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满蒙八旗装备图》盔甲考

2024-04-04冯丽丽

中国故事 2024年1期
关键词:绥远八旗盔甲

冯丽丽

【导读】《满蒙八旗装备图》是现存最早最权威的绥远城驻防典籍,记载了乾隆中晚期绥远城驻防官兵配备的各种武器装备形制及图样,对研究清代驻防制度及军器管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书中的盔甲、棉甲进行梳理,与史料文献、存世实物进行分析比对,论述其重要的史料价值。

甲胄是单兵个体防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战争中护卫身体最有效的防护兵器。根据文献记载,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多种不同材料、不同结构的甲。清朝时大量使用的甲胄是棉甲,大致分为三种类型:铁叶甲、锁子甲、棉甲(绵甲)。在清代棉甲胄系统中铁叶甲和棉甲数量最多,形制最为复杂。

绥远城是清政府为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而建立的军事驻防重地,曾对北疆防御和蒙古地区治理起到重要作用。从乾隆二年开始,绥远城就有三千左右的官兵驻扎防护。按照《大清会典》等文献记载,驻防兵丁中的马兵和步兵都配备甲胄。清代绥远城驻防八旗兵丁配给甲胄数量和类型主要记载于《绥远旗志》《绥远城驻防志》中。由于两部文献记载的文字非常简短,所以学术界对绥远城盔甲的研究考证比较欠缺。除上述文献外,还有一部不为学术界所知悉的文献《满蒙八旗装备图》记载了两大类十小类甲胄的形制和图像,为研究清代绥远城甲胄形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线索。

一、绥远城甲胄配给制度

《大清会典》记载,顺治五年规定马兵配铁盔甲一副、步兵配棉甲一副,乾隆朝开始,前锋、马兵既可配铁盔甲也可配棉甲。按照此惯例,八旗兵丁中的马兵和步兵都配备盔甲和棉甲。清代绥远城驻防八旗兵丁配给盔甲和棉甲数量和类型主要记载于《满蒙八旗装备图》《绥远城驻防志》中,两部文献记载的甲胄分配制度和每种甲胄数量都不同。

《满蒙八旗装备图》按照驻防八旗的旗分记载盔甲配比,没有按照兵丁类别记载盔甲数量。绥远城兵丁两千七百名,其中马甲两千名,步甲四百名,养育兵三百名。存盔甲一千八百五十五副,棉甲九百二十二件,按照顺治五年规定分配,马甲盔甲缺一百四十五副,棉甲盈余五百余件,按照乾隆年间规定,盔甲数量与棉甲数量总和与兵丁数量相差无几。

《绥远城驻防志》记载光绪末年绥远城兵丁三千三百名,其中马甲两千名,步甲七百名,养育兵六百名。存盔甲一千六百六十四副,绵甲八百件,总计两千四百余件,盔甲和棉甲的总数远远小于兵丁总数。同时甲胄的分配制度发生了变化,前锋、领催每人配给盔甲一副,马甲中原为箭手者配给盔甲一副,原为鸟枪手配棉甲一副,养育兵不配给甲胄,步甲既不配备盔甲也不配棉甲。

二、《满蒙八旗装备图》甲胄的种类和数量

《满蒙八旗装备图》共有盔甲和棉甲两种甲胄,其中盔甲一千八百五十五副,棉甲九百二十二件。

(一)盔甲

《满蒙八旗装备图》中的盔甲分前锋盔甲和八旗盔甲九小类,其中满洲蒙古八旗前锋盔甲二百副,镶黄旗满洲蒙古盔甲二百一十副,正黄旗满洲蒙古盔甲二百一十副,正白旗满洲盔甲一百四十五副,正红旗满洲盔甲一百三十五副,镶白旗满洲蒙古盔甲二百一十五副,镶红旗满洲蒙古盔甲三百八十副,正蓝旗满洲盔甲二百四十五副,镶蓝旗满洲盔甲一百一十五副,总计盔甲一千八百五十五副。

盔甲由盔胄、甲身、装具三部分组成,盔胄包括盔口、盔缨顶、盔缨、遮耳、盔尾几部分;甲身包括甲面、护肩、肢窝、遮胯、遮裆、甲裙几部分。描述文字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按照由上而下的顺序介绍盔甲各组成部分的尺寸、重量、颜色等信息;第二层次介绍甲面、甲里颜色、材质、装饰、纹饰、重量;第三层次主要介绍盔甲、盔胄的装具质地和尺寸;图像部分的描绘非常繁复、精致、华丽,盔缨颜色由上而下渐变,呈现出立体的美感;盔胄整体涂色深浅不一,很好地表现出金属的质感;甲身极具繁复之能事,盘龙、灯笼、葵花、火焰、甲钉、甲叶等装饰图案都描绘得非常形象、立体,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前锋盔甲与马甲盔甲的区别有二点,一是前锋盔甲有袖,八旗兵丁盔甲无袖;二是前锋盔甲有装具,马甲盔甲文字没有记载装具。

(二)棉甲

相对盔甲而言,《满蒙八旗装备图》描述棉甲的文字和图像略显简单,主要介绍了棉甲组成部分及尺寸和棉甲的材质、尺寸、重量。

三、《满蒙八旗装备图》盔甲形制

清朝甲胄承袭明代工艺传统,又吸收了各民族制甲工艺的优点,防护能力和外观装饰都有进步。入关以前,清军采用通袍式形制,入关后改为上衣下裳分体式制式。康熙时期的甲胄形制已具备清代甲胄的典型形制特点,有前挡、左挡、护肩、护腋等基本组成部分,还增加了纹样装饰,但形制尚不固定。乾隆朝经济繁荣,国力昌盛,乾隆帝通过修订典章制度严格规范清代军戎服饰制度,使甲胄结构逐渐完善,形制逐渐固定,其中变化最大的是棉甲的形制。清初,兵丁使用的棉甲主要是铁叶棉甲。乾隆年间,因战事减少,盔甲主要用于大阅等礼仪场合。为了减轻兵丁负担,乾隆二十一年,乾隆帝决定对盔甲制度进行改革,并很快施行至驻防各省。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清代棉甲形制基本固定,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乾隆时期的盔甲制度而仅略有改动。

从《满蒙八旗装备图》文字描述看,前锋、马甲甲身形制如下:前锋甲面和甲里是蓝细布,带镶边。马甲甲面颜色随旗色,甲里白布,有镶边,镶黄旗镶红细布、正黄旗镶红青细布、正白旗镶白细布、正红旗镶红青细布、镶白旗镶红细布、镶红旗镶白细布、正蓝旗镶红青细布、镶蓝旗镶红细布。前锋、马甲盔甲甲面装饰基本相同,甲面绣五色绒绣金线的立龙、灯笼、葵花等样式图案。前锋装饰大甲叶一百六十四块,柳叶八十六块,共三百二十八块,甲钉共九百四五十个不等,甲裙明露柳叶铁七十八块,暗藏甲叶若干;八旗马甲装饰明露甲叶一百六十块,数目不明的暗藏甲叶,五百三十至五十个不等甲钉,甲裙没有铁叶。

经笔者考证,《满蒙八旗装備图》成书于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三年之间,该时期距离棉甲制度改革已有十余年的时间,按照常理驻防官兵盔甲也普及为大阅棉甲。但从《满蒙八旗装备图》的记载来看,该时期绥远城驻防官兵配备的甲胄具有绣甲、蓝布甲面、有铁叶等清代早期盔甲的特征。与《大清会典图》《皇朝礼器图式》等图像文献比对后发现,上述文献记载和描绘的前锋、马甲盔甲都是乾隆二十一年改革后的大阅棉甲,唯有《满蒙八旗装备图》保留了清早期铁叶盔甲的形制。

四、《满蒙八旗装备图》棉甲形制

《大清会典》《皇朝礼器图式》等文献将“棉甲”“绵甲”混用,但实为同一种棉甲。如嘉庆朝《大清会典图》护军校、骁骑校用甲写作“绵甲”,《皇朝礼器图式》,有前锋甲和前锋棉甲,从图像看都是乾隆二十一年改革后的棉甲,但《满蒙八旗装备图》所绘棉甲形制与《皇朝礼器图式》《大清会典图》等文献记载的棉甲极为不同,应为传统全棉甲。

全棉甲至少在明代就被广泛应用于战争中。史料记载明末时,闯王李自成的“老营”里的骑兵就穿戴过这种棉甲:“绵甲厚百层,矢炮不能入,一兵倅马三四匹,冬则以茵褥籍其蹄。”清军在与明军的战斗发现棉甲十分方便,清军也开始使用棉甲。

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卷十二》记载了这种棉甲的制作方法。在布料中夹入七斤棉花,缝成棉袄的样式,两臂超过肩膀五寸,下身长度过膝。用粗线逐行细纳,缝紧后入水浸泡。浸透后取出铺在地上用脚不断踩踏将其踏实,压紧后晒干,一副棉甲就制作完成了。这种棉甲下雨不吸水,不霉烂也不怕枪击。纯棉甲重量轻、防寒性和保暖性好,特别适合气候寒冷的北方用兵。对早期火器有不错的防御力,明清时代的士兵们往往会在穿戴铁甲同时外穿纯棉甲。

从《满蒙八旗装备图》来看,绥远城兵丁配备的棉甲是纯棉甲。这一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绥远城驻防志》《绥远旗志》没有记载绥远城棉甲形制,通常情况下,人们只能从《清实录》里的记载以及《皇朝礼器图式》等文献来推测绥远城棉甲的形制,如果没有《满蒙八旗装备图》,很容易误认为绥远城官兵穿戴的棉甲是改革后的大阅棉甲。

五、《满蒙八旗装备图》盔甲的研究意义

清代甲胄是清代武备传统与汉文化融合制度化建构的生动实证,是清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物证,具有非常重要的史学意义。由于存世实物不够集中、多样,记载清代甲胄形制的文献不多,清代甲胄的研究仍停留在标本分析的层面上。

第一,《满蒙八旗装备图》虽然仅仅记载了前锋盔甲、骁骑盔甲、棉甲,却是唯一一部详细记载每个部件的重量的文献。康熙、雍正两朝《大清会典》成书年代最早,但其中甲胄记述极为简略;乾隆朝以后的《大清会典》《大清会典则例》记载重点在不同级别甲胄的装饰、材质、颜色、组成部分名称及尺寸,没有记载重量;《皇朝礼器图式》成书于乾隆年间,是较早描绘清代甲胄的文献,该书与嘉庆、光绪等朝《大清会典图》同样仅记载甲胄形制和装饰、颜色等信息,也没有标注部件的重量。

第二,《满蒙八旗装备图》是唯一一部记述、绘制传统棉甲的文献。上述文献也记载棉甲,但从文字与图像看,该棉甲是乾隆二十一年甲胄改革后的缎面铜钉大阅甲或八旗兵丁棉甲,不是纯棉甲。《满蒙八旗装备图》如实记载绥远城兵丁的甲胄,保留了純棉甲的重要信息。

第三,《满蒙八旗装备图》对上述文献有补充作用。其一,《大清会典》等文献记载盔胄高度、周长,遮眉、舞擎宽、盔椀、盔管、盔枪长几部分的尺寸。《满蒙八旗装备图》除了记载盔胄周长高度外,还记载了盔缨顶高高度、重量,鬃缨长度、重量,遮耳长度、宽度,盔尾长度宽度,虽然失载盔胄遮眉、舞擎、盔椀、盔枪构件的信息,但记载了《大清会典》失载的遮耳、盔尾的数据,对《大清会典》有补充作用。其二,乾隆朝《大清会典则例》《满蒙八旗装备图》都记载了马甲铁衣尺寸及铁叶数量,两种文献记载的甲衣各部分尺寸除甲袖、遮挡、遮胯相差略大外,其他部分基本接近。铁叶数量区别较大,可以相互补充。

第四,《满蒙八旗装备图》是唯一记载和描绘盔甲装具的文献。前锋盔甲条记载有盛装盔甲和盔胄的装具白色牛皮甲包及盔套,但每幅图例均并未绘制装具。在棉甲图前有一幅文字缺失的装具图,应该为盛装盔甲和盔胄的盔套和甲包,二者作用是收贮和保护盔甲。装具的使用方法是将脱卸的盔胄的护耳、护项、护颈全部上翻,用护颈上的细带系扎固定后装入盔套中,同时将盔甲折叠放入牛皮甲包。嘉庆、光绪《大清会典图》和《皇朝礼器图式》均无此项记载。

《满蒙八旗装备图》是新发现的绥远城驻防八旗档案,比《大清会典》《皇朝礼器图式》等记载清代甲胄发展历史及形制、图像的各类传统文献内容更为丰富,比《绥远城驻防志》《绥远旗志》描述更为详细,生动还原了乾隆中晚期绥远城驻防八旗的甲胄装备,对清代甲胄、八旗驻防、绥远历史等方面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绥远城驻防志(满汉合璧四卷本)[M].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1.

[2] 黄治国. 漠南军府:清代绥远城驻防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3] (韩)任桂淳. 清朝八旗驻防兴衰史[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3.

[4] 绥远城驻防志[M]. 清光绪三十三年抄本.

[5] 佟靖仁. 绥远志书[M].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1.

[6] 绥远通志馆. 绥远通志稿[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7] 清实录[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8] 刘蒙林. 清代绥远城八旗驻防研究[M].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8.

[9] 张廷玉. 明史:第六册[M],长沙:岳麓书社,1996.

[10] 朱国桢. 容斋随笔续集[M]. 李宏,主编.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冯丽丽,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绥远城驻防新史料《满蒙八旗装备图》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022EY08)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绥远八旗盔甲
身体的盔甲——皮肤
穿盔甲,慢慢爬
奥拉夫的盔甲
穿盔甲的大蟀哥
1928—1929年绥远鼠疫流行的经济影响
宽厚的“绥远方式”
清代八旗察哈尔对维护国家统一的贡献
八旗察哈尔的编立及其与清朝可汗间的关系
八旗之殇
清代右卫八旗驻防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