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感体验 深度学习 审美感知

2024-04-04郑经平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

郑经平

[摘 要]多感官体验作为一种丰富学习形式、深入感知音乐的教学方法,在音乐鉴赏课中可以加以实践。文章以多感官体验为基础,以“学堂乐歌”鉴赏课设计为研究对象,提出在高中音乐鉴赏课运用多媒体进行多感官体验教学的策略:多感体验,深度学习,审美感知。多感官体验的融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欣赏、创造、表现以及想象能力,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多感官体验;高中音乐鉴赏课;审美感知;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03-0043-03

音乐鉴赏课堂是师生共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迪智慧的场所。上好音乐鉴赏课的方法是拥有合理的教学构思、能运用恰当的教学技巧、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音乐鉴赏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多感官体验音乐,让学生从中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 意境以及所表达的情感,从而提升他们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音乐鉴赏教学是培育学生音乐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高中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本研究采用文献法以及案例分析法对高中音乐鉴赏课进行设计。

一、多感官体验教学

人体感受客观事物刺激的器官有眼睛、耳朵、皮肤。在音乐鉴赏课堂上,视听结合可以幻化出多种情感色彩,再加上有节奏的拍打就能形成旋律。可见,感官体验可以运用在表达情感的音乐教学活动中。

审美感知是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对艺术美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以高中音乐鉴赏课“学堂乐歌”为例,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音乐作品欣赏的过程中,通过各类感官刺激,让学生对所学的音乐作品从最表层的简单聆听到深度的学习与体验,并从多个维度对作品进行赏析,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在本研究中,多感官体验教学可以总结为刺激与体验。

二、深度学习理论

深度学习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被引入教育领域。2019年,张燕提出深度学习是对知识进行深度理解以及切身体验的学习样态的观点。本研究中的深度学习指的是吸纳和传承。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到,提高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修养,吸纳和传承优秀文化;重在通过艺术表演实践和创造活动,提升学生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力。本文的研究对象“学堂乐歌”中既有李叔同吸纳国外音乐作品改编的《送别》,又有沈心工传承中国文化创作的《黄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多方面感受音乐,理解“学堂乐歌”的意义。

三、基于多感官体验的高中“学堂乐歌”鉴赏课深度学习指导策略

音乐是生活中的故事以及情感的提炼,这种提炼是通过音符的组合以及流动来进行的。为了能够让学生从音符的流动中感受到其中的韵律、词情、声线以及节奏,本研究以人音版高中音乐中的“学堂乐歌”作为案例,分析如何在音乐鉴赏课中运用多感官体验展开教学。课堂设计流程分为多感体验、深度学习和审美感知三个部分。

(一)多感体验

音乐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是他们生活情感的表达,是以音符和旋律表现出来的艺术。以高中鉴赏课“学堂乐歌”为例,根据多感官教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时候,需要营造视觉环境,这样才能够给学生提供真实的体验。

第一,营造轻松的视觉环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梦见家和母亲》,以此拉开本次课的序幕,用学堂路上欢快的脚步声引出本课的主题,用音乐声将影像呈现在学生面前。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身心放松,完全融入音乐的情景中。在学生进入课堂状态后,教师开始播放李叔同改编的《送别》,并讲解此曲的原版正是之前播放的《梦见家和母亲》,由此引出课程“学堂乐歌”的主题。

第二,情感的想象。在导入部分结束后,教师针对“学堂乐歌”进行讲解,介绍其代表人物有李叔同、沈心工、曾志忞等,并顺势展示沈心工的图片,引导学生对他的服装、表情以及动作进行想象。之后,播放沈心工的作品《学校唱歌集》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学堂乐歌”的特点,同时想象学堂先生与学子辛勤苦读,唱起斗志昂扬、朗朗上口歌曲的场景,不断激发他们为国争光的豪情壮志。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表情、肢体语言去应和视频中的影像画面并沉浸其中,感受歌曲中蕴含的情感,以此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吸纳和传承的过程,是对学习内容的情感内化。虽然部分高中学生的想象能力有限,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想象空间,能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和学习过程展开联想。要在音樂鉴赏课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需要引导他们通过音乐的音符、节奏、韵律将画面与情感结合起来,这样他们的想象力才会更加丰富,对音乐才会更为向往。

如何通过音乐来进行深度学习?首先是心灵的碰触,通过外界事物给心灵带来冲击。民国时期,时局动荡、民不聊生的场景往往能够给学生的心灵带来震撼。教师在组织学生欣赏这个时期的相关歌曲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对在帝国主义铁蹄和封建主义压迫下劳动人民受苦受难的场景展开联想,让他们从音乐旋律中感受人民对艰苦生活的吟叹,对接踵而来的苦难的无奈之情。在这些情感的刺激下,学生自然会产生战胜敌人、保护亲人和弱小的想法,从而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其次是情感共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与他人的情感交流来促进对音乐的理解,增强其对音乐的感受体验,提高情感表达能力。学生进入课堂后,教师播放沈心工作曲的《黄河》这首歌曲的视频,让学生在音乐和画面中感受黄河所带来的震撼,以及音乐在视频中起到的推进情感、引起共鸣的作用。在组织学生欣赏《黄河》这部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此时自己正站在黄河边上,让学生体会歌曲中“独立堤上,心思旷然”的情感。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在课堂上体验音乐场景,教师需要提供丰子恺所绘的“学堂乐歌”教学图、黄河的相关图片、沈心工的照片等,营造一种音乐的氛围,让他们浸润其中,这样才能够让他们体会到画面带来的美感,从而产生共鸣。

(三)审美感知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到:音乐鉴赏教学是培育学生音乐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感知音乐和欣赏活动,学生能够产生情感的冲动,提升审美感知能力。教师要从学习体验和创造表现两个方面出发,让学生在欣赏、体验中感受音乐带给他们的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感知。

1.学习体验

在歌曲《黄河》中,歌词这样描绘:“黄河黄河,出自昆仑山。远从蒙古地,流入长城关。古来圣贤,生此河干。独立堤上,心思旷然。长城外,河套边,黄沙白草无人烟。思得十万兵,长驱西北边,饮酒乌梁海,策马乌拉山,誓不战胜终不还。”歌词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歌词所表达的情感,感受旋律带来的节奏感。随着旋律的变化,歌曲所表达的情绪越来越激昂。此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体态律动,如随着旋律有节奏地拍打课桌等,让学生融入音乐中,感受声音带来的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赶走敌人的勇气和信心。

2.创造表现

科学艺术的最终目的是创造和表现。在课程“学堂乐歌”中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体验,引导他们达成情感共鸣后,教师还需要激发他们进行创造表现,例如给李叔同的《送别》进行二次填词创作。创作要求遵循原有歌词的韵律或是字数规律,不能改变原来歌曲的旋律。学生要从想象出发,然后将想象表述出来。《送别》原词分为三段,第一段是写景,描述在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第二段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感慨;第三段是歌曲意蕴的升华,即经历了“送友离别 ”而感悟到人生短暂。教师在引导学生创作时也需要依据三段式,结合如今的学习生活以及学生的亲身经历,引导学生将所见所闻用歌词描绘出来。例如有学生写道:“星期日,天气晴,大家去游春。过了一村又一村,到处好风景。桃花红,杨柳青,菜花似黄金。乘着歌声的翅膀,幸福多美丽。”在进行填词创作之后,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即兴钢琴伴奏吟唱所填歌词。此时,音乐欣赏带来了创作的灵感,催生了学生对音乐的创作热情,真正实现了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教学目的。

四、基于多感官体验的鉴赏课堂组织的思考

多感官体验是将视、听、触等多种感觉连接起来的一种体验方式。通过多感官体验,学生能够充分感受音乐带来的美。多感官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在以高中鉴赏课“学堂乐歌”为例采用多感官体验的方式组织教学时,笔者针对多感官体验教学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融入场域

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图文并茂的画面所营造的音乐区,是学生融入音乐的重要场域。根据多感官教学,学生在一定的场域中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感知音乐,不仅能提高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获得更多的音乐知识,有效地扫除对音乐表达的心理障碍。可见,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对音乐鉴赏课的热情。

要想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和表现音乐,必须善于“智造”音乐场域, 用丰富的画面感来打开学生的心路。学生通过声音与画面共同营造的音乐区来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学会审视和提取其中本质的东西,发挥自己的想象去综合、提炼和表达,从而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二)增强认知体验

音乐产生的过程是音符的组合、动态发展的过程,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表露是音乐审美得以最大化表达的路径。学生通过想象产生画面形象,画面形象让学生产生喜怒哀乐的情感,这就是音乐的情感表现。在教学活動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与音乐相关的图片或者乐器来让学生展开联想。例如,展示丰子恺的“学堂乐歌”教学图,让学生联想当时学子在学堂大声演唱歌曲的情景,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音乐欣赏活动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就要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出发。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音乐中感受到情感的魅力,感悟到音乐的美感。

(三)融入肢体体验

节奏听觉能力对学生的音乐学习有重要作用。在平时的音乐鉴赏课堂上,教师要设置相应的情境,营造表演的气氛,这样学生才能在紧张而活泼的氛围中加深对音乐的体验,从而为审美感知这一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全身反应法、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以及奥尔夫的节奏—旋律练习来组织学生针对音乐进行演唱、表演和创作,让学生在音乐体验中感受节奏、韵律变化的微妙,这样有利于全面提升他们的音乐反应能力。

五、结论

本文以高中鉴赏课“学堂乐歌”为例,基于多感官体验的高中音乐鉴赏课,通过设置音乐区让学生从中得以体验,引导他们对音乐进行深度学习,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创作的热情,从而提升他们的审美感知。在组织高中音乐鉴赏课时,教师通过给学生提供音乐场域,让学生融入其中, 从而促进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让他们敢于用音乐表达自我,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肖速俊美.视听结合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金苹果锦城一中为例[D].成都:四川音乐学院,2022.

[3]  张燕.深度学习的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9.

[4]  卢珊珊.幼儿音乐素质的培养[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
英语语法教学策略谈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实验班以情促教教学策略谈
谈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
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谈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幼儿园线描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