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研究

2024-04-06李向荣

中国军转民 2024年3期
关键词:理论课师生教学策略

李向荣

课程教学策略的相关研究最早体现在国外,但在我国起步较晚。最早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开始于国外相关文献的翻译和介绍,如90 年代初有王维成等翻译的美国学者保罗· 埃金等著的《课堂教学策略》,随后陆续有文章介绍或探讨教学策略。最初是关于一般理论的探讨,如教学策略的指导思想、概念、特点、类型等等,后来的研究逐步走向与一些较大规模的改革实践、实验相结合进行。此外,在学习理论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中,“教学策略”使用的频率也越来越高。然而,也许是由于教学策略既不像原则那样空泛,也不像模式那样死板,面对今天这个越来越强调个性和多元的时代,教学策略日益受到青睐。[1]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研究的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与学生学习能力紧密相关,因此专门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是极其有必要的。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认知心理学家对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只会导致短期的浅层学习。为了获取深层次的理解,学生必须在课堂上表现出学习的主动性,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有选择地培养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认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意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于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积极性不高,兴趣不足的问题。真正的教学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条件下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科学合理地规划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学生才能轻松地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保持老师与学生的情绪稳定,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师生之间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产生教学共振。

(二)创新教学手段,激发课堂活力

教学手段是一节课达到教学目标的媒介。当前,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教学媒介日益多样化,教学设备也越来越齐全,由此,教学手段也应更加丰富。利用现代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能力,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用口耳相传无法达到的效果。特别是借助教学平台,通过微学习、碎片化学习、非正式学习、社会化学习等手段,将优质教学资源进行有效转移与共享,将最新的教学经验提供给学生,激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新活力。

(三)丰富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

面对世界高等教育日趋综合化和国际化的大趋势,在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改变“一言堂和满堂灌”式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应对时代发展与学校发展的主动选择,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规律,促进教学活动优化。

教学改革实践证明,适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唯一一种最好的教学方式是不存在的。真正有效且最好的课堂教学形式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变化,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所处环境的不同,形式也应相应发生变化,在此期间,教学过程也就自然而然得到了优化。教师只有掌握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才能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公信力提高。只有教师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特点,不断探索进取,满腔热情地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研究中,才能使教学提高到一个新高度,新水平。

(四)关注学生主体性,提高教学实效性

发展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历史使命,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表现为能够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适应性和自律性,从而达到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最终目的。学生主体性的行使不完全是学生个人的事情。新时代如何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如何使学生保持稳定而又持久的刻苦学习的意志,其主体性的发挥和体现离不开教师的启发诱导。当代大学生具有鲜明的特征,他们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敢于质疑。只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找到使课程更加接地气的方法。教师可以以实际问题为中心,以大学生的特点为基础,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应具备的针对性强和实效性强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心里“烦”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收效甚微,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远离生活,总是表现为偏理论化,或具有理想化和圣人化的特征,而不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现代社会,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已显落后。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面,大部分思政教育工作者埋头于书本资料之中,然而,这种闭门造车的研究方法忽视了日常生活和学生之间的体验和研究,脱离了学生生活。营造一种有距离感的理论教育,因此难以吸引当代大学生的视线。

高校思政教师往往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然而,在新时代,大学生更倾向于追求个性化和自我表达,个性展示、话语表达、权利意识、情感释放倾向强烈。[2]如果仍然一味强调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采用机械化、灌输式教学,不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下,容易形成厌学心理。由于大学生自身正处于身心高速发展时期,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辨别力和判断力有待加强。如果学生无法在课堂上与教师互动,那么不仅教师上课热情难以释放,学生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就极大地削弱了教学效果。

(二)课程内容涉及广,“杂”又多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国家发展战略和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得教学效果令人不够满意。查其根本缘由,社会这个大环境等一系列客观因素的限制和影响,还有学生、教师、学校等一些主观原因的影响,使得思想政治教学倾向理论教学,与实际联系不密切,因此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

思政课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具有强烈的政治性,讲好思政课着实不易。不管是教师要讲授这么多内容,还是学生要学习和接收这么多信息,都是不容易的事。有的学生会认为思政理论课各门课程之间有许多内容交叉重复,内容巨多,对未来的工作可能不是很有帮助。此外,一些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僵化,导致学生对未知的教学内容缺乏新鲜感,对一成不变的满堂灌式课堂疲惫,这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教师未能及时积极改革思政课的内容,不能够将思政课和目前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教授,只是死板地教授书本上枯燥的理论。在这种情况下,同学们并不能够有效完成学习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就难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师生课堂交流少,“难”互动

在高校课堂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普遍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原本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更是很少站到学生中间,很多教师只是站在讲台上参照多媒体课件讲课,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不密切,也不太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因此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导致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扩大,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降低。另一方面,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不高,喜欢选择教室靠后面的位置,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拉大,更别提课堂互动一说。再加上课下,高校教师大都完成上课任务后就离开教室,师生课余交流亦少,教师很难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理论的运用、实践能力,适当地评估和评价每个学生的日常表现。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只是人坐在教室,心却不知道飘到哪里,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甚少,整个课堂难以达到“教”“学”真正双向统一。师生课堂无互动,不仅影响教学价值及教学目标实现,同时还不利于培养学生某种能力。如果学生不能提出新的问题和意见,教师也会敷衍上课,不注重提高专业素养和能力,拓宽知识面,更新知识体系,这种恶性循环一旦持续,那将不利于师生双向的发展。

(四)课堂纪律难控制,学生“乱”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以大班授课为主,大班教学由于班容量较大,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实效性。大班教学,学生没有固定座位,都是想坐哪里坐哪里,最常见的情况是教室的前排和中间部分都是空余座位,学生集聚在后排及角落处。存在的普遍情况是课堂秩序乱,部分学生浑水摸鱼,随意走动、谈局外话。此外,一些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喜欢说小话、玩手机游戏或看课外书等一些情况普遍存在,导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需要兼顾课堂秩序,这些都为思政课课堂、教师教学智慧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的创新和优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的实施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以更加负责任的态度参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利用自身的学习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结构,积极完善自己的认知系统,实现自主成功;其次,学生应通过自主选择和思考进行自我教育,通过对知识认知的主动安排和探索,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此过程中完成自己预定的学习目标。树立最新的教育理念,改变以往的教师至上观念,转变角色,使教师服务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的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为学生提供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独立思考的条件、表达个人意见和交换意见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知识,在知识方面敢于挑战老师,敢于与老师争论。

(一)更新教学理念,发挥学生主体性

面临着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高校教师在给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同时,也要深入研究并讲授各种思潮、文化的由来和实质,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面前明辨是非;面对教材和教学偏理论化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讲授内容时,不能过于理论化,要注重对现实问题的结论性讲授,不能忽视对现实问题生动、可读的剖析和讲授过程,要与实际紧密联系。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以强烈的时代意识和高度的使命感、紧迫感,摒弃落后陈旧的教学观,承认师生的平等地位和学生的独立人格,从“道德的说教者”转变成为学生健康品质的促进者、知识学习的导航者,发挥师生双方的主体作用,才能树立起适合21 世纪人才培育要求的新的教学观。

(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程吸引力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外,还必须具备丰富的与之相关的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对世界经济、政治、科技的发展形势有较好的了解,更多地了解各学科发展的前沿,做到厚积而薄发,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关注社会中的热点、难点、疑点。教师要深入到大学生中去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在想什么、疑虑什么和需要什么,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使教与学有机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得生动活泼,内容充实,富有吸引力。

(三)转变教学方式,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指出:“面对扑面而来、汹涌澎湃的新一轮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一些高校仍然因循守旧,办学治校的理念思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没有及时应答,模式和方法创新不够,内容更新不及时,滞后于时代变革。”在教学层面来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大学课堂了,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3]

转变教学方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转变教学方式,就要加强对教学要点和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以增强教学的科学性;深入了解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全面了解大部分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 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吸引力和感染力,紧紧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转变教学方式,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课程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构建师生交流体系,保障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

师生交流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难点,网络给高校师生交流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网络的匿名性、交互性使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学生评教、学生近期动态等使老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更强。构建通畅合理的师生交流体系,合理使用网络资源,更容易收到教学预期良好效果。学生需要的资料随时都可以在网上查到;通过互联网及时、准确地向学生传播国家政策;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思想政治教师应及时利用网络隐蔽性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将学生关心的信息通过网络进行发布,缩短了其流通过程。这样以便教师及时强化和及时调整,通过不断调整,及时改进教学活动,顺利达到预期目标。

通过主动的发现和探索,获得的知识才更有价值,相比老师直接灌输的知识更深刻、更牢固。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培养学生掌握探索问题和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的能力。只有随着社会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探索并且有效使用,才有助于满足“90 后”高校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维特性,还可能有利于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理论课师生教学策略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麻辣师生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