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三彩

2024-04-08于海华

理财·收藏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三彩虎皮康熙

于海华

素三彩是明清时期景德镇窑釉上低温彩瓷器品种。其词最早见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刊印的寂园叟(陈浏)《陶雅》中,“西人以康熙黄、茄、绿三色之瓷品为素三彩”,其中“素”字含义来源为其主要颜色有黄、绿、紫、黑、白等。因为诸彩中没有红彩,而在古代有“红为荤色,非红为素色”之说。“三”为虚指,代表多数。由这两者而把这种釉色特征称为素三彩。成书于1920年代的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沿用并补充:“茄、黄、绿三色绘成花纹者,谓之素三彩,以黑地为最贵,亦有浅黄、浅绿等地。而花则黄、绿较深者,亦有间露白地者。茄紫为地,殆稍罕见,有则花仅绿、黄二色耳。殆合地统计为三色也。绿套绿、黄套黄,于浅深中分先后,故有实四五彩而亦称素三彩者。”

三彩工艺肇兴于唐,经宋(辽)流行于元。窑址几乎都位于我国北方区域,工艺流程为在烧成陶胎上,再二次施釉低温烧制,与同时期陶制琉璃器制作工艺相似。元代已降,景德镇窑尚无烧制三彩器物记录。明太祖定都南京,并于洪武二年到八年营建中都凤阳等处宫殿。从全国征调陶制琉璃工匠,劳役矗建。明成祖营造北京,“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壮丽过之”。以上工程所需琉璃器物的设计制式、所需材料和工匠调动由政府统一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的影响下,全国各地陶制琉璃的烧制工艺得到汇集、交流、发展。《大明会典》卷一百九十四“陶器”条所述:“洪武二十六年定: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制样,计算人工物料。如果数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窑兴工,或数少,行移饶、处等府烧造。”在以上因素影响下,明代景德镇御窑厂陶瓷工匠学习、转化其他窑口成熟的工艺烧制技术为己所用,创烧出如低温三彩琉璃、低温绿釉、法华器等品种,为明代“素三彩”瓷成功烧制创造出优良条件。

明代之前的低温铅绿釉多施于陶胎上,釉面多呈晦暗的青绿色。永乐时期,御窑厂工匠创烧出明代低温绿釉。施釉于瓷胎上,于低温中二次烧成,其色翠绿,透明光亮,一如西瓜皮之色。在此基础上,工匠创烧出低温绿彩瓷器,在烧成的瓷坯上以浅绿色釉打底,施绿釉料作为釉上绿彩,并衍生烧成绿地褐彩、绿地紫彩、绿地黄彩品种。

成化时期逐渐成熟,烧成数量逐渐增多。成化时期为清晰表现绘画图案,器身基本都使用锥刻纹做分界线。精品者如明成化素三彩鸭熏,鸭熏的器底与鸭颈内腹施白釉,鸭首、腹部、尾部施墨绿色低温铅釉,鸭嘴、鸭足、鸭蹼施黄色铅釉,颈、腹内刷黄釉,脚趾、背上羽毛及双翅锥刻处填孔雀绿釉。体形优美完整,造型写实生动,胎薄体轻,极富观赏性。这件器物标志着“素三彩”烧制技术成熟于成化时期。

低温茄皮紫釉烧制成熟于明代弘治时期。清蓝浦《景德镇陶录》卷三载:“紫色釉,黑铅粉末加石子青、石末合成。”主要呈色剂应为锰,釉料中的铁、铅起调色作用。紫釉呈色有深浅茄皮紫、葡萄紫、玫瑰紫等色。茄皮紫釉器除素面无纹外,还有锥花器。唐英《陶成纪事》载:“一仿浇紫器皿,有素地、锥花两种。”

正德时期低温釉彩纹样制式基本承袭前朝,在工艺上有所创新,例如内里高温釉素面,器外低温彩绘装饰。又如在成型的胎上刻画而成图案烧成瓷坯,再施彩低温二次烧成。色彩以低温黄绿紫、孔雀蓝组成。器型以香炉、花盆为最多。如故宫博物院藏明正德素三彩海蟾纹三足洗,内施青白釉,外壁刻画16个海中嬉游的蟾蜍,纹饰构图简练。以黄彩绘蟾蜍,绿彩绘海水,白彩绘浪花,紫彩涂口、足,色彩和谐分明,清爽悦目。

嘉靖万历时期,斗彩、五彩等釉上彩的规模不断扩大,导致素三彩制作相对减少。但如白地素三彩等得到应用,如故宫博物院藏明嘉靖白地素三彩缠枝莲纹瓶,外壁白釉地素三彩装饰。近口沿处绘如意云头纹,腹部绘缠枝莲纹,近足处绘卷草纹。所施色彩有孔雀绿、黄、紫、草绿等。素底无釉。《陶雅》卷下四十九中记载嘉靖素三彩特征:“涛中浪头皆白,为玻璃白。沿碗底一图绿中。有梅花八朵。白质黄心。浪花中又皆有梅花也。此碗有十异马焉。曰素三彩(实则素七彩也)。曰彩夹彩。曰两面彩。曰绿地。曰绿套绿。曰海马。曰嘉靖六字官窑款。曰真明瓷。曰恢奇。曰硬札。”

明代,御窑厂陶工用素烧瓷胎代替以往的素烧陶胎。以低温绿釉为基础,叠加低温茄皮紫釉、低温黄釉。使用绿地褐彩、绿地紫彩、绿地黄彩等低温复合彩釉瓷技法,逐渐成熟。烧制盘、碗、瓶、塑像等。

明末清初之际,素三彩瓷器烧成很少。清康熙朝素三彩烧制技术在器物造型、装饰技法、图案纹样、色彩的变化上都达到极高成就。除了黄、绿、紫外,还增加了当时特有的釉上蓝彩,格调素净典雅。部分素三彩瓷逐渐使用黑彩勾勒代替以往的雕刻划线,使画面精致许多。设计出用一种色彩为地色的品种,如黄地、绿地、黑地、紫地等,即“白地三彩”“黄地三彩”“墨地三彩”“紫地三彩”。其工艺流程是在胎上刻画纹饰后加彩,烧成后釉面硬度高,肥厚而有光晕,纹饰层次分明。色地三彩器物以大瓶、大罐、大盘、香薰等陈设瓷为多。如白地三彩,以素白器为底,划出纹饰后绘黄、绿、紫三彩图案,外罩白釉。图饰有花纹、三果、云龙等。烧成后的釉面平润,胎体细腻,釉色鲜艳,尤以嫩如春水的浅绿色最为动人。黄地紫绿以盘为主,外壁绘三彩葡萄、云鹤、朵花、蟠螭,盘内划龙纹并填紫绿彩。底有青花或紫釉题款,款上罩黄釉。墨地三彩,地釉先施绿釉再施黑釉,以紫黑釉勾勒再填黄、绿、紫、白色。有的在墨地开光中绘白地三彩。因为工艺复杂,康熙墨地三彩制品稀如晨星。陈浏在《陶雅》一书中感慨:“三彩以墨色质地为贵”,“康熙黑釉之大瓶上画梅花,笔意粗恶,西人目为三彩,每一只动辄万余金。”

虎皮三彩,胎体上不加刻画,分别以黄、绿、紫三色釉间隔混杂点染于其表,笔触交织着在器物内外壁上点斑点,斑点相互浸染。二次入窑后,三色交融流淌感,自然晕散成犹如虎皮上的斑紋,所以又称为“虎皮三彩”“抹三彩”“虎皮斑”,釉面光亮变幻。器物有盘、碗及福禄寿三星。均胎骨致密沉重。《陶雅》曰:“以茄、黄、绿三色晕成彩斑,曰虎皮斑也。法国人初颇嗜之,此素三彩之权舆也。近日素三彩腾踊百倍,以怪兽为上,人物次之,花卉又次之,而所谓虎皮斑者,转致无人问津。”

康熙素三彩除盘、碗、瓶、炉等常见器型外,尚有各种观音、财神、童子、寿星、狮子等塑像。绘有莲池荷花的七格拼盘,以及各种形式的花座、熏炉等。康熙之后,素三彩烧制工艺停滞。清末光绪朝回光返照,尽仿前朝佳器,以仿康熙朝为多,但素三彩仿品远逊康熙本朝制品。

清末民国时,康熙素三彩瓷以素朴、素净、素雅的艺术风格深受欧美人士喜爱。许之衡记述:“西人嗜此(指康熙素三彩),声价极高。一瓶之值,辄及万金,以怪兽为最奇特,人物次之,若花鸟价亦不赀也。同一年代,而素三彩之品,视他彩乃腾踊百倍。”至此,众多仿品已进入市场,鱼目混珠。

猜你喜欢

三彩虎皮康熙
“唐三彩”是哪三彩
虎皮兰
康熙:阳刚雄健
《康熙等五代清帝各书一“福”字》
我喜欢虎皮兰
名贵的清康熙墨地素三彩
虎皮 虎皮
康熙下象棋
财主买虎皮
写 意 三 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