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字胜任力的提升路径研究

2024-04-06王璐王晓琳晏双生

中国军转民 2024年3期
关键词:胜任数字化思政

王璐 王晓琳 晏双生

随着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变革,教育数字化转型对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新要求。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明确思政教师数字胜任力的内涵以及提升路径。

一、教师数字胜任力的内涵

2006 年,欧洲联盟(以下简称“欧盟”)发布的《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框架》,首次提出“数字胜任力”一词,其定义为“自信和批判性地使用 ICT 进行工作、学习、自我发展和社会参与的能力”[1]。“数字胜任力”首次提出距今不过十几年,在初期,数字胜任力用来形容数字时代的公民应具备的综合能力,后来专家学者逐渐将数字胜任力引入到不同的领域,用以定义不同行业人群的综合能力与特质。

在教育领域,教师的数字胜任力仍是一个相对新的研究方向,学者们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目前学界对于教师的数字胜任力概念认识尚未形成统一,但大致可以得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数字胜任力是一套能够促进有效利用数字技术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和实现优质教学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与数字教学相关的知识、技能、动机、态度和个人特质等。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数字胜任力提升的必然性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数字胜任力的提升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

随着数字化社会的到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数字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2]写入报告,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了教育数字化未来发展的行动纲领。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它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加快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数字胜任力建设是顺应数字化浪潮,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思政课建设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实施“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3]重要思想的关键举措。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面临着数字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挑战

数字化转型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数字技术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了“冲击”与“变革”的双重效应。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在数字时代传播得越来越隐蔽、越来越自由。因此,在数字时代,思政课教师应创新推进数字时代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守住数字媒体意识形态的主战场。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数字胜任力的现状

(一)数字风险识别力弱,意识形态受到冲击

由于数字时代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风险识别异常困难,大数据通过信息标签化处理、用户数据收集和分析、精准推荐信息三个步骤掌握着信息资源配置权,信息承载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政治情感也随之被传送给用户,互联网正在成为影响政治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4]。迎合用户偏好的大数据推荐方式,更倾向于传播“用户喜欢的”而不是“用户需要的”意识形态,这大大冲击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削弱了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的作用。

(二)数字技术掌握不足,与教育教学融合程度低

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已基本具备信息化教学环境,搭建无线网络的学校数量超过21 万所,86.2%的学校实现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全覆盖[5],大学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更是完备,然而物质的完备并不代表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如果教师没有相应的与时俱进的能力结构作为支撑,教育数字化转型就是一句空话,甚至会出现传统方法与新技术结合反而产生1+1<2 的负面效果,从而阻断新技术的应用,阻碍教育发展的现象。

数字技术涉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多种学科知识,思政教师大多出身于人文社科,数字应用能力较弱,尤其是一些年纪较大的思政教师掌握数字技术的进度缓慢,难以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造成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恐惧心理。较低的技能素养加上互联网的复杂性,可能会引发信息泄露、侵犯隐私等风险,导致部分教师不敢接触数字技术。许多教师的数字能力依旧止步于播放视频或者课件,多媒体教室利用率低[6]。所获得的教育数据多是“表层数据”“碎片数据”,缺乏对数据深度挖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价值低[7],囿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始终未能走出传统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舒适圈”,无法在计算机支持的协作教学中实现自身发展,无法在新时代背景下提供更加高效的思政教育教学,技术和教育两方面融合仍处于浅表阶段。

四、高校思政教师数字胜任力的提升路径

(一)坚持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引领大数据推荐

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凝聚和引领作用,能够驱动互联网成为传播工具。这就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坚守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职责,破除唯算法论、唯数据论,提高数字风险警惕,过滤不良信息,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与受教育者本体需求的结合点;增强主流价值观大数据推荐,利用好《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和平台,做好舆论引导、思想引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这个舆论阵地,依据受教育者特点,适当调整教育内容,灵活运用教育方式,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在符合主流价值的前提下,推荐受教育者感兴趣的信息,提高学生在学习思政时的趣味性和自主性。

(二)推进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数字技术的助推,数字技术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约束,两者深度融合才能提升思政教师的数字胜任力。

要加快二者的融合,应转变教师对数字技术的态度,提升教师对数字技术学习的主动性。面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抵触情绪与失败情绪,教育部门和学校可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分析和讲解数字技术的基本内涵与使用价值,做好教师队伍的数字学习态度转变工作。教师也应主动将自身数据素养的提升融合于数字化教学实践的整体过程中,不断尝试和探索,在实践中积累自信,加快自身对数字技术学习的态度转变。

同时,教师应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的限度。数字赋能思政扮演的是“服务”的角色,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和学科属性没有变,思想政治教育依旧是思想引导和行为塑造的实践活动。数字技术在思政中的应用仍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人工智能、网络思政的论述为行动指南,探寻数字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在理论与应用价值。

五、结语

教育数字化转型在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同时,也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数字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数字风险识别能力弱、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结合度低等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但是思政教师的数字化转型绝对不止本文所列出的几个问题和改进途径,例如思政教师数字胜任力框架和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问题等还有很大的探讨空间。

猜你喜欢

胜任数字化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性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