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策略探究

2024-04-06琚胜男

学苑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语篇课外阅读阅读教学

琚胜男

(福建省武夷山市湖桃小学,福建 武夷山 354300)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关键方式。在课内,语文阅读理解是中小学语文考试中的重点题目,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中掌握相关阅读技巧,并且运用技巧生成答题技能;在课外,阅读是学生坐在书桌前便能拓宽视野的有效途径,同时好的书籍是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增长跨学科知识的关键。而在小学阶段,阅读是具有整体性的教育版块,虽然被划分为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两部分,但两者并不是独立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需要找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衔接的关键点,使语文阅读教学能够真正意义上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解读

语文教师要想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前提要素是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有准确、全面的认知。为此教师要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进行深入解读。

(一)文化自信

在语文学科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语篇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使其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产生文化传承意识,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从而运用阅读技巧来提升语篇鉴赏能力,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

(二)语言运用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语篇时学会提炼关键信息,通过不断积累而具有良好语感;同时收获个体语言经验,使学生能够正确、规范地应用语言进行交流,并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三)思维能力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持之以恒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养成在阅读中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锻炼学生对于语篇的联想、分析、归纳、判断能力,让学生始终对不同类型的语篇保持探究热情,从而逐渐养成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四)审美创造

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创造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篇语句,来获得文字审美经验,懂得从不同的视角欣赏语言文字,感受文字中所透露的不同的美,让学生逐渐具备文字艺术审美意识,并且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在展开以核心素养为背景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前,教师须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阅读版块中存在的问题,立足于此将课内外阅读进行有效衔接。

(一)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课内阅读模式单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通常以课内语篇为材料进行阅读教学。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学生逐渐掌握短篇文章的阅读方法。然而教师在进行语篇教学时通常采用同种教学模式,由此难免会因为模式的单一性而给学生带来枯燥感,让学生对语篇学习提不起兴趣。

其次,课外阅读选材不佳。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阅读的主要构成部分,教师应当承担为学生合理选材的责任。但部分教师在选材时忽略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选择不符合学生年龄段或是认知水平的读物,不仅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还会使其对课外阅读产生厌恶感。

最后,无法有效培养阅读习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还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引领学生向终身学习迈进。然而部分语文教师在布置阅读任务时,会对学生提出过多的硬性要求,让学生在潜意识中认为阅读是一项语文学习任务,不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难以保持长久的阅读热情,甚至会让学生对书籍阅读产生抵触心理。

(二)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首先,无法保持阅读热情。小学阶段的学生存在自控力较差、对新鲜事物三分钟热度的问题。课内阅读有教师作为引领督促学生展开阅读与理解。但当教师布置课外阅读任务时,教师无法时刻监督学生进行阅读,只能通过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来判断学生的阅读成效。因此,自控力较差的学生可能会无法保持课外阅读的自觉性,进而失去阅读热情,使课外阅读效果不佳。

其次,欠缺正确阅读技巧。阅读技巧是保证学生阅读质量的重要因素。学生的语文能力水平不同,使其阅读能力也参差不齐。部分学生之所以无法从阅读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与技巧,是因为学生本身欠缺阅读技巧,其无法准确提炼书中的关键信息,从而无法准确解答阅读题目,导致阅读能力发展停滞不前。

最后,缺乏课外阅读兴趣。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户外游戏活动或者其他的娱乐活动更加感兴趣,对于课外阅读活动缺乏一定的热情。阅读需要学生坐在书桌前,保持长时间的安静阅读,缺乏耐心的学生会对其产生抵触情绪,无法提起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严重影响学生完成课外阅读任务。

三、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教育价值

(一)达成课内延伸课外的教学目标

课内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仅凭借课内的阅读材料,难免会使语篇阅读的视野相对狭窄。教师将课内语篇与课外阅读材料进行有机整合,相当于对课内语篇材料的扩充。教师在探索课外阅读材料时,会围绕课内阅读主题进行筛选,达成课内知识有效延伸课外知识的目的,使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二)有效激发学生的整书阅读兴趣

教师会依据学生所感兴趣的内容来寻找学生大概率会喜欢上的书籍。为了让学生提起阅读兴趣,教师也会寻找一些有趣的整书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等感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想要阅读下去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整书阅读兴趣。

(三)充分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课内外阅读相衔接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有书可读,还逐渐学会了制定读书计划,并且在兴趣的驱动下按照计划进行有规律的课外阅读,大大提升学生的阅读主动性,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

(四)阅读为桥梁增强生生交流互动

在课内外阅读相衔接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会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分享。在分享期间学生会围绕书籍内容展开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得生生间的互动更加频繁。教师也借此为学生提供更多表达平台,由阅读能力提升拓展到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化,多维度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四、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策略

(一)阅读技巧相衔接,督促应用语文知识

阅读技巧是学生在阅读文章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阅读经验。在课内阅读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了解文本解读的有效方法。然而在课内文章阅读成果检验时,教师通常以让学生完成阅读题目为主要方法,督促学生应用所学阅读技巧。教师通过衔接课内外阅读,引导学生将课内所学阅读技巧应用到课外阅读中。例如:在课文学习中,学生掌握了一系列修辞手法的解读与应用,教师在课外阅读中引导学生应用所学修辞知识来理解文意。比如书籍中用修辞手法来描写主要人物的特征,学生可以通过对修辞手法的解析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以此为切入点理解故事情节的设置。再例如:教师在讲解课内文章的过程中,会带领学生梳理文章结构,从结构层面分析文章的内在逻辑关系。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在深入阅读前通过浏览目录等方法来梳理整书的结构,通过分析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整书阅读效率。

(二)立足整体勤思考,衔接锻炼思维能力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教师在课内外衔接阅读教学活动中,立足课内外整体阅读材料,通过两者之间的强关联,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践中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例如:在童话故事单元课文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引领学生阅读课文、解析文义。为了让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在课文解析环节抛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通过思考在文章中找到问题答案。为了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能保持思考习惯进行有效读书,教师布置与书籍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整书阅读,在书籍中找到问题答案。比如教师会针对书籍中的某一人物设定进行提问,再围绕发生在人物身上的典型事件提出问题。学生对问题的思考,需要基于对书籍内容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养成了在阅读中思考的习惯,避免学生“走马观花”,看了后面的内容而忘记前面的内容,导致学生无法将整本书籍串联成一个系统的结构框架,从而对文义的理解出现偏差。由此教师在阅读方法上进行课内外串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思考习惯,在阅读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基于主题点文化,系统学习知识内涵

在阅读活动中进行文化元素的提取,旨在基于文本内容进行文化渗透,让学生在理解文义的同时理解文化内涵,对本民族文化及多元文化形成深入了解。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文字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而语言文字可以向读者传达作者的某种思想,读者可以在阅读过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特色,学习到更加丰富的文化知识。为此教师基于教材中有关传统节日的课文,将主题延伸至课外阅读中,让学生在相同的文化主题背景下系统学习相关文化知识。例如:教师围绕“春节”这一节日寻找到多本关于春节的绘本资料,其中包括《小年》《团圆》《春节的故事》《十二生肖》《饺子和汤圆》《小年兽》等。教师为学生推荐这些书籍的目的在于让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形成有效衔接,以丰富学生关于传统节日“春节”的文化知识为目标,让学生对意识中的节庆文化形成整体认知。在阅读绘本过程中,低年级学生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到春节的传统习俗、节庆食物、历史由来等文化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且全面的理解。

(四)衔接促审美提升,基于审美鼓励创作

文字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基于大量的文学作品阅读,以形成阅读经验为途径,积累对语言语句鉴赏的方法。在课内外阅读衔接的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扩充阅读量,选择与课内文章主题相统一的阅读书籍,给学生以自由阅读的空间。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将所形成的审美经验转化为表达技巧应用到创作中。例如:在课文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季节的课文。作者通过对季节景观的描写,来突出季节特征。为了让学生懂得欣赏有关景色描写的文字语言,教师为学生安排同样是以景色描写为中心内容的课外文章,使学生逐渐熟悉景色描写的具体方法。在此,学生已经能够通过鉴赏景色描写相关文字语句来提炼景观的特质,随后教师则安排相关主题的写作活动,让学生尝试运用景色描写手法来描写自己眼中的某一景观。由此不仅让课内外阅读形成有效链接,还能实现以读促写、以读促表达的教学目标。

(五)提倡多自主阅读,强化阅读理解能力

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阅读的良好平台。在课内阅读中,教师通常带领学生解析课文,学生的自主性较弱;尤其对于低学段的学生而言,教师的辅助工作对于学生尤为重要,因而自主阅读在课堂上很难实现。但是,独立的文本解读能力对于学生而言至关重要,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这点可以通过课内外阅读衔接来实现。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阅读寓言故事类型的文章,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寓言故事的阅读方法:不仅要理解故事的基本含义,还需要透过故事情节来读懂深层次的寓意。因此教师为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任务,为学生推荐《伊索寓言》这本书,要求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来理解寓言故事中的寓意,并通过自主思考来提炼中心思想。在实践中学生能够提升对于寓言故事类文本的阅读能力,同时通过独立思考也能够增强相关主题文本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应在阅读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提升理解能力。

(六)课外衔接生活化,结合实际强化应用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收获的阅读技能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不仅是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语文学科的育人目标,充分凸显语文学科的实用性特征,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为此教师在课内外阅读衔接的过程中选材要体现生活化,贴近学生的生活,不仅让阅读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还要让阅读中获取的技能应用于学生的生活中,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例如:教师会为学生推荐生活技能相关的书籍,衔接课内与生存技能培养有关的文本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拓展更多的生活常识。比如《最让孩子着迷的101 个生活常识》整书以“为什么”为主题元素,以提出问题再解答问题为主要内容,为学生科普相关生活常识。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到日常生活中具体现象的产生原因,以及对于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由此课内学习结合课外拓展,丰富学生对于生活常识的基础认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强化其对于阅读内容的有效应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视域下,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是强化学生语言能力的创新途径。教师则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选择恰当的阅读材料,设计出两者有效衔接的基本方法,探索在衔接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策略,让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学生的教育价值更高,从阅读教学层面出发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拓宽视野,通过文字触及到更为广阔的世界。

猜你喜欢

语篇课外阅读阅读教学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