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以劳育美”实践研究——以钦州幼专“励志园”开展教育工程为例
2024-04-07吴秀娟吕艳
吴秀娟 吕艳
(钦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为推进高校劳动教育和美育工作,2020年1月,习总书记在全国大会上强调美育与劳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20年9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同时指出,高校美育工作与目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有较大的差距,与全方位育人目标学生的发展不相适应,无法满足广大大学生对优质的美育资源的需求。高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和美育,充分利用劳动教育与美育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促进作用,通过劳动和美育实践来提升高校育人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和美育的难点问题,因此,对高校劳动教育和美育的研究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以劳育美”的内在关系
劳育和美育是辩证统一、相互辅助包含的,劳育蕴含着美学价值,是在劳动中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和创造“美”的思维;美育不是乏味的说教和生硬的灌输,而是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和启迪学生心灵的教育。因此,将美育和劳育相结合即用美的理念激励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所迸发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将“以劳育美”中的“劳”将作为一种实践形式,与简单机械的劳动形式有所区别,是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磨练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树立良好品质。“美育”与传统的艺术教育不同,不能单纯用专业技能实践练习进行取代,而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追求“美”的身心发展进行精神引领,将美的理念融入到教学的方方面面,使大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美并形成正确的美学观念,同时学会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以劳育美”视域下,将劳动教育渗透在实践操作中,实现劳育与美育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在高校开展“以劳育美”的必要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许多家长生怕劳动实践占用学习时间,逐渐陷入重脑力劳动而轻体力劳动的误区,导致大部分大学生从小便缺乏劳动磨炼,自理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差,使其不愿参加劳动,无法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和世界观。因此,劳动实践的缺失使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功利心较重,只享受结果不重视过程,追求不劳而获、贪图享乐不愿意参加工作等倾向,对社会和个人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智、体、美相融合[3]。”劳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实现“立德树人”育人这一任务及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大部分高校安排劳动课程内容主要是在校园里扫地、锄草、搞卫生等机械性的、重复性的体力劳动,因此,大学生对劳动课程的印象是枯燥乏味的,为了顺利毕业,他们往往以被动的、消极的、排斥的态度来应付劳动课程,其学习动机是被动接受而非主观探索,无法深入理解劳动教育的思想内涵,故从此层面来看较难达到劳动育人的目标。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文件的提出:“在充分发挥传统劳动、传统工艺项目育人功能,创新劳动教育内容、途径、方式,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4]”。通过劳动实践,提高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培养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劳动教育要渗透在学生的专业课程中,从学生感兴趣的专业课堂入手,潜移默化地贯穿于高等教育阶段全面发展的体力、脑力劳动中,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将其内化并实现劳动育人的教育目标。
三、钦州幼专“励志园”开展“以劳育美”教育活动的实施路径
劳动是造就美的基础和途径,“以劳育美”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手段,大力加强劳动教育和美育是新时代高校的育人使命。“励志园”文化墙为我校2021年校级重大课题《高校“以劳育美”实践研究——以“励志园”教育工程为例》实践研究成果之一,也是钦州幼专劳动教育和美育成果的体现。校园文化墙不仅是一个艺术品,以其独特艺术形式能给师生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还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内容又可以核心价值观相融合,是隐性德育的重要平台,因此,校园文化墙既承有美化校园环境的作用,也担负着重要的德育责任。
(一)成立研究队伍
根据研究方向和需要,在中共钦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委员会、钦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术委员会、钦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与艺术学院指导下,本项目以12名美术教师为主,指导79名学生,对文化墙进行设计、改造、美化、维护,开展“以劳育美”实践研究,历时为2年。通过劳动实践开展美育和劳动教育,达到以劳育美、立德树人的育人效果。
(二)明确主题内容
文化墙作为学校隐形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其特定的德育功能,我们要让“环境育人”落到地面上。故“励志园”文化墙不仅仅考虑美化校园环境的功能,还要实现“让每一块墙都会说话”,让其在校园中对师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作为五育中的灵魂,它是学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需要校园文化墙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经成员组多次讨论最终决定以德、智、体、美、劳五个内容进行“励志园”文化墙的设计,在内容上贴合校园文化建设,从而营造五育并举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精神内涵。
(三)落实设计方案
为了构建高质量的校园文化环境,赋予“励志园”文化墙更直观的育人功能,使其具有丰富的内涵以精神育人;美化校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师生沐浴在校园文化美的意境中。课题小组多次开展会议推进课题进度,组织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发动头脑风暴,根据“励志园”文化墙的主题讨论并设计方案。
?
(四)确定工艺材料
为了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及可操作性、适用性及与“励志园”环境是否融合等问题,确定以马赛克的艺术形式进行文化墙的装饰。马赛克亦称为“锦砖”,其历史悠久,色彩丰富、材料多样,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趣味性,通常选用大块的玻璃、大理石、贝克、瓷砖等为材料。出于对经费预算、操作性、材料的持久性、后期维护保养及视觉效果等问题的综合思考,以瓷砖为镶嵌材料,再用填缝剂进行美化。本项目中所使用到的瓷砖除了通过项目经费统一采购获得以外,还有一部分是我校在建设过程中剩下的边角料,教师组织学生收集再精心筛选适合本项目使用的瓷砖,从而培养学生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的创新能力和环保意识。
(五)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制作
由于参与“励志园”文化墙劳动建设的是由美术教师带领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其美术素质及动手能力参差不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如贴砖时组合排列疏密、色彩搭配等要求学生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因此,教师要把控文化墙制作的大方向,给学生灌输大量美术知识,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其次,对制作工艺不熟悉,以马赛克制作文化墙的工艺流程有:切割瓷砖、调水泥、上泥浆、镶嵌瓷砖、填缝等,每个步骤都具有较强的工艺性,要求学生具有极好的耐心、较强的动手能力。但本项目师生都是首次接触马赛克镶嵌工艺,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在旁进行实时指导,以身作则,认真探索,积极参与劳动示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途径。充分利用本次劳动实践的机会,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锻炼,潜移默化的磨炼学生的心性,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在本次劳动实践也存在着安全隐患,如切割瓷砖这一环节,需要教师在旁监督,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整个劳动教育的实施从无到有,对工艺制作从生疏到熟练操作,离不开教师的引领示范,因此,本次项目“以劳育美”项目开展是以教师为引领,学生为主体开展劳动教育活动。
四、在“励志园”开展“以劳育美”实践的意义
通过本次“励志园”文化墙师生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实践中,从方案设计到制作落实,每个环节都体现了“以劳育美”的精神意蕴,尤其是在文化墙镶嵌马赛克的实际操作环节,不仅需要精湛的制作工艺,还需要师生们持久的专业精神。首先,瓷砖的质地坚硬,需要切割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马赛克,制作程序和工艺尤为复杂,要求师生在进行方案设计时要考虑周全,要进行合理的构图和规划才能有更多的创作空间。因此,师生在制作前要进行多次论证,确定方案后通过绘画来表现,再将瓷砖精心切割成适合的形状进行镶嵌,在整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持之以恒、严谨细致、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其次,马赛克主要是以“点组成面”“色彩混合”的原理组成画面效果,每个点的颜色是独立存在的,无法调和、覆盖,需要多个点的色彩组合构成图像。为了加强文化墙的视觉冲击力,通常在统一色调的基础上镶嵌几种颜色,从而达到在统一的基础上又有变化的艺术效果。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激发其创造力和想象力。最后,每个模块均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品质。
五、结语
钦州幼专“励志园”开展“以劳育美”教育工程对我校具有现实意义,首先,本次“以劳育美”教育活动使“励志园”的环境得到美化,学校育人环境得到优化,提升学校文化育人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本次“以劳育美”教育实践不仅丰富我校劳动教育和美育的途径,促进我校劳动教育和美育的开展,还为其他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和美育研究提供“样板式”的实践案例,有助于“以劳育美”的美育目标以及劳动实践路径的探索、拓宽高校劳动教育与美育的研究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