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代胡祗遹诗歌中的灾荒书写

2024-04-04孔志燕辛昕

中国故事 2024年1期
关键词:灾荒纪实性诗人

孔志燕 辛昕

【导读】灾荒诗作为古代诗歌重要题材,承袭已久。在元初实用文风的影响下,以胡祗遹为代表的元初北方诗人多关注现实灾害,其灾荒诗以记实笔法详细叙述灾荒过程,具有叙事化倾向。这些诗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有助于读者以诗补史,窥探社会风貌,丰富历史细节;从中也可以看到诗人心系百姓、关注民生的仁者情怀。

我国古代自然灾害频发,灾荒书写也承袭已久。早在先秦时期,《诗经》中就有关于灾荒书写的诗歌。《小雅·苕之华》:“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正是对灾年人民无食、生不如死的哀叹。灾荒诗经过唐宋的发展,至元代仍呈现繁荣态势,元代自然灾害频发,建政不足百年,各类灾害记录便多达3000余次。据和付强统计:“元代水灾的次数最多,按行政区划有 600 多次,按一月一地的一次历史记录则有 1870 次。旱灾按一月一地的一次历史记录有约 710 次。震灾等地质灾害有 189 次。虫灾有 195 次。雹灾有案可查 289 次。疫灾约有 66 次。霜灾有 63 次。风沙灾害有 27 次。总共约有 3409 次。水旱灾害次数约占总数76%,水旱震雹虫则占了约95%。”在灾害之下,元代文人关注现实,同情民生疾苦,担负社会使命,倡导“与时而奋者众人也,无时而奋者豪杰也。士结发立志,挺身天地间”的有为价值观,崇尚实用文风,倡导有为之文,促使元代文坛形成重实用之风的文学风貌。在这种文风影响下,许多诗人关注灾荒情况,在诗歌中记录灾荒现实,如刘因《憫旱》、张养浩《哀流民操》、廼贤《颍州老翁歌》……胡祗遹作为北方文人代表,其诗歌创作受到元初实用文风影响,在诗歌中关注灾荒现实,写出了大量言辞恳切的佳作。

胡祗遹作为元初名臣,一生为官清正廉明,尽职尽责。《元史》记载胡祗遹任翰林文字兼太常博士期间,因建言“省官莫如省吏,省吏莫如省事”忤逆奸臣阿合马,被调任太原。在职期间,胡祗遹关心社会民生,政绩显要,受到人民尊崇。江南平定后,被调任为湖北道宣慰副使,其间胡祗遹公正为民,辨别诬告不轨之狱,显露出其严正清明的为官品质。至元十九年,任济宁路总管,针对当时社会问题,上八事于枢府。其言切中时事,言辞恳切,受到肯定,升为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所至抑豪右,扶寡弱,以敦教化,以励士风。”胡祗遹人生的大半时间都在地方为官,多次奉命到地方救灾,巡查灾情,所以有机会窥探到灾荒之下的万民疾苦,深谙底层人民的苦难。胡祗遹不仅是官员,更是文人,其以诗歌形式记录灾荒下民生疾苦,诗歌创作呈现出“以务实为宗,而务求明体达用,不屑为空虚之谈”的特点。《全元诗》录胡祗遹诗歌607首,其灾荒诗大致可分为蝗虫灾、旱灾、水灾三类,这些诗歌都以写实笔法详细记叙灾荒过程,再现史书失载的历史细节,具有重要的“诗史”价值。同时,通过分析这些诗歌,既能窥见当时社会风貌,也可以深入诗人内心,感受其忧国忧民的现实关怀。

一、叙事化的书写方式

周剑之在《宋诗叙事性研究》中,提出诗歌叙事化概念,指出叙事即依次序地陈述事情,源出于史学,后广泛扩展到文学领域,逐渐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叙事化书写要求诗歌具有纪事性和纪实性。“纪事”就是记录事实,要求以诗纪事,在诗歌中详细记载某一事件。“纪实”要求诗歌在叙述中再现真实情况,传达真实信息。诗歌纪事性和纪实性相互作用,纪事性要求诗歌追求纪实,而纪实性又强化诗歌纪事,两者紧密相连,共同构成诗歌的叙事性。

“叙事化”书写是胡祗遹灾荒诗歌的一个显著特点。

首先,其诗歌的诗题和诗序有明显纪实性。胡祗遹常在诗题中表明创作时间、地点、宗旨、缘由等,如《八月二十秋旱民忧麦晚至汶上得雨沾足终日连夜》《雨不必多及时者为甘霖五月十五日夜半急雨破梦喜而不寐得七言律诗二章》运用诗题,充分交代写作日期、时间、缘由、事件乃至创作心情,如实记录诗歌创作的具体情形。时间精细化到“晚”“半夜”,心情具体化到“忧”“喜而不寐”,最大程度地发挥出诗题的纪实性,为正文叙事提供背景,体现出鲜明的叙事性特征。

诗序即诗前序言,是对诗歌的重要补充。胡祗遹灾荒诗歌的诗序中,注重叙写诗歌创作时间以及引发创作的缘由,如《苦雨叹》序:“时八月二十五日,雨至二十九日未霁。”记录秋雨多日的具体时间,交代诗歌创作情景,增强诗歌纪实性,为正文“霖霪五昼夜”提供解读背景。《捕蝗行》前序:“至元六年,北自幽蓟,南抵淮汉,右太行,左东海,皆蝗。朝廷遣使,四出掩捕。僕奉命来济南,前后凡百日而绝。故作是诗。”详细记录蝗灾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救灾过程、持续时间、写诗缘由等信息,诗序中对于诗人奉命捕虫事件的交代,体现了诗歌对真实事件的记录,“故作是诗”也体现着诗人立足现实,缘事而发的创作观念,增强了诗歌书写的叙事性。

其次,胡祗遹灾荒诗歌叙事性书写还体现在其诗歌内容的纪事性和纪实性。如《捕蝗行》:

至元六年,北自幽蓟,南抵淮汉,右太行,左东海,皆蝗。朝廷遣使,四出掩捕。僕奉命来济南,前后凡百日而绝。故作是诗。

老农蹙额相告语,不惮捕蝗受辛苦。但恐妖虫入田中,绿云秋禾一扫空。敢言数口悬饥肠,无秋何以实官仓。奚待里胥来督迫,长壕百里半夜撅。村村沟壑互相接,重围曲陷仍横截。女看席障男荷锸,如敌强贼需尽杀。鼓声催扑声不绝,喝死岂容时暂歇。枯肠无水烟生舌,赤日烧空火云裂。汗土成泥尘满睫,上下杵声如捣帛。一母百子何滋繁,聚如群蚁行惊湍。嘉穀一叶忽中毒,芃芃枝干皆枯乾。无乃民劳吏无徳,可能百郡俱贪残。庙堂调燮亦有道,胡为凶孽来相干。圣躬爱民夜起坐,遣使日驰三百里。太宗吞蝗那可比,愿随时雨俱为水。谁怜粒粮诚艰食,螟螣蟊贼口中得。土战勤劳血战夏,田家一饱岂易求。今冬斗栗直三钱,力回凶岁成丰年。公私仓廪两充盈,大车小车输边兵。

至元六年六月,多地爆发蝗灾,《元史》记载:“丁亥,河南、河北、山东诸郡蝗。”胡祗遹奉命到济南救灾,诗歌对灾荒事实进行真实性记录,关注灾害事件本身,以纪事笔法再现灾害过程。全诗用纪实手法叙述蝗灾的凶猛以及带给人民的苦难,记载济南蝗灾之下,民众自发组织起来抗击蝗灾,官吏却无所作为的情景。开篇以老农之语诉说民众对蝗虫蚕食庄稼、秋收无实的担忧,通过老翁口语化的叙述,增强诗歌叙事纪实性。诗歌用大段语句铺叙民众抗灾捕蝗过程,以“长壕”“沟壑”“重围”等词详写民众捕蝗方法,铺叙男女百姓投入灭蝗斗争的激烈场面,详细记载民众抗灾斗争事件。“汗土成泥尘满睫”一句,真切反映民众烈日下捕蝗疾苦的真实形态,完整再现蝗灾下民众捕蝗过程和辛苦状态,宛如一篇灾荒实录,具有纪事性书写特征。纪实性要求诗歌还原现实,以诗歌再现实际情况,传达真实信息。胡祗遹灾荒诗歌不仅完整再现灾荒下民众生活场景,而且在诗歌中真实揭示致乱之源,“无乃民劳吏无徳”一句指出灾害之下官吏无徳现状,直接揭露出官吏无所作为欺压百姓的贪残面目,纪实性特征突出。诗人在诗中叙述自己所见,真实记录灾情下的社会情形。以纪事性笔法完整记录蝗灾斗争过程,以纪实性笔法如实还原蝗灾下民众苦难现状以及官吏贪残面目,以旁观者角度详细记录自己的亲眼所见,通过写实手法,客观真实还原至元年间蝗灾发生的全过程,体现出胡祗遹灾荒诗歌书写的叙事化倾向。

二、真实性的诗史价值

“诗史”概念源于宋人对杜甫诗歌的评价。《新唐书·杜甫传赞》概括杜诗:“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诗歌诗史价值即真实记录历史事件,不虚美,不隐恶。胡祗遹灾荒诗歌录其真实所见,记载元代灾难之下民众真实生活,丰富历史细节,起到以诗补史作用,具有诗史价值。根据《元史》记载,至元六年多地发生灾荒:“开元等路饥”,“戊午,赈曹州饥”,“大名等路饥,赈米十万石”,“五月丙午,东平路饥”,“东昌路饥”,“ 壬戌,丰州,云内,东胜旱”,“丁亥,广平路旱”……一年中记载了8次饥荒,2次旱灾。胡祗遹作《哀饥民》反映当时历史,直言旱灾下人民的苦难生活:

天灾流行孰可御,水灾何如旱灾苦。秋旱十日已成灾,自夏穷秋天不雨。细民安敢厌藜藿,谷菜无苗尽焦土。谁能一日不再食,火湿寒泉釜空煮。义仓虚名固无用,所费不资无寸补。天下常平几万间,公廪空廒走饥鼠。千家一室粗储畜,亦岂有余供贷举。山家入山收橡实,不避林深遇熊虎。平野村村食榆槐,寒滑那能辞肿吐。树求叶实草寻根,男执斧斤妇筐筥。不忧湧贵忧无籴,俗吏区区定时估。一年凶荒遂如此,再岁何方逃死所。牧民谁作父母官,尚惜一言申省府。前催和籴后催粮,流殍遗民今几户。迩来马牛皆半价,刍豆俱无难作主。何时斗米复三钱,山积陈陈到红腐。

胡祗遹时任户部元外郎,奉朝廷之命到各地巡查灾情,用诗歌真切再现灾荒下社会真实场景。全篇以白描手法叙述旱灾情况,在灾荒书写中着重表现灾害现实,略写自己所感所悟。“尽焦土”“釜空煮”“走饥鼠”等词细致展现了旱灾之下的社会真实面貌。“食榆槐”“草寻根”描述了人民的艰苦,使史书记载的灾情可视化,实现对历史的补充。诗中所述场景,皆是诗人亲眼所见,亲身所历。虽然朝廷有赈灾之举,减免赋税,但当时吏治混乱,政府的赈灾之粮或被高价兜售,或被中饱私囊,官员借灾发财,百姓苦不堪言。正如郑介夫《太平策·备荒》中所说:“贪官污吏,并缘为奸。若官入官出,民间未沾赈济之礼,且先被打算计点之扰。及出入之时,又有克减百端之弊,适以重困百姓也。”胡祗遹在描述灾难惨状之外,还在诗中揭露致乱之由,托诗歌为史笔传闻,记录堪以入史的事实,在诗歌中言史之所不敢言。诗中两个“催”字,更体现出官府的无情。百姓在荒年还要经受官吏和税的压榨,揭露当时吏政腐败。全篇以真切质朴语言娓娓道来,没有大段的抒情,只是叙述诗人真实所见,以诗史的角度真实记录了灾情下的社会情形。

元朝以重农桑而著称。桑树生长过程中常会遇到虫灾、霜冻等自然灾害,《元史》中对此多有提及。胡祗遹在其诗歌中记录虫灾现实,曾作《诅桑叶虫》再现虫灾之下民众的生活状况,补充元史对虫灾的记载:

有虫侷行名步屈,有虫夜飞名黑蛛。二虫有吻食桑叶,绿云一扫成枯株。朝才掩扑暮复盛,感化生殖乃尔殊。呜呼天将祐凶物,繁衍不许人力除。密云搏空不为雨,烁烁旱火烧八区。蚕生无食满筐筥,农人倚杖空咨吁。公家蚕丝不易办,奚忧夜腊砭饥肤。里胥临门急星火,天纲何地能逃逋。蓬蒿荆棘不一食,何独兹木多甘腴。我行闻是言,举手招田夫。语汝造物理,咒诅良疏迂。桃李槁毙出桃虱,瓜当烂熟生虫蛆。麦米到陈腐,变化虫百躯。人生元气衰,九虫来乘虚。国家纪纲坏,肘腋生奸舆。有感那相应,起伏随机枢。慎勿增怨叹,二虫素冥愚。崔珏戳猛虎,昌黎躯鳄鱼。异政能几人,热中徒忧虞。圣代新来下恩诏,已赐今岁疲民苏。

据统计,元朝统治期间,史料明确记载的桑树虫灾有13次,其中在胡祗遹为官期间,最严重的桑树虫灾年是至元十七年。《元史》载:至元十七年,夏四月“真定七郡虫,皆损桑。”虽无法判定此诗是否写于至元十七年间,但从诗歌描写中,可以窥探元初虫灾下的整体社会图景。开篇交代虫灾种类,描述桑叶虫繁衍之盛、蚕食桑叶的景象。“绿云一扫成枯株”细化史书“皆损桑”的记载,直观再现虫灾现状。元代灾荒常伴随着人祸,如官员的贪腐和沉重的赋税。丝料是元代的重要赋税。百姓遭受虫灾侵袭,无丝可收,无衣可穿,却顾不得夜蜡鞭刺肌肤之痛,因为还面临无丝交税的困境。“急星火”以比喻手法,极言官吏催收之急。诗歌以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揭露了虫灾下百姓遭受天灾人祸的双重打击。此外,诗人也在诗中反映了朝廷救灾之举,体现了灾荒诗歌书写的全面性。《元史》载:“救荒之政,莫大于赈恤。”“至元三年,以东平等处蚕灾,减其丝料。”诗歌则用“已赐今岁疲民苏”一句记载了朝廷出台的一系列救灾减灾举措。此诗丰富了史书记载,起到以诗补史的作用。

三、人文性的现实关怀

胡祗遹生于儒学之家,元好问曾为胡祗遹祖父胡景崧撰写《朝散大夫同知东平府事胡公神道碑》,宣扬胡景崧的为官之道、治世之才,称其:“莅职不三月,以狱空闻。”除暴安良,颇有成就,受到百姓的敬仰,“民以公为神”。祖父为官的儒家济世哲学对胡祗遹产生了深远影响,胡祗遹多次到地方为官,清正廉明,一心为民,事事躬亲,为民除弊。其爱民之心、现实忧虑,毫不逊于祖父。在祖父和父亲的影响下,胡祗遹早年便“潜心伊洛之学,慨然以斯文为己任”。在《语录》中胡祗遹系统阐发了对于儒学的理解:以儒家仁者之心体恤万民,以礼乐教化民众,以中庸之道处事而不避世。胡祗遹以悠悠仁者之心关注万民,其灾荒诗歌不仅真切记录灾害现实,还反映灾难之下的民生疾苦,蕴含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古时农民靠天吃饭,天气和耕种有密切关系。春耕夏耘,不违农时适时耕种,方能有丰年收获,但是天气异常带来的干旱、洪涝等会对农业生产带来很大影响。胡祗遹忧心农事,为天气变化而喜乐忧伤,并在灾荒诗歌中记录了自己的心情转变。当久旱而雨时,胡祗遹便喜不勝收,如《五月十五日夜半急雨喜而不寐》:

人为口体累,念虑千万端。秋阴惧霖潦,春阳忧旱乾。此生百年内,日日不遑安。风雨得调顺,造物何常悭。吾闻名教言,和为邪所干。每每致灾沴,天心岂凶残。今春久未雨,风霾凝阴寒。一雨忽连夜,霡霂声未阑。岂惟农里喜,市井皆欢颜。我无泽物功,愧赧兼忧患。米价日腾涌,逋民何当还。一雨静群氛,麦浪云涛翻。丰岁信可必,谷帛如丘山。

诗人用平实的语言记叙春旱之后忽逢甘霖,百姓一片欢欣喜悦的景象。题目中的“喜而不寐”,诗歌中的“喜”“欢颜”等词都可见作者的喜悦之情。春旱之下,米价猛涨,百姓拖欠租税而逃亡。如今春雨翻滚麦浪,诗人喜悦得夜不能寐,幻想着丰收之时谷帛满堆的热闹景象。胡祗遹始终忧民所忧,乐民所乐,此诗语言简单明了,真切体现诗人一心为民的质朴感情。

适时的甘霖让胡祗遹喜悦,久旱未雨或久雨成灾也让他忧虑。正如《中统几春二十八日雨》中所言:“雨而不止名曰淫”“过时而雨非甘霖”,久雨成灾引人忧愁。在《苦雨叹》中,诗人抒发了由水灾引起的忧民之感:

不雨夏无麦,久雨伤秋禾。六气良难调,水旱何恒多。霖霪五昼夜,陆地成江河。早谷未登场,穗黑芽成科。晚稼仅秀实,坐视饱鱼鼍。九月迫霜寒,麦地犁未过。民生食为命,艰苦百祸罗。无术驱风伯,开云变晴和。收拾腐败粒,起殍免札瘥。又念官仓空,无输将奈何。

开篇诗人发出感伤,不雨成旱,久雨成灾,六气难调,或旱或水都损伤农事。诗人用写实的笔触深入现实,走进田间描写农民的苦难。“穗黑芽科”体现诗人深入田间,观察细致,体察民情。诗人哀叹久雨之下民生多艰,发出“艰苦百祸罗”的感慨,蕴含对农民苦难的深切同情。诗人希望为百姓分忧解难,又“无术”使雨止天晴。全诗语言质朴,感情真切,诗人忧民之所忧,急民之所急,爱民之心甚浓,忧民之心甚切。

此外,胡祗遹常在灾荒诗歌的结尾处寄托希望。如《哀饥民》在描绘完流民遍野的惨状后,发出“何时斗米复三钱,山积陈陈到红腐”的期盼。唐代开元年间山东粮价甚低,《新唐书·食货志》记载:“是时,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诗人用“斗米三钱”的典故表达对粮食充裕、人民富足的期盼。《处暑》记载丁亥及戊子年酷暑,百姓酷热难耐。诗人在篇末寄托“六合共澄清,西成积场圃”的美好愿景,希望酷暑退散,秋天粮食积满庭院。诗人立足民众,在灾荒诗歌中寄托美好祝愿,蕴含对民众的深切关怀。

胡祗遹灾荒诗歌以叙事化的书写方式详细记载元初灾荒实况,纪事性和记实性特征显著。元代灾荒频发,史书只记载史实和冰冷数字,胡祗遹灾荒诗歌反映了灾荒下真实社会状态,表现灾民疾苦,揭露灾荒下的社会黑暗和政治腐败。体现出其家学渊源和儒者涵养。胡祗遹作元初文坛代表,通过梳理其灾荒诗歌,我们也可窥探元初北方文人在乱世灾荒之下的实用文风、现实关怀和担当精神。

参考文献

[1] 诗经[M]. 于夯,译注.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2] 和付强. 中国灾害通史·元代卷[M].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

[3] 郝经. 陵川集:卷十九[M]. 文渊阁四库本.

[4] 宋濂,等. 元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76.

[5] 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下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97.

[6] 魏崇武,周思成. 胡祗遹集[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

[7] 宋祁. 新唐书·杜甫传赞[M]. 北京:中华书局,1975.

[8] 杨士奇. 历代名臣奏议[M]. 台北:台湾学生书局影印明永乐刊本,1985.

[9] 元好问. 元好问全集(上)[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10] 车吉心. 齐鲁文化大辞典[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孔志燕,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

辛昕,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基金項目:2022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元初北方文学活动与文学创作研究”(项目号:L22BZW007)。

猜你喜欢

灾荒纪实性诗人
真人秀节目纪实性与戏剧性融合策略研究
在国民党灾荒统治下的饥饿大众
晒娃还要看诗人
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拍摄与制作探析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叙述·立场·记忆:戏曲文学中的灾荒叙事
纪实性电视专题节目叙事策略研究
公益广告的纪实性研究
晚明河南灾荒原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