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农业种植中病虫危害特点及完善防控管理体系

2024-04-08渠鹏

农民致富之友 2024年7期
关键词:抗药性农作物管控

渠鹏

当前在农业种植活动中,对病虫害进行管控是必不可少的,需对季节性变动、物种多样性发展、传播途径的不确定性、抗药性等多层面,制定更加灵活、高效的管理策略,从而实现对病虫害问题更加体系化、精益化处理。生产者、管理者以及相关机构须完善现有的病虫害防控管理体系,制定完善的管控流程,从而使病虫害管理水平得到提升。本文对农业种植中病虫害危害特点以及应对策略进行分析探讨。

一、农业种植中病虫害特点分析

1、季节性变动

在农业种植活动中,病虫害的暴发存在明显的季节特征,在不同气温环境下病虫害的传播会受到影响,且不同病虫害的防治处理工作也需要稳步高效进行。病虫害的季节性变化与气象因素密切关联,季节性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受到湿热、温度、降雨量、光照等各项气象条件的影响,对病虫害的生命周期、繁殖、传播也会带来一定的干涉。例如,某些真菌病害在潮湿的环境下更加容易传播;而昆虫则更容易在温暖的季节繁育。同时不同季节可能会出现不同类型的病害,某些病害在特定季节会快速传播形成高峰期,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更大危害。生产者需要了解并预测病害的高峰期,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其次,农作物通常是按照季节性进行种植的,同时其收获时间也较为固定,因此病虫害的发生与特定农作物的生长季节也存在密切关联,在不同季节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例如在水稻、小麦种植的幼苗以及成苗阶段防治的病虫害类型存在一定的差异。另外生产者也需要根据季节性特征来调整农业活动,选取特定的季节品种。但是在不同时间段的施肥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肥料以及微量元素的施加也会影响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因此,在农业种植活动中,病虫害的暴发存在明显的季节性特征,种植者需要采取多元化的管理举措,从时间、空间、地域环境等多个层面,将病虫害控制在合理水平。

2、物种多样性

病虫害是农业种植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其往往存在多样性的特征。不同类型的病虫害会对植物和农作物造成不同的危害。一般情况下,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作物会受到细菌、真菌、病毒、昆虫、螨虫等不同病虫害的影响。同时不同病虫害也具备不同的生态特点,其生命周期传播、途径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导致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另外,农作物的种类和种植条件不同,导致病虫害的复杂性进一步提升,不同植物、农作物对病虫害也具备不同的敏感性,在具体表现层面,即不同农作物对不同时期的病虫害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另外,不同类型的病虫害之间可能会存在相互作用和竞争,影响在农田中的分布。某些病虫害与其他病虫害会相互作用,其中会面临资源竞争。因此,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问题的过程中,农业种植者也需要从生态平衡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考量。

3、传播途径的不确定性

传播途径是病虫害的主要特征,病虫害可通过不同途径传播到农作物上,其中包含风传播、水传播、昆虫传播、鸟类传播以及工具传播。某些病虫害可通过风传播,特别是真菌性病害,例如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其孢子在风中可传播到其他植物上,导致病虫害在农田中的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此类传播方式在风沙环境中较为常见。其次,水作为农作物生长的必要元素,也是传播病虫害的重要途径,尤其针对水生农作物,如影响水稻、小麦的叶斑病病原体可通过雨水、灌溉水、水池中的水源传播到水稻植物上,从而导致病害大面积扩散。另外,昆虫作为整个农业生态系统中起到生态调节作用的核心媒介,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传播病虫害,例如蚜虫可以传播黄化病毒,给大部分农作物带来危害;并且蚜虫也可以传播西瓜嵌纹病毒,导致西瓜植株受感染。除此之外,鸟类在某些情况下也会传播病虫害,比如食用感染病毒的水果或种子,其排泄物随空间区域环境变化,内在的病毒也会通过排泄物传播到新的植物上。最后,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对各种工具的使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剪刀、锄头、切割机,但是相关工具在未经清洁、消毒的情况下也会传播病原体。因此,农业种植中的病虫害传播途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和出入,不同病虫害的傳播速度、反应速度、潜伏期也各不相同。

4、抗药性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对农药、化肥的使用较为常见,但是长期使用某一类型的农药会在某个区域内产生自然选择效应。在其中也会导致病虫害产生一定的抗药性。抗药性使病虫害的控制变得更加困难,而部分病虫害甚至可以抵抗不同类型的农药,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农药丧失控制能力。此时可能会加大对农药的用量,弥补抗药性损失,会增加成本,但是久而久之也会导致部分病虫害形成更强大的抗药性。例如,昆虫害的斑潜蝇在全球范围内较为常见,多年以来农业生产者使用杀虫剂来控制其种群密度,但是其繁育能力以及抗药性也在自然选择的情况下得到不断提升,原本农药对斑潜蝇逐渐丧失消杀作用,农业生产者不得已寻求其他方法来控制其蔓延,比如借助生物防治。因此,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要想对病虫害进行有效管控,则需要从抗药性层面做出综合分析,通过定期轮换不同的农药,结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抗药性监测,最大限度发挥出农药的价值和作用。

二、农业种植中病虫危害的应对策略

1、加强季节性防控

季节性防控在农业种植中至关重要,主要是应对病虫害危机,使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得到保障。

首先,农业种植者可选取合适的播种时间,根据气象和季节性病虫害的生活规律、暴发特征,选取适宜的播种时间,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影响。例如在玉米种植活动中,农民会根据当地的气温条件,选择在春季适时播种,从而减少玉米螟虫的影响。

另外,种植者也需要对轮作和间作策略进行实践应用,通过轮作不同农作物或间作多种农作物,在某种程度上可减少病虫害在土壤中的密度,以此来降低危害。例如,在小麦种植活动中,农民通常将豆类农作物进行间作,从而降低小麦蚜虫的传播和危害。可在季节性防控层面,根据不同病虫害类型,适当间作不同的农作物,从而减少病虫害传播影响。

此外,在不同季节也可以引进不同的天敌,利用生物防治策略,结合益生微生物控制病虫害的密度,从而降低对农药的使用。比如在我国稻田种植活动中,农民通过释放鸟类如红冠水鸡来控制稻田中的病虫害,以此来减少对农药的使用量。

除此之外,种植者也需要根據不同的季节特征,采取不同的物理防治措施,利用罩网、温室防虫网,在不同季节隔离病虫害。比如在温室蔬菜种植活动中,农民通过使用温室系统来阻止病虫害的入侵,在特定季节来保障蔬菜的种植品质。

最后,针对部分特定的病虫害,可通过建立起季节性检测系统,根据季节性变动,定期检查农田病虫害的发展迹象,采取提前管控措施。例如,在棉花种植活动中,技术人员使用卫星图像、遥感技术,可测量棉田颜色的变化,从而提前警报白粉病虫害的发展迹象,帮助农民采取提前管控措施。总之,在不同区域、不同季节需要采取差异化的管控措施,引进多种防控策略,使病虫害防控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2、管控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在农业种植中起到关键作用,有助于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发展,减少病虫害的影响。在对多样性的病虫害进行防控管理过程中,需要采取多元化管理措施,比如技术人员在种植活动中可采取引进多种农作物的策略,在农田中进行多元化种植,减少单一病虫害对特定植物的侵害和影响。例如,在我国传统农业种植活动中,农民通常将种植玉米、豆类、瓜类的活动混合在一起,从而减少玉米螟虫以及玉米病害的影响。

另外,也可采取自然修复策略,恢复农田周边的自然生态系统,为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以及觅食环境条件,吸引益虫和天敌,控制病虫害的密度,从而使病虫害的多样性得到有效管控。比如在葡萄园中,通过维护邻近的自然生态系统,还原当地的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吸引病虫害的天敌(瓢虫)控制葡萄藤上的蚜虫。

此外,也可建立起多样性的生物保护区,引进天敌和益虫,如通过设置花卉带,提供花粉和食物,吸引蜜蜂和蝴蝶,从而在蔬菜田园中有效控制害虫以及病虫害的密度。但是,在对病虫害进行多元化管控过程中也需要及时强化田地管理,比如定期对野生花草、杂草进行管控,而不是用除草剂将杂草、野花完全清理干净,需要为天敌以及益虫繁衍提供基础条件,从而控制病虫害。例如在种植棉花活动中,会引进部分野生植物,如金鸡菊、金盏花,吸引天敌如蓝色卡特比蜂来控制白粉病的危害。

总之,从多样性防控层面不难看出,在农业种植病虫害管理过程中,种植者需要采取多元化控制措施,尽可能通过生态系统平衡管控策略,在当地打造完善的生态体系,从而控制某一类型病虫害的暴发;同时结合灵活、高效的管理措施,提高生态环境管理水平。

3、加强传播途径防控

对病虫害的传播途径进行精准、高效管控是从根源上消除病虫害的核心举措。病虫害的传播途径较为宽广,包含生物传播、自然环境传播以及农业种植、生产传播等,在传播管控过程中,管理者需要根据不同病虫害的类型以及地域环境特征,采取不一样的防控管理措施。比如在管理环节,种植者需要定期维护农田卫生,定期清理、移除农田内的植物残渣、杂草和感染源,从而减少病虫害以及病原体的藏身之地。例如在水稻种植活动中,农民会烧毁稻田中的残株,从而减少水稻褐飞虱的滋生。另外,在管理环节也可通过设置隔离屏障,通过打造物理障碍,如罩网、防虫网,隔离病虫害的传播途径,例如在葡萄园中可用树罩网阻止葡萄藤上害虫的侵蚀,从而隔绝葡萄疫霉病的传递。

并且工作人员也可在种植活动中采取移动管控策略,减少病虫害的传播,比如可限制人员、工具、设备的移动,在特定的区域使用特定工具,以此来减少传播风险,比如在马铃薯种植活动中,农民可采用限制马铃薯疫病的传播策略,使用清洁设备和鞋类,防止病原体传播。但是,在对传播途径进行管控环节,国家也需要加强生物检疫管控,实施生物检疫措施,引进种子、幼苗和农产品等检疫举措,防止外来病虫害以及病原体的入侵。我国在农业种植活动中需要强化边境检疫举措,预防外来物种的入侵。另外也需要在日常种植活动中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使其充分认识到管控病原体快传播途径的举措,采取有效措施,从水源管理、生物管理、工具管理等多个层面,避免农作物遭受到病虫害的侵蚀、感染和影响。

4、抗药性管控

病虫害的抗药性防控策略相对较多且复杂,其核心举措是避免对单一的农药、化肥进行使用,通过引进多元化的药剂以及病虫害防控措施,从而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影响。比如在上文所讲解到的轮作和间作策略中,此类方式通过改变农作物的位置,以此来避免植株交叉感染,可降低抗药性的风险。在诸如棉花和粮食的种植活动中,可在同一块农田上采取轮番种植举措,可降低棉花白粉病对农药的抗药性。另外,在种植管控活动中,生产者、管理者也需要合理使用化学农药,选取合适的药剂,按照正确的使用剂量和频率进行病虫害管控,避免出现农药滥用的情况,降低病虫害的抗药性。例如,在当前玉米田种植活动中,大部分种植者采取了精准农业技术,结合无人机喷洒农药,精确控制剂量,对农药的喷洒量进行精准管控,避免病虫害对农药产生抗药性。在开展病虫害防控管理工作中,相关单位也需要采取多元化的管理举措,比如加强对生物防控的推广,增加天敌和有益微生物的使用,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尽可能结合生物防治,避免害虫对农药产生抗药性。

而随着当前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通过培育具备抗病虫性的农作物,可从根源上减少对农药的使用需求,以此来减缓抗药性的发展。例如在我国水稻种植活动中,研发出具备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的品种,可降低对农药的使用量;而我国杂交水稻也是一类优良的基因改良品种,可提高产量,减少病虫害的影响。在病虫害管理过程中,也需要通过建立起实时高效的监控系统,在特定的时期对农药进行合理使用,比如建立起监测系统,及时发现病虫害的抗药性迹象,采取紧急补救措施,避免抗药性快速传播。比如在大豆种植活动中,种植者通过密切监测大豆蚜虫的抗药性状况,通过定期制定防控措施,轮番使用不同的化学药剂,控制剂量,规避相关蚜虫抗药性的蔓延。

三、农业病虫害治理的展望

政府在农业病虫害管理方面需要提供更多政策支持,帮助农民有效应对病虫害问题,从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政府可投入资金支持农业病虫害研究和教育项目的开展,包含资助大学、研究机构以及农业扩展服务等,研究出最新的病虫害管理方法和技巧。同时政府单位也可提供财政支持,结合补税或税收减免等举措,鼓励农民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加强病虫害管理,包含使用生物防治,推广有机农业或进行遗传改良等。另外,政府也可以连同金融机构设立农业保险计划,帮助农民应对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可减少农民的损失。在相关领域,政府也可建立起完善的技术支持网络,为农民提供有关病虫害管理的咨询和指导服务,包含提供专家服务以及农业病虫害监测服务。

除此之外,打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有助于农民自主自发地开展病虫害管理。例如,政府部门可在市场上推广健康食品、有机产品,提高农业生产标准,从而使农民能够自主、自发地参与病虫害管理,提高农业生产品质。而政府单位也需要建立起良好的法规政策,通过强制性的管控措施,有效规避农业生产中的病虫害问题。因此,政府在病虫害管理过程中可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需通过政策支持、政策管控,通过强制性、非强制性以及各类引导政策,帮助农业生产者不断加强对病虫害问题的防控管理。

总体来说,在农业种植活动中,对病虫害的防控涉及较多举措,可采取差异化的种植策略,合理使用不同的化学农药;同时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或对相关农作物的基因品种进行改良;并建立起完善的监测体系,可实现对病虫害问题更加科学、高效防控处理,从而提高生态环境管控水平。

(作者单位:272342 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王庙镇政府)

猜你喜欢

抗药性农作物管控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
夏季农作物如何防热害
EyeCGas OGI在泄漏管控工作中的应用
多端联动、全时管控的高速路产保通管控平台
厉害了!农作物“喝”上环保酵素
澳大利亚谷物害虫抗药性不断增加的原因和管理
信用证洗钱风险识别及管控
莘县地区灰霉病菌对腐霉利的抗药性研究
植物有害生物抗药性及治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