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振信心,鼓励创新,增强供给创造需求的新动能

2024-04-05史晋川

浙江经济 2024年1期
关键词:体制民营企业企业家

文/ 史晋川

浙江要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改善预期提振信心,先立后破鼓励创新,增强供给创造需求的新动力,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格局,持续推动浙江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展望2024年,我国经济发展在经历了疫情后震荡中的缓慢复苏,将继续保持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但是,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依然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国内经济的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叠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稳定发展的任务仍然艰巨繁重。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

浙江在新一年的经济发展中,要坚决落实“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新定位新使命,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

改善社会预期,提振发展信心

2024年的经济发展仍然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和应对新的挑战,改善社会预期、提振发展信心仍然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经济发展事关每一个经营主体。经营主体既是我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又是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民营经济发展关乎浙江经济发展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进一步引导经营主体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努力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浙江在新的一年发展中,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关键是要稳预期,重点要放在经营主体尤其是民营企业和企业家身上,确保所有的对策、举措要聚焦于稳住经营主体的预期、提振经营主体的信心、激发经营主体经济的活力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活力。

政府在出台政策时不仅需要及时、系统、有力度,最重要的是要稳定,尤其是涉及民营企业营商环境的大政方针和事关宏观调控方向性的大政策要稳定,要有延续性。民营企业家的决策是否具备长期性,取决于营商环境和政策环境的稳定性。只要营商环境和政策环境是稳定的,那么作为经营主体的民营企业家决策肯定是倾向于作出投资、创新等长期主义的决策,反之如果政策和环境是不稳定的,那么民营企业家的决策也会观望犹豫,偏向短期行为。

政府部门在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中,要尽量减少一些对民营企业的主动指导,更多地留给企业自主决策与自我发展的空间。目前,许多地方政府部门对企业那些主动的、过细过多的服务,实际上在实践中大多都演变成为了对企业的隐形管理,反而给民营企业增加了负担,束缚住了民营企业家的手脚。政府在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中,应该改进政府的服务方式,以回应式的服务方式为主,应当去多一些倾听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在听到企业的诉求后,及时有效地做出反应,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的有针对性的服务。

改善社会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同样亟需营造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舆论环境。民营企业的舆论环境不仅仅是党和政府、各界媒体、专家学者要替民营经济发声,最重要是要鼓励民营企业家能通过更有效的渠道发声。当我们能看到民营企业家愿意主动在社交平台、公开场合积极发声了,就说明舆论环境真的变好了。民营企业家的预期改善了,发展的信心更足了。

坚持先立后破,鼓励全面创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先立后破”,这应该是鼓励各地政府和鼓励企业创新的一个新的重要信号。“先立后破”就是要在经济发展中先“立新”后“破旧”。在民营企业创新过程中,当新技术、新模式生长一旦与传统体制发生冲突,政府首先应当做反思,鼓励民营企业创新,继而改革完善原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章制度,来进一步保障民营企业的创新。

通常提到民营经济创新时,大多是鼓励民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很少会涉及民营企业的体制创新,即使讲到体制创新也主要是鼓励民营企业在微观经济层面的企业组织和公司治理的创新。其实,民营经济的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也包括体制创新,而其中的体制创新既包括民营企业在微观经济层面的体制创新,同样也包括民营企业在社会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层面的体制创新。因此,政府在对待民营经济在创新活动中对体制的突破,必须要分清两类不同的体制创新效应。对民营企业合理的体制创新及突破,要通过深化体制机制的改革,改进原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及时认可和保护民营企业的创新。对民营企业创新活动对体制不合理的突破,在及时监管规范的同时,必须严格依法办事,改进监管规范的方式。政府在反垄断、抑制不正当竞争、规范竞争行为时,一定要积极探索新行业新领域的新规律,不仅要做对的事情,还要用对的方式去做事情。必须正确地识别和区分民营企业在不同产业领域运用民间资本进行的各种创新活动的体制创新及其所带来的效应。

要坚持用“先立后破”来鼓励全面创新,就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抓落实,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先立后破”的落实,要出台切实的政策保障措施,现在社会各界都对“先立后破”有期待。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立”的主体,政府要积极探索支持企业全面创新的新举措,树立“立”的典型,主动做“破”的工作,这样才能给“立”的主体以信心,激发更多发展活力。

增强供给创造需求的新动能,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格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经济增长不是单单看各种经济数据,更重要的是看经济增长的质量及背后的驱动力。新一年的经济发展,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当前,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处在转型前的观望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1978-2001年以吃穿用为主的消费结构,到2001年后转向了以住行娱为主的消费结构,这是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需求支撑。但时至今日,住宅、汽车、电脑、手机等需求的增长势头明显趋缓,未来新的消费需求方向并不明朗,再加上近年疫情冲击造成的居民收入增长减慢,就导致了国内需求及消费需求的不足。

扩大消费需求,一方面是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另一方面是培育壮大新型消费。传统意义上最基本的消费需求就是吃穿住行,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收入、发放补贴、降低利率、消费券等需求管理政策,去激发居民这方面的需求。过去我国在宏观调控的需求管理方面,比较重视扩大这部分传统需求,现在依旧可以继续激发一些下沉市场的传统需求。但是,扩大这部分传统需求的本质是供给满足需求,主要是传统需求的数量提升。

真正要通过扩大内需来实现高质量经济增长,关键还是要靠企业的创新来创造新需求,比如说ChatGPT就是一个新的服务产品,它会带来很多新的需求。传统需求通常都是需求的收入弹性相对较小的需求,增长空间有限,而新的需求往往是需求的收入弹性相对较大的需求,增长空间很大,从而构成了消费需求增量部分的主体,是支撑经济增量扩张的主要拉动力量。

那么,诸如此类的新需求来自哪里?只能是来自企业的创新,即供给创造需求。要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就必须用创新来创造新需求、引领新需求、培育新需求,一句话,用供给创造需求。从扩大内需包括了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个方面来看,企业从事创新活动就一定会加大投资的力度,而投资有两重性:既形成当下时期的需求,同时也形成未来时期的供给。因此,供给创造需求对于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充分认识到供给创造需求的重要性,我们未来扩大内需,就必须双管齐下,不仅仅是单纯去扩大传统需求,还必须重视企业创新活动中的投资需求,鼓励创业、鼓励创新,用供给创造新需求。

2024年经济工作的一大抓手就是要重视增强供给创造需求的新动力,从总供给和总需求动态平衡的角度来把握经济发展,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格局。这方面如果能够取得明显成效,新一年经济发展的动能会更强劲更稳健,经济增长的质量就越高。

猜你喜欢

体制民营企业企业家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环保企业家发展前景光明
从打工妹到女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