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2024-04-08王君王璐

理财·收藏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参观者陈列馆藏

王君 王璐

2016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文物局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2017年,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21年5月,国家文物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利用工作,更好地促进文物“活”起来。在这个背景下,“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可以进一步完善博物馆的软硬件和网络环境,拓宽探索让文物活起来的思路和途径,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特有优势,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在传统的博物馆陈列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等原因的限制,对展品的陈列十分重视。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博物馆可以通过使用数字展示来克服传统陈列中的局限性,加强在展出时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使观众能够更好地选择展览,并在展出之后给予反馈意见。由于互联网络的发展,消息的传递变得更加有效。因此,博物馆能够适当地使用数字化展现技术,让展品不再受到时空等的限制。在数字时代,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文物陈列方式的数字化变革,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焦作市博物馆基本现状

焦作市博物馆占地2.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5万平方米,展厅面积5000平方米。馆藏文物15598件,其中珍贵文物2650件,一级文物28件,接待观众50万人次以上,是宣传焦作的重要窗口,但因馆舍建设时间较长,受硬件设施影响,存在诸多问题,需进行数字化改造,提升观众参观质量。

二、开展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工作的意义

(一)现实意义

与传统博物馆的单一陈列相比,数字化展示可以达到更好的互动效果,参观者在参观过程中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选择不同的游览方法,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欣赏到文物。在数字化展示的帮助下,参观者可以从多个方面对文物进行不同方向的观察和研究,以此来启发人们对文物的思维和想象力,让参观者在游览的时候,从被动地接受到积极地学习,促进文化的传播。

(二)社会意义

现在的人们,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于被动地接受知识了,他们想要通过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获得知识。在对博物馆的受众人群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实现了博物馆的文物展示向生活转化,提高了公众对文物陈列的参与感和新鲜感,从而更好地提高了对公众的吸引力,促进了博物馆馆藏文物的陈列走向健康的发展,摆脱了观众的局限。

博物馆在陈列文物的过程中,把展品本身看作是一种信息,运用新媒体技术和数字手段,主动地改善了博物馆的陈列方式,让人们不再局限于实地参观。博物馆是收藏和保管珍贵文物的地方,通过数字技术的发展,可以更好地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数字化的展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三、开展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工作的内容

依据“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加强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利用工作的通知”中“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工作内容”的要求,结合焦作市博物馆的现状,焦作市进行了以下建设内容:

(一)文物信息资源数字化

文物信息资源数字化是指针对馆藏文物采用数字化技术手段收集并整合文物资源,我馆计划建设文物多维度多媒体信息采集与加工,通过三维采集将其转换为可再现、可利用、可再生的数字资源,减少文物本身所蕴含信息的丢失,从而实现文物本体保护。

(二)数字化传播

随着数字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智能手机与网络已经大范围的普及,网络媒介已经成为信息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从焦作市博物馆基础需求考量,在数字化传播方面的建设内容主要是依托博物馆5G网络,通过网站、微信、AR技术及全景漫游和博物馆多媒体信息整合发布,来实现精品数字资源多媒体信息整合发布,并为观众提供高速便捷的文物资源和场馆资讯获取途径。

(三)共性支撑平台

共性支撑平台建设包括数据中心、定位传感网络部分(依托5G移动边缘计算技术建设具有高速率、低时延的精准定位系统)。它是应用服务系统功能得以完美实现的保证。

四、焦作市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成果

(一)数字化采集

我馆现有藏品15598件,其中一级文物28件,二级文物178件,三级文物2444件,主要类别有瓷器、陶器、石器、玉器、书画、铜器、钱币、杂器等8项。

目前的存储方式已经由最初的简单方式向高科技的存储方式转变,采用了数字化的方式,也就是使用2D扫描仪,数码照相,3D扫描仪,测量和3D模型来存储。尤其是将3D扫描技术引入博物馆藏品管理中,构建了一个立体的文物资料库,对于提高本馆馆藏和管理的职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我馆实物展示的分析,基于3D掃描的3D数字化技术,将改变传统展示方式,实现文物的多样化展示,为观众与文物的互动接触创造更多的可能。文物三维数据除了在展示方面的应用外,还在文物修复、研究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我馆文物的类型和特点,采用适当的数字化采集设备和方法,对馆藏重点文物进行数字化信息采集,建立馆藏文物数字化档案;未来,我馆可通过后续工作,基于已采集到的数字资源,设计制作适用于不同平台和展示方式的内容资源,充分发挥文物的潜在价值,成果可用于文物修复以及博物馆对外展示,将我馆的历史风采永久留存并广泛传播。

数字化采集完成79件(套)文物三维数据的采集。利用文物三维建模数字技术,获取文物的三维信息、纹理信息、尺寸信息,建立真实的文物模型,通过后期艺术加工,将扫描的物体还原为高精度3D虚拟图片,可以全方位展示观察。

(二)公众服务平台

微信公众服务平台作为实现观众线上参观、浏览我馆的重要通道,为观众搭建了便利的线上参观服务平台。博物馆管理者利用微信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可不断地将最新最全的信息推送给观众。通过不断的内容更新和活动创意,增强我馆与观众之间的黏性。

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我馆的另一个观众服务入口,是与观众沟通的重要桥梁,对于馆方宣传展示及与观众互动有着重要的作用。公众号建设的内容包括我馆介绍及展览内容介绍、展厅导览、数字展品及參观服务等。提供线上与线下交叉整合的一体化服务,给观众提供更好的参观服务。

(三)AR互动体验

在数字化建设中,我馆选取10个AR互动点位,提供多种知识学习的思路,解锁更多交互途径。“陶仓楼”互动内容,基于unity开发,将加入闯关机制,由简到繁的搭建互动,引导参观者加深对陶仓楼形制的了解;“出行仪仗俑”交互展项,以高清三维模型为基础,打造三维空间,使参观者以第一人称视角穿梭于仪仗俑队伍之中;“汉朝服饰”的展示,突破次元壁,让参观者对设定人物进行自主搭配,在学习汉服知识的同时,激发创作能力;“当阳峪窑瓷器烧造”互动,采用半实景现实增强表现当阳峪窑绞胎瓷的烧制过程;“光绪款粉彩描金龙凤纹瓶”展示,基于文物主体三维模型,创造三维空间,多方位动态化呈现文物特点;“二十四孝雕砖”动态化的展示,让孝子故事活起来,重归历史空间,感受传统文化,更能加入其中,成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一员;“山阳名人”互动展示,在实景中创新性融入三维卡通人物,采用定点识别技术展示名人故事;“红陶灶台”展位,以此文物为载体,充分整合展厅内所陈列炊具文物,体验厨房的快乐;“永寿三年四兽纹铜镜”展位上,在与文物主体交互之外,还可以选择其他文物进行“送祝福”体验;“象牙笏板”展项,充分调动人体五官,让参观者感受“入朝为仕”的特殊体验。10组交互,各有千秋,充分发挥展项的互动性,让文物拥有超越展示之外的价值。

五、结 语

综上,数字化展示可以提高展品的陈列效果和文化交流效果,逐步成为博物馆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要提高博物馆陈列技术的推动力和吸引力,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姿态,才能更好地提高馆藏文物交流的质量。数字化传播不局限于时空,为当代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也是当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传播的一个重要方式。借助数字展览,博物馆不仅能起到正面的文化传播作用,还能提升民众对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猜你喜欢

参观者陈列馆藏
和名画“撞衫” 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馆藏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民国时期北平古物陈列所的陈列展览
脑洞大开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数说InnoTrans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