足其日常活动和产奶的需求。其次,提供干净卫生的饮水条件。养殖户可以通过配置净水器、定期清洗和消毒饮水设施等措施,确保牛、羊饮用的水源不受污染,从而降低感染疾病的风险。此外,养殖户还可以考虑使用自动饮水器或定期更换水源,以确保牛、羊始终能够获得新鲜干净的饮用水。最后,对于特殊时期的牛、羊,如孕期牛羊,需要针对性调整饲料含量。孕期牛、羊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来支持胎儿的发育和母体的维持。因此,养殖户可以适当增加饲料中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以满足孕期牛、羊的特殊需求。同时,养殖户还应注意避免给孕期牛、羊喂食过多的能量饲料,以防止过度肥胖和产后问题的发生。

4、加强安全防疫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牛、羊疫病的发生,养殖户需要加强安全防疫工作。首先,加强场区消毒。通过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定期对养殖场进行全面的消毒,包括圈舍、设备、工具等,以杀灭潜在的病原体和细菌,减少疫病传播的可能性。其次,重视病畜隔离。一旦发现有牛、羊出现异常症状或疑似感染疾病,养殖户应该立即将其隔离,并及时请专业兽医进行诊断和治疗,以确保病畜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提高治愈率,减少经济损失。同时,能够有效防止疾病扩散,保护牛、羊整体养殖的健康。在隔离期间,养殖户应该密切观察病畜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食欲、精神状态等,并按照兽医的建议进行治疗,包括按时服药、药浴等,从而加快病畜的康复,缩短病程,减少对其他牛羊的影响。养殖户还应该加强对其他动物的监测,以及时发现和处置潜在的疫病。再次,关注设备消毒。通过定期对养殖设备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包括饮水器、饲料槽、饲喂设备等,以杀灭潜在的病原体和细菌,保持设备的清洁和卫生,保障牛羊的健康。在该过程中,需要确保消毒剂在养殖区域的全部覆盖。同时,为防止虫、鼠等带来疫病,还需要采取一定措施防止与牛、羊接触。对此,可设置捕鼠夹、防虫网等设施,从而降低牛羊感染疫病的风险。最后,强化粪污处理。通过建立化粪池,并及时处理粪污,同时设置配套使用设备,如粪污处理机等,以减少病原体滋生的环境,避免粪便异味传播和细菌感染的风险,保护基层养殖的健康。

5、规范进行引种

在基层牛、羊养殖业中,引种质量控制对于保障牛、羊的健康至关重要。为了确保引种的科学性和法规性,需要遵循一系列规范的引种程序。首先,对牛、羊品种进行严格的控制是引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养殖户应该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环境条件的优质品种,以确保其生长繁殖能力和抗病能力。同时,还应该了解所引进品种的特点和养殖要求,以便更好地管理。其次,引种牲畜需要进行隔离饲养与观察。由于引进的种畜可能存在携带病毒的情况,为避免病毒传播给当前牛羊群,减少疫病爆发和传播风险,养殖户在新种畜购买后,需要将其进行单独饲养。通过为新种畜准备一个独立的饲养区域,远离现有的牛、羊群。这个区域应该具备良好的通风和排水设施,并且要保持干燥清洁。同时,在隔离养殖前进行消毒,以防止原有病毒侵染种畜。在隔离期间,养殖户应该密切关注新种畜的健康状况,每天定时观察新种畜的行为、食欲、体温等指标,以及排泄物的颜色和质地等变化。如果发现任何异常情况,比如食欲不振、体温升高、呼吸困难等,养殖户应该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治疗或隔离。最后,进行健康检测是确保引种牛羊无任何传染病的重要步骤。在混合养殖前,养殖户应该委托专业机构对新种畜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包括血液检测、疫苗接种记录等,以减少疫病的发生和传播风险。确保只有通过健康检测合格的种畜才能被引进,以保障养殖群体的健康和安全。

6、合理使用药物

为保证基层牛羊饲养的质量,减少疫病对牛、羊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需要合理使用药物,以尽快控制疫病传播,避免病情加重,从而保障养殖效益。同时,为保证药物使用的有效性,针对不同疫病需要使用相对应的有效药物进行控制。首先,针对口蹄疫。发病部位是口腔,可使用0.1%—2%的高锰酸钾溶液、2%—3%明矾或2%—3%食醋进行洗涤,然后在发烂部位涂抹10%—20%的碘甘油或1%—3%硫酸铜。发病部位在蹄部,可使用3%—5%硫酸铜溶液进行浸泡。发病部位在乳房,可在清洗后涂抹青霉素乳膏、磺胺软膏。其次,针对结核病,可使用异烟肼、链霉素等药物。其中异烟肼需要按牛、羊体重4-8mg/kg,分3次灌服,连用1个月。链霉素按体重10mg/kg,肌肉注射,1日2次,连用数日。再次,针对小反刍兽疫。如果牛、羊病情较轻,可使用30%氟苯尼考注射液,0.1ml/kg,一日1次,连用3天。如果病情较重,需在晚上按照牛羊0.1ml/kg注射1次双黄连注射液。另外,针对布鲁氏菌病,可使用利福平胶囊、盐酸多西环素胶囊,或者注射用硫酸链霉素、注射用青霉素钠、复方磺胺甲噁唑片等。最后,针对巴氏杆菌病可使用磺胺二甲嘧啶、丁胺卡那霉素等药物,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影响细菌的繁殖和代谢,来达到治疗目的。

综上所述,为保障牛、羊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基层牛、羊养殖户应加强对这些常见疫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通过定期驱虫药浴、强化疫苗免疫、优化饲养管理、加强安全防疫、规范进行引种、合理使用药物等措施,全面做好牛羊疫病防控工作,从而确保牛、羊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作者单位:232262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板桥镇农业综合服务站)

猜你喜欢

布鲁氏菌氏杆菌口蹄疫
牛口蹄疫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猪注射口蹄疫疫苗 出现应激反应咋办
一例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诊断
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麋鹿巴氏杆菌病的诊治
口蹄疫
兔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及防制
山羊巴氏杆菌病的诊治
中蒙医解毒化湿法治疗布鲁氏菌病
牛布鲁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