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域下高校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发展模式
2024-04-08褚夏岚
[摘 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国际文化交流和碰撞愈加频繁。在此背景下,各国更加注重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型人才,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高校外语教师在这一人才培养任务中肩负着重要责任和使命,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学习模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构建高校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旨在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环境、资源支持,促进高校外语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水平的提高,并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基于此,本文深入探讨了高校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意义、构建要素和具体路径。
[关键词]跨文化;高校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
在全球化浪潮中,文化交流与碰撞已是常态,跨文化这一概念应运而生。跨文化视域强调的是个体或群体在多元文化背景中,不仅能理解和接纳不同文化,更能有效地进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这无疑对外语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跨文化视域下,高等外语教育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其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能够自如应对。由此,高校外语教师的角色也随之转变,他们不仅是语言文化的教育者,还是文化的传播者和跨文化交际的引导者。为此,本文深入探讨跨文化视域下高校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发展模式,旨在通过对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为其专业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路径,进而推动高等外语教育的改革,培养出更多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1 跨文化视域下高校外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1.1 语言知识传授者
不论时代和教育如何变化,语言知识始终是外语教育的核心,也是展开教学活动的基础。而高校外语教师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者,其首要职责就是保证学生能够掌握外语的基本语法、词汇以及听说读写技能。跨文化视域下,教师这一角色变得更加重要,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语言知识基础,才能够真正顺利从容地应对跨文化交流。
1.2 文化传播者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拥有着丰富的内涵。跨文化视域下,文化的传播与交融成为常态。高校外语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仅仅扮演着语言传授者的角色,更是文化传播者。他们既要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素养和技能水平,更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不同文化的价值观、社会习俗等,使学生能够建立正确辩证的跨文化意识,避免其因文化差异而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产生误解和冲突。因此,高校外语教师对自身的文化素养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以保证文化传递的准确性、真实性和规范性。
1.3 跨文化交际引导者
高校外语教育,尤其是英语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开展跨文化交际交流活动。高校外语教师的角色内涵也得到进一步丰富,他们必须成为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形成对不同文化环境的适应能力,掌握多元化的沟通技巧以及提升解决跨文化冲突的能力。
2 跨文化视域下高校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意义
跨文化视域下,对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等教育和外语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随之发生改变。构建高校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不仅对高校外语教师个人发展有着显著影响,同时也有力推动了整个教育体系的创新发展。
2.1 增强教师自我认同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要求下,外语教师的自我认同不仅包括对自身文化背景的认同,更涵盖了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接纳。高校外语教师共同体的构建为广大外语教师提供了一个了解世界发展、了解教育革新的平台,让教师可以在成长与交流中明确自身角色定位,深化对自身文化根基的认识。同时能够更客观理性地看待其他文化的发展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使外语教师能够对自身职责使命有准确地把握,依靠自身的专业提升推动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培养,实现高校外语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和可持续发展,树立更远大的职业发展目标。
2.2 促进教师终身学习
跨文化视域下的教育环境要求高校外语教师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地更新自身理念、知识结构,提高技能水平,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和个性化教学需求。高校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稳定且利于其持续学习的环境,营造了和谐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教师能够进一步意识到学习对于推进自身发展,帮助学生发展,为社会输送优质人才,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性,确保师生同频成长。
2.3 实现资源经验共享
跨文化视域下的高校外語教学工作离不开更多、更新的跨文化资源和经验作为支撑。高校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能够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和经验的充分整合。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外语教师可以通过分享各自的专业知识、教学经验、跨文化交际案例等方式,形成互助互利机制。在有效降低教师教备课成本、提升外语课程教学效果的同时,促进教师之间的密切合作,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合力推动外语课教育质量的提高。
2.4 强化教师实践能力
跨文化视域下的外语教育更关注实践应用能力的发展。高校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为广大外语教师提供了实际语言表达和跨文化交际的机会。让教师对不同语言文化的理解和应用不局限于课本与课堂,不停留于理论层面,而是被更多地放在实际生活当中。通过以上途径,教师能够快速积累丰富的语言应用和跨文化交际的实际经验,优化外语教师沟通交流能力的同时,也为完善高校学生实际沟通交流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 跨文化视域下高校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要素
3.1 一致的学习目标
跨文化视域下高校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依赖于成员之间一致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不仅是外语教师对自身语言课程教学上的追求与认同,更是对跨文化交流能力、全球视野以及本土文化认知等方面的整合。参与学习共同体的外语教师应当在教学理念、发展理念发展目标等方面达成一致、相互吸引,形成相互依赖的共同学习关系[1]。具体来讲,当前高校外语教师的共同目标应当是在提高自身适应能力的前提下,能够从容面对外语课程教学和科研所提出的的新要求,同时还应具备较好的跨文化素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外语课程学习和跨文化交际活动。
3.2 稳定安全的学习平台
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关键还在于拥有稳定安全的学习平台。特别是在信息化背景下,远程会议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交流研讨的有效途径,可有效打破传统学习模式的时空限制,充分利用碎片化学习模式,让外语教师的学习时间更加自由,学习范围更加广阔。同时也为外语教师营造了公平公开的学习交流环境,使共同体中的成员关系更加稳固。
3.3 常态化的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可以保证学习共同体的稳定发展,促使广大外语教师能够在持续的学习和交流活动中得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素养的稳步提升。这一保障机制的核心是有效的组织管理,学习共同体必须有明确的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才能使其正常稳定运行。在该机制的资源保障下,学习共同体能够为广大教师成员提供充足的学习材料、技术知识和交流机会,以满足其学习需要。此外,常态化的评估与反馈也是重要内容,旨在帮助共同体成员了解其学习进度,为成员个体和共同体的良性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3.4 多样化的学习成员
学习共同体成员广义上多为高校外语教师,通常后包括以下几类:一是倡导和发起这一共同体的成员,他们负责学习共同体的组织和规划。二是负责学习共同体管理的成员,在学习共同体运行期间,负责管理和约束各个成员的行为,保障共同体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三是只参与共同体所有学习活动的高校外语教师。这些成员在共同体中的身份、分工和职责不同,但也会随着学习共同体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而发生身份转换。
3.5 多元化的学习活动
高校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日常运行依赖于各种学习活动,这也是转化教师学习成果的主要方式。当前的学习活动主要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线上活动一般是依托于网络平台支持所开展的各种研讨交流活动,而线下则是由高校、相关部门,或是由外语教师自主发起开展的集体培训、教研、讲座等活动。虽然活动的内容会因为外语教师的学习和教学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外语教师之间的知识、经验、观念、方法共享,及助力其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的不断提升。
4 跨文化视域下高校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发展路径
4.1 制订明确、统一的学习发展目标
高校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目标是培养具备适应新时代外语教育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教师人才。聚焦这一目标才能够制订明确可行的学习发展计划,确保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在学习共同体中取得长足进步。具体目标包括:第一,教学能力方面: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能够灵活运用于不同教学场景;独立设计和实施创新课程教学计划,满足学生需求,提升学习效果;能够评估学生学习成果,并提供有效反馈和指导。第二,科研能力方面:主动积极参与教育实践与教育改革的科学研究,推动外语教育的发展;熟练掌握科研方法和数据分析技能,能够开展独立的研究项目;发表高质量的教育论文和研究成果,对外语专业课程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第三,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深入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寻找中外文化融合点,掌握跨文化教学策略和沟通技巧,有效推进跨文化教学和实践,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4.2 搭建学习共同体学习交流新平台
高校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应当满足教师实际需要且能够有效落实,这需要从线上和线下两个层面共同推进学习平台的搭建。对于线上平台的搭建,高校可开发或选用专门的在线学习平台,确保平台可以为教师成员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课程、讲座、教学资料等,供教师进行在线学习和交流。平台应具备实时互动、在线讨论、资源共享等功能,方便教师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还可利用现有的社交媒体平台,如腾讯会议等,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群组或公众号,定期发布学习资料、教学心得等,鼓励教师在线交流和分享。基于相关政策支持,高校可与政府、互联网企业合作,联合开发面向外语教师的学习应用,整合学习资源,提供便捷的学习方式,满足教师在移动场景下的学习需求。对于线下学习交流渠道的开发,可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会邀请校内外的外语教育专家、学者参与,为教师提供面对面的学习交流机会。研讨会可以围绕外语教育前沿问题、教学方法等主题展开讨论和分享。以此为途径深化校校之间的合作交流,鼓励各大高校外语教师共同探讨教学问题、分享教学资源,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进步。同时,可在高校内部创建教师学习社区,为其提供专门的学习空间和设施,鼓励教师定期聚会交流、分享经验和学习心得。
4.3 完善学习共同体运行发展新机制
为了促进高校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发展,需要完善学习共同体的运行发展机制。在共同体的初创阶段,应明确共同体的目标和愿景,为成员提供清晰的发展方向。目标和愿景应根据高校外语教育的特点和发展需求来确定[2]。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规则和制度,以确保共同体的正常运行。设立管理小组,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对于学习共同体成员的参与以及学习成果的优化,应当制订科学完善的评价标准,保证成员个体的学习发展方向和共同体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所有共同体成员要积极参与对共同体活动组织、资源利用、成员学习等情况的过程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各成员,让其了解共同体的运行状况和自身表现,促进成员的自我反思和改进。共同体成员可以商讨建立激励机制,对在共同体活动中表现优秀的成员给予奖励和表彰,激发共同体成員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4.4 策划开展多样实用教研学习活动
跨文化视域下,高校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可开展更多形式新颖的集体交流和学习活动。比如,策划跨文化交流体验活动,引领外语教师成员与各大高校外国教师或留学生互动,进一步了解当前国内外社会发展趋势。定期举办跨文化教学研讨会,分享和交流外语教师在跨文化教学实践中的心得和经验,促进其共同成长。组织外语教师参与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结合不同文化背景和资源,创造具有特色的外语课程和教学方案[3]。引导外语教师参与国际化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如国际教育交流项目、语言志愿服务等,拓宽文化视野。探索现代科技与高等外语教育的深度融合,发挥其在跨文化教学中的优势,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探索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新模式,推动高校外语教育的创新发展。
5 结语
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促进高校教师和实现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的必然举措,是响应时代号召、紧跟教改步伐的重要手段。高校及外语教师均应充分认识到构建学习共同体的价值,明确统一的学习发展目标,拓宽线上线下学习发展新渠道,构建常态化保障机制,紧跟教育需求策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学习活动,促进高校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持续发展,提升高校外语教师的跨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慧琴,李文洁.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27):42-44.
[2]王蓓. 基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学习路径[J]. 教育观察,2022,11(11):11-14.
[3]伍剑蓉. 高校外语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及实施策略——基于活动理论的视角[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4):32-37.
[作者简介]褚夏岚,女,四川成都人,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英语、对外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