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组织科研推动下提升高校社科成果转化对策建议*

2024-04-05刘金菊

中国科技产业 2024年2期
关键词:社科成果

刘金菊 崔 嵛

(江苏科技大学,江苏镇江 212003)

0 引言

高校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平台,其社科专家学者对经济发展、政府政策及实施成效保持着长期密切的关注和高度敏感性,提出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长期以来,高校因受经济发展水平、地域区位差异、科研平台建设、教师科研水平等限制,人文社科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及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有些高校社科成果转化工作还处于空白区。随着国家哲学社会繁荣计划的全面推进实施,社会各界逐渐意识到社科研究成果对国家创新思维意识的发展和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意义,伴随着有组织科研的提出,对人文社科成果转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文章结合笔者长期在高校社科部门从事社科管理工作的实践总结,从社科科研管理人员视角给出对策建议,希望对人文社科成果转化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1 夯实思想之基,深化成果转化认识

高校将培养与地方经济相适应的人才作为其首要任务,大部分社科相关教师(科研型教师除外)的时间、精力集中在完成教学目标任务上,部分有科研意识的老师将目标瞄准项目申请和论文发表上,社科成果转化观念意识相对薄弱,且大多呈“单打独斗”模式。课题如立项资助,则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若不能立项,则终止后续研究,即使是极具市场需求的课题,因没有项目作为驱动载体,难以持续开展后续研究,从而遏制了一些创新成果的产出。而大部分的论文,虽有学术价值,却在实用性和成熟度方面未经市场检验,且转化过程中缺少创新性,其社会效用也极其有限。有的社科工作者在研究中虽有项目意识、资金意识、政策意识,但缺乏推广途径、应用场景等,形成了只管研究,不管转化的观念和习惯,阻碍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高校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产出的主阵地,承担着相当重要的责任。高校社科管理部门应当充分发挥内合外联作用,在有组织科研理念下[1],对外积极打通高校与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事业单位间的工作对接壁垒;对内组织动员相关学科老师开展专项讲座、培训等,同时,协同学校各级部门,通过课堂、校园广播、手机公众号、校报等渠道,加大已有社科成果的宣传力度,增强师生推广转化社科成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校园里营造人文社科成果转化氛围,在思想上铸魂,提高大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的积极性。

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及苏州理工学院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江苏省苏州张家港市,作为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之一,面临着创新型城市及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先行城市建设的任务,迫切需要本地高校社科专家融入区域经济、文化建设中去。为积极响应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求[2],努力当好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外脑”,校区通过开展多轮社科智库建设调研后,开展了系列活动:邀请专家在学校范围内组织开展决策咨询写作、如何撰写高质量决策咨询报告等学术活动;联合张家港社科联成立以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色型智库平台;并在校区从事社科工作的学院及群体中进行大力宣传,多种有组织活动的持续有序开展,让社科工作者对社科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及迫切性有了极大提升,为后期社科成果的产出及积累做了充分的前期储备和铺垫。

2 打造制度之约,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

社科成果转化激励政策不完善,缺乏政策保障,导致成果转化内生动力不足。促进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转化,需要针对其特点,在国家层面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鼓励开展“出题”“点题”式项目制研究,或者开展类似自然科学类别“赛马”制、“揭榜挂帅”制的竞争性研究,与此同时加大被采纳成果的奖励力度,表彰领域杰出贡献人员,营造允许失败、宽容失败的科研氛围,促进研究成果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服务。

在高校层面,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及人文社科成果特点,出台各具特色的引导激励政策,提供制度保障,如撰写的研究决策报告被重要内刊刊发,或者获得政府职能部门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可在校内进行转载,或可视同在核心期刊发表代表作等。同时,进一步加大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激励力度,如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岗位晋级等考核评价体系中增加权重[3],逐步构建集同行评议、引文分析、社会影响、经济效益相结合的以促进成果转化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及激励机制,代替传统的以论文、专著、获奖等作为指标的量化评价体系。

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及苏州理工学院在前期广泛征集、听取教师意见及建议后,出台了智库课题相关管理办法及决策咨询成果奖励措施等。针对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需求,拟定课题申报指南,在学校范围内开展青年智库人才培育项目,对立项项目给予一定科研经费资助,鼓励社科专家结合自身学术特长,制定严密的调研计划,走向田间地头,深入企业基层一线,获取源头数据,开展深度调研,形成对地方企业发展有推进意义的调研报告和决策咨询建议,为相关职能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和有益启示。同时,学校还专门制定了《人文社会科学高质量科研成果认定与分级办法》,校区层面配套出台了《科研成果配套业绩分计算办法》等,通过相关文件的修订,对老师们被各级党政机关、政府部门领导采纳的肯定性批示成果或在内参或内部刊物上发表的成果,给予相应等级认定,并在职称评定中给予同步认定,在年终考核绩效中给予奖励等,多措并举,来为社科成果转化提供政策保障。

3 彰显组织之优,理顺成果转化路径

在有组织科研要求下,为进一步明晰成果转化路径,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3.1 加强人才储备及引育

坚持战略需求牵引,建立健全青年社科人才早发现、早遴选和长期稳定支持机制,按方向选人、按人定项目,有计划的着力培育有学术影响力的青年拔尖人才。鼓励采取特聘岗位、项目合作等方式柔性引才,强化与各类人才计划协同联动,着力培育卓越社科人才。

3.2 构筑高能级转化平台

强化高等学校有组织创新,加强平台建设,由单打独斗式向集群式研究转变;加快社科成果转化中心建设,大力宣传社科成果和社科专家。强化高水平大学智库作用,组建多学科交叉大团队,完善跨院系跨单位协同创新组织机制。

3.3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在确保各级财政用于社科成果转化经费增长幅度的同时,构建以政府引导为主体、社会多元化投入为补充的成果转化投入体系。建立稳定健全的持续投入和竞争支持相协同的投入机制。联合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基金项目等聚焦国家战略性问题进行重点攻克和深入分析。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部门与各地社科联设立智库专题项目,探索联合资助社科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要充分发挥基本科研业务费稳定支持的重要作用,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和国有企业、科技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投入。

江苏科技大学与张家港市社科联签署校地共建东渡智库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拟在健全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加强成果转化、推动规范建设等方面开始深度合作。地方社科联充分发挥“联”的优势、“合”的作用,架好桥梁、做好纽带,帮助地方高校加强科研团队的建设、抓好青年科研骨干人才培养,通过组织参与专题培训、考察调研、挂职锻炼,为社科成果转化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地方高校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加强与市内外研究机构开展交流合作,确保研究人员数量、学科方向、校内外人员配比等方面,构建与区域经济社会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学科体系。社科专家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战略需求,积极开展基础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决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项目,为党委政府提供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决策咨询建议,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用、成果共享”。

4 担当时代之责,提升成果转化质量

4.1 聚焦问题,坚持问题导向

高校社科专家、智库学者要聚焦国之大者,把政府关注、社会关切、百姓关心的问题作为主攻方向,选题要有科研敏感度、要有大战略观、要从小处切口[4]。同时,要注重坚持长期的积累、细致的调查和科学的推理,强化问题导向与合作意识,不断加强与决策部门的沟通交流等。努力推出一批有理论依据、深入分析、严密论证、可行对策的高质量研究成果。

4.2 注重调查研究,做到真调实研

社科专家要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在“吃透上情”“摸清下情”“掌握实情”的基础上[5],对研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充分论证,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确保每个问题都有务实管用的破解之策。

4.3 加强互学互鉴,塑造社科成果转化生态

通过学习先进国家或地区的经验,通过对比分析,以详实的数据、典型的案例找到突破的方向。同时高校社科处可以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打通政府部门、企业之间的壁垒,为广大社科工作者提供一切便利,助力社科成果及时进行转化,塑造成果转化生态环境,形成良性的闭环工作机制。

经过前期科学谋划和诸多努力,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及苏州理工学院设立的智库培育项目经历了从无人问津到动员申报到现在竞争激烈的局面,决策咨询报告获领导批示的成果从没有到每年持续产出,社科专家成果在内参或内部刊物上发表情况也不断呈现良好局面。这些与校地多方齐心协力有着密切的关联。

5 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科成果的转化及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树立成果转化意识同时,要明确成果转化各阶段工作任务,整合各方资源,大力开展调查研究,把实践中的真知变成成果,将抽象的思想、观点和理论潜移默化到生活和工作中去,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文化软实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文责自负)

猜你喜欢

社科成果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功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工大成果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