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
2024-04-06丁红梅邵香丽
丁红梅 邵香丽
(河南省虞城县第一初级中学,河南 虞城 476300)
2022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学校教育尤其是初中阶段教育正是为我国培养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关键教育时期,对此,教师应引导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价值观,培养法治意识,激发爱国情怀。教师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运用河南红色文化资源,针对当前政治教育渗透红色教育不足的问题,优化、改良教学方法,切实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落实河南红色文化资源与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合教育,提高新时期青少年整体思政意识、道德修养以及精神品质,为国家、社会培养预备人才。
一、河南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
(一)红色文化资源
可以从“红色”“文化资源”来阐述,其蕴含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军、红星、红旗以及红色根据地等一系列与红色政权相关的精神财富、文化瑰宝。在共产党领导下,“红色”是热烈、光明、忠诚、正义的象征,其体现的斗争精神、自强不息、百折不挠、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等精神内涵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化教育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可以概括为革命年代中的“人、物、事、魂”。
(二)河南红色文化资源
河南红色文化资源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河南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实践中所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伟大精神。其本质是我国共产党领导中原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艰苦奋战中遗留的精神文明瑰宝,其蕴含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红色人物,如抗战英烈戴民权、视死如归的钢铁战士兰兆斌、坚贞不屈的张漫萍等;红色遗址,如信阳大别山、豫东解放战争遗址、吉鸿昌将军纪念馆等;红色事件,如红色信阳抗日战争大事记、豫南最大的一次农民革命武装暴动——桂店农民起义、刘店秋收起义等;红色精神,如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
二、河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研究价值
河南红色文化资源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教师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和红色文化的传承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有利于学生培根铸魂,激发爱党爱国之情,成为新时代好少年
当代的大多数中小学生享受着优越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但缺少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同时,网络的普及使得中小学生接触到形形色色的言论,而中小学生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很容易被不良风气所影响。河南红色文化资源蕴含宝贵的精神文明,其中革命先辈的抗争精神、红色革命精神、爱国情怀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教师挖掘红色精神价值,传承给学生,实现红色精神内化于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内涵,也体现了我国悠久历史传承中精神文明的薪火相传。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通过对河南红色文化资源载体进行价值挖掘,讲解我国革命时期、近现代发展过程中无数先辈作为中华儿女都为国家利益、民族大义前仆后继作出突出的贡献,引导学生作为新时期青少年更应以身作则,努力学习知识本领,立志振兴中华,奋斗青春,不负韶华,争做新时代好少年!
(二)有利于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引者,其本身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河南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对革命故事、历史遗址、思政教材统筹整理,将红色资源中映射的先辈精神、价值观念、人生理想以及优秀品质等展现给学生,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也帮助教师拓展了专业知识,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另外,教师渗透红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教学手段,创新了教学形式,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赘述过多、学生学习兴趣低的问题,教师将原本灌输式教学逐渐转换为红色资源与教材内容穿插教学,缓解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审美疲劳,从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更好实现教学目标,同时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三)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素质教育发展,丰富校园文化
2021 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善用大思政课,强调的是把思政理论与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与社会资源有机融合。道德与法治教学有着独有的学科育人优势,与学校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能够更充分地挖掘使用河南红色文化资源,渗透红色文化理念,传承和发扬革命历史文化,推动学校丰富校园红色文化积淀,增强健康和谐的校园文明氛围。
(四)有利于传承和弘扬河南红色文化
河南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主要包括烈士陵园、重要纪念意义的战斗场所、红色纪念馆等多种类型。这是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源头活水”。但是广大市民对这些宝贵的红色资源了解的并不多,广大的中小学生对这些红色文化的学习并不理想,红色文化传播和推广的渠道并不丰富。道德与法治课是红色文化资源的学习发展弘扬的主要阵地,在道德与法治课上融入河南红色文化,实际上也是对红色文化的一种保护和传承,能让这些宝贵的资源成为道德的教科书,能让这些红色的精神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
三、河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困境
(一)河南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力度不足
现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联合红色教育的理念已经初步落实,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教师对河南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力度不够的问题。目前我们对于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于人文旅游方面,在学校学科教学中的运用非常少,加之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新改版的学科,多数教师仅仅是依据课本在教学,存在运用形式比较单一、内容不够丰富的问题,导致丰富的红色资源挖掘不出来。尽管思政课本教材并非每一章节都能渗透红色教育,但依然有许多思政课程与红色教育主题相符,教师却在这类课程教学中仅仅将红色文化资源照搬到教学板块中,将其视为教学内容的补充、拓展,并未深入讲解其内涵。这不仅影响了教学进度,还忽视了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优势,对于红色文化、革命精神等渗透教学起阻碍作用,形式化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挖掘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河南红色文化资源应用方式单调
教师渗透红色教育,不仅挖掘河南红色文化资源力度不足,其在河南红色资源应用上也表现出相对单一的问题。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影响,教师在短暂课堂教学时间中未掌握高效教学方法,多数教师将红色教育资源与教材知识混为一谈,依旧进行“灌输式”教学,导致课堂学习氛围相对枯燥,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课业压力较大。没有教学特色的红色教育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无法高效理解、感受红色精神,从而将其视为知识学习中的小插曲、小故事,对先辈的革命事迹仅仅停留在知道、听说过的表层层面,导致无法真正落实红色教育。
(三)河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合教育机制薄弱
教师不仅对河南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应用存在不足,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应用的融合教育模式同样存在弊端,其融合理念不深入,教育效果薄弱,缺乏多元教学方法支持,难以实现寓教于乐,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使得河南红色资源丰富多样、精神内涵深刻等优势无法发挥。教师仅仅将河南红色文化资源应用在课堂上、教材中,与现实联系不深,其与校外、社会生活等脱节,融合教育的实践效果相对较差,对红色教育与道德修养、法治意识观念养成的渗透教学体系搭建不完善,无法将河南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精神品质培养的载体,二者融合不足,导致学生思政教育受阻。
(四)河南红色文化资源传播途径单一
教师对河南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传播途径较为单一,大部分教师仅仅结合课本教材,以教案或口述等方式进行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的讲解。在此模式下,学生学习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精神内涵只能通过视听来感受,印象不仅不深刻,且对红色文化、精神等理解缺乏真正的认知。教师未带领学生从多媒体、校外实践等更多渠道感受红色文化,学生也就无法有效传承红色革命精神、教师在网络群聊、校园广播中未表现出应有的宣传力,营造的红色文化氛围感不足,对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道德修养养成以及法治观念、政治认同感的树立同样有阻碍作用。
四、河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深化红色文化资源认知
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仅要强化自身对河南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还应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红色精神、优秀道德品质的教学方法。教师明确河南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职能,对学生核心素养养成以及爱国精神、文化传承有促进作用。据此,教师寻找红色资源与教材知识内容相契合的部分。以《守护生命》课程教学为例,其讲述的生命真谛与民族精神中艰苦奋斗事迹相契合,如河南革命先辈李先念,其在豫南革命时期临危受命,组织抗日革命队伍,以四望山为中心,开启抗日斗争,立下不世之功,使其生命更有价值。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革命先辈,不荒废时光,明确生命的真谛,为实现正确人生价值而努力。
(二)巧用红色资源,打造红色课堂
河南文化资源异常丰富,为了打造红色课堂,教师坚持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和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导,围绕“人、物、事、魂”四个主题,通过大量走访收集,整理编辑成河南红色文化资源教育读本,作为校本教材,为红色课堂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引导学生自主丰富河南红色文化知识,切实感受河南红色文化的历史发展与内在价值。同时,根据所担任的年级分工道德与法治教师精雕细琢典型的教学设计案例,依托教材的课题渗透河南红色文化资源,并在教学设计最后给出河南红色文化资源渗透教育建议。如在秋季开学第一课《弘扬焦裕禄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教学设计中,给出的河南红色文化渗透教育建议为: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在开学第一节课我们学习焦裕禄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意义重大,本课通过完成两个学习任务,学习焦裕禄的典型事迹,理解焦裕禄精神的内涵,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永远向他学习。教师将河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高度,达到思政课的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三)善用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活动
“善用大思政课,就是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知识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文化教育、理论知识阐述,同时也要联系实际生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校外红色遗址参观活动,布置观后感作业,令学生近距离感受红色遗址,鼓励学生看、听、想、思考革命精神,感受历史痕迹,接续理论知识,使得教师对学生政治认同、法治意识以及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培养效果更上一层楼。教师以“凝聚价值追求”章节内容为例,选择河南大别山遗址,带领学生前往参观,如果无法满足外出实践条件,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模拟真实红色遗址,同样可以融合红色教育,取得一定的成果。此外,如邀请老一辈革命家走进校园;在清明节带领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缅怀先烈等活动,教师带领学生了解先烈们的事迹,一边讲解民族精神、革命精神,一边渗透思政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政治观,完成红色教育协同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
(四)多措并举,营造红色氛围
河南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种类多样,教师应善于使用多种措施,营造红色文化学习氛围,如开通校园公众号,组织学生参加河南红色文化知识竞赛与河南红色文化征文活动;在校园内组织学生看河南红色电影并交流感受,写出心得体会;讲河南红色故事,开展故事大赛;河南红色文化情景剧表演;河南红色文化宣传专栏展示等。例如在午饭间,在校广播站中播放红色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红旗渠》从听觉角度刺激学生,令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每周一三五大课间放映河南红色电影片段,从视觉角度直观展现革命斗争的壮烈与伟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传承革命精神的信念,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政治认同感与时代责任感。
五、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红色教育,融入河南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教师的专业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和红色文化的传承。对此,教师针对红色资源挖掘力度不足、应用方式单调、融合教育薄弱、传播途径单一等问题,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深化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巧用红色资源,打造红色课堂;善用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活动;多措并举,营造红色氛围,促进学生政治学科素养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