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理论体系下西药的运用
——西药中药化的方法探究

2024-04-07张钰沁

广州医药 2024年1期
关键词:西药阿司匹林中药

张钰沁 林 莉

1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 530200)

2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6)

西药中药化隶属于中西医结合的范畴,属于中体西用内容,即在中医药的理论体系下,归纳总结西药的四气五味、性味归经及作用和毒性等中药化特性,以期其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治疗疾病。清末时期,西医西药大量涌入中国,近代名医张锡纯通过对西药的研究,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将部分西药总结了其中药化特性,使用在方剂之中,最著名的例子当属阿司匹林石膏汤。至今,虽然西药中药化已有大致的框架,但对于西药中药化的具体研究尚屈指可数,西药中药化的道路仍然艰难漫长。

1 西药中药化的可行性

1.1 中药西药的物质性质相同

现代科学认为,所有物质均由分子原子构成,中药、西药的有效成分亦然。所以中药也可以作为西药使用,反之亦可。且中西药互通互用的例子屡见不鲜,如从西医运用中药青蒿提炼青蒿素治疗疟疾,又如从中西医均运用冰片、硼砂等药物治病的案例中,即可见一斑。

1.2 西药可当做中药使用

中医认为,世间万物如草木树石、音乐声响、喜怒哀乐等等,从有形到无形,无不在阴阳五行之中,均可入药。又如石膏、硼砂、砒霜、冰片等等,表明中药里面不乏矿物类药物及合成药物。既然矿物和合成物都可入中药,那么由实验室研制的西药,也并未脱离阴阳五行,完全可做中药使用。二者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经过中医药千百年的经验提炼,有了相对明确的中药药性归纳,后者还有待挖掘。

2 西药中药化的必要性

2.1 西药中药化将弥补中西医结合的不足之处

中西医结合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西体中用,一是中体西用。西体中用即是以现代西方医学为理论体系,指导中药临床用药,本质为西医主导,是当今中西医结合的主流。但从临床上看,在西医理论指导下,某些中药有效率不尽如人意,存在许多用西医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有必要考虑中体西用之路,以弥补西体中用在理论与临床应用上的缺陷。而中体西用是以中医理论体系为本,指导西药临床用药,其中关键即西药中药化。所以,研究西药中药化是中西医结合中绕不开的课题。

再者,以西医为主的现代医学注重局部和微观去认识疾病,中医则历来注重整体观,如果二者能够通过西药中药化的形式打破隔阂,探讨并明确西药的中药化特性,有望使理化指标等西医指标和理论与中医病机理论对应起来,既实现中医的客观及微观化,又实现西医的整体化[1],将有利于中西医共同发展进步,成为里程碑式的存在。

2.2 对医生及患者的意义

若西药中药化得以推广普及,医生对西药将加深理解,可以大大提高其对西药使用的准确率,也极有可能推断并发现某些西药新的作用与功效,甚至可反向推测其还未被发现的不良反应,这将更有利于医生针对患者病情制定精确合理的治疗方案,不仅能提高疾病的诊疗有效率,还可更大程度地减轻或避免西药不良反应。这有利于建立更为成熟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拓展西药的诊疗思路,优化药物的组合结构,提高诊疗水平。

3 西药在中医理论中的特点

3.1 用量少、药效明显,过剂量则不良反应较明显

众所周知,西药用量多以毫克、微克计数,对比多数中药来说用量极少,所以西药纯度高,药效明显,若按普通中药剂量如3 g加减必然风险极大。西药药效显著,同时不良反应也相应较大,目前已知西药说明书必写内容就含毒副作用、不良反应、使用禁忌,而中药中成药则大多为“禁忌及不良反应尚不明确”,说明同等量级剂量下多数西药的毒副作用远远大于多数的中药制剂,需要足够重视。

3.2 西药多单行,用药结果明确

西药虽然有复方及组合用药,但仍多为单种成分,而中药多含多种活性成分,无论动物实验还是对于疾病的治疗,用药时西药更便于控制变量及观察药效,所以西药用药结果大多数十分明确,更有利于总结归纳其相关特性。

4 西药中药化的方法

4.1 通过西药的作用,归纳其中药性质

各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且最重要的西药中药化办法,就是通过西药的正向作用来归纳它的性味归经。如单论阿司匹林能预防心肌梗死、预防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由此可推断阿司匹林入心肺二经,可活血化瘀;阿司匹林能解热镇痛,又可推测出阿司匹林性凉、味辛。

4.2 通过西药的作用机制,推测其中药特性

按照西药的作用机制推测其中药性质及功效,如阿司匹林有抗血小板聚集的功效,即阿司匹林有抗凝血作用,由此可推测阿司匹林有活血化瘀之功。又如氢氯噻嗪,氢氯噻嗪以其利尿作用常用于水肿疾病的治疗,即排泄体内多余的液体。水为阴,水性寒而润下,《神农本草经》说“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故需温热治之,故由此可推导出氢氯噻嗪其性温热。因氢氯噻嗪有利尿作用,故认其味甘[1]。同理,大量镁离子对血管平滑肌有直接舒张作用,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改善微循环,说明硫酸镁兼能温煦心阳,鼓舞血行则阴水易去,因此,硫酸镁有温阳利水的功效[2]。

4.3 通过西药的不良反应,反向论证西药的中药特性

中医理论来说,所用药物性味归经功效和患者证型不一致,就容易产生不良反应。但不良反应也是侧面体现药物作用的一个方面:寒凉药物使用不当会引起胃痛、寒战等寒邪入体的临床表现,又如热性药物使用不当可引起高热、惊厥甚至角弓反张等的不良反应。如二甲双胍的常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腹泻、味觉异常,有时也可出现腹痛、便秘、腹胀、消化不良,以及头晕、头痛、流感样症状、肌肉疼痛、低血压、心悸、潮红、寒战、胸部不适、皮疹、乏力、疲倦等情况,反向推理即可得知,二甲双胍性味寒凉。再如硫唑嘌呤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包括腹胀、腹泻、腹痛、恶心、纳差[3]等偏寒性的症状表现,可知硫唑嘌呤为寒凉药,而其又以血液系统损害最为常见[3],可得知其入血分。

4.4 适当从西药的味道等来考虑四气五味

根据汉初陆贾记载,“至于神农……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古人在总结中药四气五味的最基本方法就是依靠嗅觉和味觉,所以某些西药也可以借鉴闻气味和尝味道的方法来作为四气五味的参考。如氢氯噻嗪味道略苦,且苦能泄、能燥,能燥湿以化痰,而又因其性温,为苦温燥湿药,故认为氢氯噻嗪其五味为甘、苦[1]。

4.5 适当从西药的来源及来源的颜色、性质等来考虑性味归经及功效主治

西药大多数虽为实验合成药,但其最初原料依旧取自自然界。比如阿司匹林最常见的就是由水杨酸和乙酸酐通过一系列反应合成的,而水杨酸最初是植物柳树皮提取物。在中药中,柳树皮苦,性寒,可以祛风利湿,消肿止痛,《唐本草》记载,枝皮主痰热淋疾;《纲目》记载,煎服,治黄疸白浊;酒煮,熨诸痛肿,去风,止痛消肿。另外,阿司匹林是用途最广、最为普遍的解热镇痛药和抗风湿药,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和抗血小板聚集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这和柳树皮的作用十分相似,侧面可说明西药的性味功效可以从其初始自然原料的性味归经和功效主治中借鉴与参考。

4.6 通过以上方式仍难明确的其他研究办法

对于用上述方式仍无法明确性味归经及功效主治的西药,大致还有两种办法:实验室研究以及患者用药评估。

目前笔者可查找到的实验室研究方法文献中,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12种降压西药来判断药物的寒热温凉性质,利用细胞学方法对西药寒热药性进行评价,这为西药中药化提供了一种简单实用的评价寒热药性的方法[4]。

患者用药评估是根据患者用药前后症状及证型进行对比和评估,具体方法为:对患者进行西医药学诊断,给予相应西药治疗后,再诊断判定疗效及不良反应。在给药前后,亦作中医药学诊断,并判定疗效。根据中医药学诊断所见患者身体变化情况,并结合西医药学诊断结果,归纳确定所用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如细菌感染者选用头孢菌素治疗,结果仅实热证者起效,虚寒者无效或出现不良反应,则其中药基本内容有味苦、性寒、具清热解毒功效,若肺部感染者效佳,表明归肺经[5]。

5 明确西药的中药化特性后的深入思考归纳

5.1 反向推测西药的作用与不良反应

若西药的中药药性推测正确,我们就可反向推测出它的某些未曾发现的作用、用药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如青霉素,将其当做味苦性寒凉的清热泻火解毒的中药来看,对于热毒炽盛的实热证有很好的疗效[6],因此青霉素最适用于炎症感染中属于中医热毒炽盛的实热证。但从中医理论角度来说寒凉药物易伤正气,由此可以推测青霉素的不良反应中大概率会有畏寒、食欲不振、乏力、腹泻等寒性倾向表现,而伤正气在西医来说即为免疫功能受到影响,这从侧面证明青霉素不良反应中“白细胞减少”是可以利用西药中药化理论推测得知的。

5.2 药物剂量相关的疗效问题

5.2.1 同种药物小剂量和大剂量不同的作用 在中药中有很多用量不同效果即不同的药物。例如柴胡,通常10 g以内用量为升阳举陷,10~20 g的用量为疏肝理气,继续加量的柴胡则有清半表半里之热的作用。反观西药亦然。目前中医文献中记载西药用量不同作用即不同的,当属张锡纯[7]对于阿司匹林用量的描述。张锡纯认为阿司匹林“其性少用则凉,多用则热”,而阿司匹林不良反应中描述,大剂量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而导致外周血管扩张;服用量大时,还可出现所谓水杨酸反应,症状为头痛、眩晕、耳鸣、视听力减退,甚至可出现精神错乱、惊厥甚至昏迷等。根据上述症状,张锡纯推测 “阿司匹林量大时性质为热”颇有道理。另外,阿司匹林味道偏酸,按中医理论,酸属木,过酸则木多生火,而耳鸣、眩晕、头痛、视听力减退,很可能为肝火过大导致肝阳上亢引起,这和食用过多酸味水果容易上火的道理相通。

5.2.2 制定的西药计量范围 如上所说,阿司匹林的大剂量和小剂量的性质不同,大小剂量的定义与定量,就需要按照不同病症调整用量。普遍认为阿司匹林用于解热、镇痛0.9~1.8 g/d,用于抗风湿,3~5 g/d。根据笔者中医临床经验,风湿痹痛多因风寒凝结于局部、寒凝化热导致,可以大胆推测阿司匹林抗风湿的功效,即利用它大剂量的温热药性治疗疾病,所以推测阿司匹林3 g开始的药性应已转成温热性质。从阿司匹林的例子可以表明,我们可以通过西药使用剂量说明及不良反应,结合临床,来划定合适中医使用的用药剂量范围。当然如中药附子救亡阳证,李可老中医[8]可以用到达上百克,远超常规剂量,所以若需使用西药的特殊剂量,也极需临床医师的水平及经验,有待详细研究。

5.3 西药中药化后的配伍

5.3.1 目前已知可以和其他中药同入煎剂或者同时服用的西药举例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到石膏可以与阿司匹林同用,以发散风热:“生石膏二钱,阿斯必林一瓦,上药二味,先用白庶糖冲水,送服阿斯必林。再将石膏煎汤一大碗,待周身正出汗时,乘热将石膏汤饮下三分之二,以助阿斯必林发表之力。治至汗出之后,过两三点钟,犹觉有余热者,可仍将所余石膏汤温饮下。若药服完,热犹未尽者,可但用生石膏煎汤,或少加粳米煎汤,徐徐温饮之,以热全退净为度,不用再服阿斯必林也”[7]。这个例子可以直接说明西药可以与中药同用,但现今相关临床研究尚有大量空白有待填补。

5.3.2 从西药的中药特性推测西药的配伍禁忌 中药配伍有十八反十九畏,意在减轻不良反应,又有配伍七情中的相反与相畏,遵之以避免药效被减轻。西药的纯度极高且作用显著,所以西药更需注意用药禁忌。在中医药中,同一偏性的药物不建议同时大量使用,会使得偏性及不良反应更重,如生姜和白酒,两者均属于大热之物,就应避免同时使用;当然在中药中也需注意作用相反的两种药物,如人参和莱菔子,前者补气后者散气,两者同用会使人参补气作用大大降低。同理,可以从西药的中药特性推测得知西药的用药禁忌。如: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大胆推测艾司唑仑为寒性药物,地高辛大概率为强收敛药物,二者同时使用时,药物寒气被强力收敛于体内,如果使用不当,容易出现中医所说“关门留寇”的问题,有概率引起胃痛、自觉寒冷、胸闷等有关寒性体征,所以推测地高辛与艾司唑仑不宜同时使用,而苯二氮卓类药物与地高辛联用时,可升高地高辛的血清浓度、增强其药理作用,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症状等,可以侧面印证以上想法。当然以上药物的中药性质仅为笔者推测,仅供参考。

5.4 西药中药化后反向推知疾病的性质

在得知西药的中药特性后,可以通过其对特殊疾病的特效治疗作用,推知疾病的病因病机。具体如某药物被推知其归经为肝,微寒,若它可以用作某特殊疾病,即可考虑此病是否为肝火旺盛导致。又如激素性质偏热,用其治疗某一些类型肾病综合征尿蛋白偏高,即可考虑引起尿蛋白偏高是否为寒凉入肾导致。

6 文献中一些西药的中药特性大致总结

6.1 抗胆碱药

阿托品:辛苦,温,入心、肺、脾胃、大小肠、肾经,回阳救逆,温中散寒止痛,止吐利、摄涎唾、固表敛汗,振奋心、肾阳,温肺化痰开窍,活血化瘀。阳热亢盛、便秘、瘾闭者禁用[9]。

6.2 抗生素

头孢拉定:苦,寒,入肺、胆、膀胱经,清热解毒,化痰燥湿止咳,正虚慎用[10]。

四环素:味苦、性寒,具清热解毒功效[10]

呋喃唑酮:苦,寒,入大肠经,清热燥湿,擅湿热证,虚寒慎用[10]。

氨苄西林、头孢菌素、红霉素、土霉素:寒性[11],虚寒慎用。

6.3 抗中风药

蝮蛇抗栓酶:甘,微温,入肝、心经,通络,擅非血瘀证的虚寒体质,热证慎用[12]。

曲克芦丁、尼莫地平:辛、甘,微温,入肝经,活血通络,擅血瘀证的虚寒体质[12]。

胞二磷胆碱:甘、酸,微温,人肝、肾、心经,补肝肾,开窍,擅寒证[12]。

甘露醇:甘、淡,平,入肾、膀胱、肝、心经,利水消肿,开窍,热证与清开灵配伍,寒证与胞二磷胆碱配伍[12]。

6.4 降压药

吲达帕胺:温,健脾利湿,擅痰湿壅盛证[13]。

非洛地平缓释片;温,健脾利湿,擅痰湿壅盛证[13]。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凉,平肝潜阳,擅肝阳上亢证[13]。

硝苯地平:平,健脾渗湿化痰、阴阳并补,擅痰湿壅盛型、阴阳两虚证[13]。

美托洛尔、卡托普利、氨氯地平:寒性[4];

普萘洛尔、培哚普利、雷米普利、氯沙坦钾、尼群地平等为热性[4]。

利血平片:甘,凉,入肝经,平肝潜阳、清泻肝火、滋补肝肾,擅肝阳上亢、夹湿,肝肾阴虚证[14]。

ACEI类:凉,滋阴潜阳,擅阴虚阳亢证[13]。

6.5 抗病毒药

干扰素:入脾、肝、胆经,疏肝健脾、清利湿热,擅肝郁脾虚、肝胆湿热证[13]。

阿德福韦酯:清热利湿、疏肝健脾,擅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证[13]。

拉米夫定:凉,清热解毒,擅肝胆湿热证”[13]。

6.6 降糖药

格列齐特:益气养阴,擅气阴两虚证[15]。

6.7 胃动力药

多潘立酮:辛、苦,寒,入脾、胃、肝经,和胃降逆、疏肝清热、活血化湿,擅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肝郁脾虚证[16]。

6.8 抗凝药

低分子肝素:活血化瘀,擅血瘀证[13]。

6.9 抗肿瘤药

吉非替尼:益气养阴,补肺健脾,擅气阴两虚证、肺脾气虚证[13]。

6.10 抗抑郁药

氯氮平:祛痰、安神、泻火,久服伤脾胃、阻滞气机[17]。

6.11 促排卵药

克罗米芬:入肾经,阴阳并补,擅肾阳亏虚、肾阴亏虚证[13]。

6.12 激素类药

泼尼松:温,入肾经,温补肾阳,擅肾阳虚证,阴虚慎用[18]

糖皮质激素:大热,适虚寒证[18]。

6.13 维生素

维生素E:温,温肾壮阳[19]。

复合维生素B:健脾胃、调理气机,擅脾胃虚弱、中焦气机逆乱[20]。

6.14 护胃药

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兰索拉唑、雷贝拉唑:热性[21];

氢氧化铝、碳酸氢钠:寒性[21];

西咪替丁:寒性[21];

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寒性[21]。

6.15 其他

大蒜素:温,入心经,温阳止痛[22]。

钙剂:滋阴生津[18]。

异烟肼:酸、微苦,入肺、大肠、肾经,滋阴降火[23]。

甲硝唑:苦、微酸,入胃、大肠、膀胱经,清热解毒、利水通淋[23]。

黄连素:苦,性寒,入胃、大肠、心、肝、胆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23]。

氢氯噻嗪:性温热甘、苦,归经于肺、脾、肾、膀胱。作用:温阳行气,利水消肿健脾燥湿.化痰降压温补肾气。固津摄尿[1]。

7 不足之处

7.1 单项西药的中药化研究尚不充足

就目前笔者可见的相关资料而言,西药中药化的研究尚存在巨大空白,西药中药化资料与研究甚少,且在单项西药的不良反应方面研究更为缺乏。单项西药中药化特性研究是西药中药化的基础,基础的缺失未补足,则难以进行下一步研究。

7.2 西药的许多药理作用尚未被中医药的理论解释

许多西药在西医的微观理论上已研究得较为透彻,但与中医宏观理论衔接不够,导致西药的药理方面有很多地方中医还未能给出恰当的解释,如某些西药对相关离子通道的作用,在中医宏观上如何解释,仍是难点,有待于更多的发掘与研究。

7.3 西药配伍等方面缺乏相应的中药化实验与研究

在单个西药中药化研究缺乏的同时,西药配伍使用的研究空缺更大,相关实验极其贫乏,如某些西药和中药同时服用的不良反应尚不明确,以及西药与西药的配伍禁忌,目前尚缺乏相关研究。如果无法检验某些通过西药中药化推测的配伍是否安全,或者推测的配伍用药禁忌是否正确,就难以开展下一步临床研究及用药指导。

8 展 望

习近平主席强调,要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随着中西医结合程度不断加深,西药中药化发展必然会摆上台面,并将推动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西药阿司匹林中药
阿司匹林,天天在吃,但你可能从一开始就没吃对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消渴汤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82例
补肾养血通络方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