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2024-04-06吴洋
吴 洋
(铜陵学院 会计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关系发生了转变,特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深入的背景下, 乡村面临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及传统文化的等问题。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 通过聚焦三农问题、解决乡村居民普遍关心的生态问题、文化问题、民生问题,持续推进乡村社会的健康发展。 但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与绿色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积极推进绿色金融事业的发展,可以更好地、更全面地实现农民富、农村美、农业强的目标,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保障。
1 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机制
1.1 绿色金融助推产业兴旺
绿色金融发挥着鲜明的龙头效应, 可以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目标的实现。 一方面,绿色金融有利于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 而金融市场所拥有风险分散的功能, 可以降低企业的市场风险,为企业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1]另一方面,绿色金融有利于促进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资金匮乏与抗风险能力弱已经成为乡村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通过发展绿色金融事业, 可以不断完善乡村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征信体系、信贷体系,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盘活各类小微企业,促进乡村企业的健康发展。
1.2 有利于促进有效治理与乡风文明
绿色金融具有显著的社会规范效应。社会规范是对社会意见和行为进行综合,为社会群体或个体提供必要的规则和标准,使社会成员在行为和操守上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根据相关理论研究显示,社会规范包括描述性规范与指令性规范两种,绿色金融拥有描述性规范的特征,能够在知识传播的过程中帮助人民了解金融市场发展的规律、特征、特点,继而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和水平。 降低欺诈现象的发生几率,促进乡村居民树立诚信意识,营造一个和谐共生的金融氛围与环境。 这有助于乡风文明建设,使乡村社会更加文明、进步和和谐。因此,绿色金融的社会规范效应对于推动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社会诚信水平、促进乡村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1.3 有利于打造宜居生态
当农业受到自然风险影响后, 拥有风险管理作用的绿色保险, 能够通过补贴制度调整产业结构,缩小能耗高、污染度高、附加值低的产业的规模,将资源投入到能耗低、污染少、附加值高的第三产业。 此外绿色金融制度可以通过激励效应为符合要求的机构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而推进绿色金融与财政政策的相互融合, 则能全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参与主体, 为其提供可靠的政策扶持。例如,为助推乡村生态建设的组织机构或个人给予奖励,让金融资源能够顺畅地、全面地流向绿色产业,从而造就一个宜居的生态环境。
1.4 有利于实现生活富裕
当农民接受金融服务时,其金融理念和行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转变,使其能够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调整消费行为。 换言之,金融服务可以是用户的投资策略将得到优化、投资风险将得到控制,进而循序渐进地提升农民的消费水平。 与此同时,推动绿色融资服务的开展,还可以提升乡村居民的资本存量,为乡村居民的人均产出率与人均收入的增长提供必要的保障。[2]由此可见,绿色金融可以为乡村居民提高生活品质、消费水平奠定基础,助推生活富裕目标的实现。
2 绿色金融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手段
2.1 绿色信贷
根据相关统计显示,绿色信贷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绿色金融工具,主要流向节能节水、绿色交通、 绿色能源等经济效应与市场规模兼具的领域,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提供的必要的支持。并且我国政府部门根据乡村金融需求与乡村发展实际, 积极构建了绿色信贷的激励机制,可以鼓励金融机构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为乡村绿色农业、生态保护、污染治理等项目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破解了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融资担保难题,形成了第三方落实、金融机构配合、政府部门牵头的良好格局。
2.2 绿色债券
在经济全球化视域下,绿色债券获得了健康的发展,发行规模日益增长,呈现出“井喷式”态势 。 现阶段,中国绿色债券的规模及保有量超过两千亿元,领先西方国家。《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 明确了中国绿色债权的资金募集的投向,重点支持生态保护、清洁能源、清洁交通、污染防治、节能环保等领域,这与乡村振兴战略所涵盖的各类绿色项目相契合,可以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3]此外,在政府部门的统筹引领下, 乡村能源项目不断得到证券化改造与发展,切实拓宽乡村能源项目的金融融资渠道。
2.3 绿色基金
《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十三五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都明确指出要构建绿色发展基金。[4]在我国政府的政策引领下,绿色基金拥有了更丰富的种类类型及可靠的规模保障,其资本吸收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并且在国家与地方层面,都形成了相应的绿色基金体系, 能够涵盖、 金融、投资、企业等投资主体,并促进金融和产业政策的相互融合,实现实体产业和金融工具的协同促进。 进而通过发挥人才、信息、技术、资源、资金、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全面助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
2.4 绿色保险与碳金融
绿色保险一般指污染责任险,可以通过激发企业投保意识、增强投保规模的方式,保障乡村生态文明的建设质量。 而碳金融是基于“碳减排与配置”等碳资产而形成的金融工具,以碳质押、碳基金、碳债券等形式出现。 可以通过与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等工具结合起来形成金融合力,实现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与综合性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3 绿色金融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问题
绿色金融可以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通过发挥产业龙头效用、社会规范效应、激励效应及资源配置功能、资金融通功能、风险管理功能等,助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并通过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彰显绿色金融的价值与作用,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发展。然而,在此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
3.1 金融服务组织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我国乡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还存在不够完善的问题,导致绿色金融供给难以满足乡村振兴发展的基本需求。 主要体现为农业银行、发展银行、 国开行等金融机构缺乏紧密的内在联系,导致其业务聚焦于城镇地区,难以延伸到乡村区域。 而邮政银行由于自身发展问题,在金融服务领域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5]股份制银行定位于城市地区,在农村不设网点,导致绿色金融服务难以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需求。而组织体系的不完善又导致各类金融组织很难聚焦支农支小领域,不能发挥支农主力军的效用,导致各项金融产品的供给规模不足, 进而难以全面、有效、通常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3.2 缺乏健全而有效的政策机制
绿色金融助推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完备的政策平台与政策支持的支持。例如,在污水处理、生态农业等项目中,需要担保机制、风险补偿机制、收益保障机制的支持。 但由于各类政策机制缺失,导致政府部门难以解决绿色金融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例如,在我国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体及乡村产业的发展中,由于信用信息及信用机制缺失,导致金融机构在处理贷款对象时,普遍面临着信息获取成本高以及业务风险大等问题。而绿色保险机制的缺失,又会导致金融机构处于收益因素与风险因素的考虑,不愿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中,致使导致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供给规模不足。
3.3 绿色金融的供给能力不足
部分金融机构服务、助推、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识比较薄弱。普遍认为乡村振兴所涉及的绿色项目,普遍存在条件不成熟、收益低、风险高等问题,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乡村振兴战略及其绿色项目。 而在金融服务与产品层面,很多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都存在刻板守旧的问题,例如,抵押担保种类单一,无法满足乡村企业与经营体的质押需求,不能创新出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金融产品,提高绿色金融的普惠性与覆盖面。 此外在政府层面, 我国还存在土地、财税、市场准入等方面的限制性因素,影响了“绿色金融”的价值彰显与功能发挥。
4 绿色金融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
4.1 完善绿色金融服务组织体系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指出,要构建适合农村农业特点的金融体系,将金融资源融入到乡村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与重点领域,满足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构建适合农业农村的服务组织体系,引领乡村金融机构及组织回归本源,并结合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与总体任务出发,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在助推乡村生态振兴的作用,形成一个拥有较强政策性与协作性特征的组织体系。[6]因此,国开行应结合自身的职能定位,全面支持环境治理、生态保护、技术研发及粮食安全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农业银行应聚焦城乡均衡发展的要求,聚焦三农定位,优化网点布局,推动经营体积极开展项目。 邮储银行应将业务触角渗透到乡村领域,为乡村经营者、个体农户提供金融服务,农商行、农信社应将服务小农、服务县域作为自身的战略定位,发挥自身的便民服务能力,为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持。 而村镇银行则应发挥自身的补充作用, 协同其它金融机构, 助推我国绿色金融事业的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通过完善金融服务组织体系,能够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量,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4.2 优化绿色金融的政策环境
首先,相关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政策杠杆作用, 确保绿色金融资金全面流向农业、生态及污染治理等领域。通过制定税收减免政策及各类优惠政策,减少企业或机构的所得税与增值税, 调动金融机构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性,助推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其次是积极完善担保机制。 在持续推进绿色金融事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担保机制,用以承担或分散各类机构的信贷风险。 构建风险补偿基金,以提升绿色金融参与者的积极性。构建绿色保险机制, 发挥绿色金融在灾害减损等方面的优势,助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再次,构建绿色金融监管体系。 通过出台监管机制或监督体系,确保各项绿色政策、金融扶持政策顺利的落实,发挥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金融工具发挥作用,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最后是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构建信用评价机制, 将农户信息及各类经营主体纳入到征信系统中,破解农村金融信息不足或缺失的问题。通过借助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推动金融机构、环保机构中各类信息数据的全面整合, 降低业务主体因信息不对称所面临的风险与问题。
4.3 提高绿色金融的供给能力
首先是树立绿色理念。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特征及特点,转型并创新绿色金融业务。例如,加大人才引进与培训, 提高金融产品的供给能力,通过构建专门部门为相关企业提供优质可靠的金融产品。 其次丰富和拓展融资渠道,切实满足各类乡村振兴主体的绿色金融需求。即创新金融服务与金融产品,聚焦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绿色农业等重点环节及需求,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加快美丽乡村的建设。 在传统担保业务层面,应发展“动产与土地质押”等类型,满足绿色项目及经营体的担保需求。 与此同时,金融机构还应创新出“绿色保险+绿色信贷”的贷款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形成“绿色金融+大数据+互联网”模式,全面提升绿色金融的普惠性与覆盖面。 最后是以金融思维提高金融攻击力, 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金融机构应构建乡村振兴绿色基金,通过放宽准入门开,完善商品定价,落实政策要求,吸引资本流入农村社会, 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此外,要研究并发行专项债券,鼓励中长期资金流向绿色项目; 探索并构建环境权益与碳金融市场质押体系,盘活金融市场活力,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提供配套服务。
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抓手, 是全面推进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生态、产业、政治发展的战略部署。 绿色金融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落实的重要保障,可以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维度, 助推乡村振兴各项事业的发展。然而在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中,地方政府部门应提升供给能力、加强政策保障、完善组织体系,切实发挥绿色金融的资金保障与风险控制作用,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的金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