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商业街区空间活力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多源数据的湖滨商业街区实证
2024-04-03熊倬锐
熊倬锐
引言
商业街区是城市功能和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单元,在展示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经济、汇聚城市活力、丰富社会生活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城市发展的转型,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因此,商业街区规划和发展的思路需要从单纯提供建成环境转向建成环境和空间活力并重。商业街区建成环境作为商业街区活力的空间载体,对商业街区活力影响需要有更客观、综合、精准的分析研究。因此,基于精细化数据的循证式研究有助于理解商业街区空间活力和建成环境的关系,从而为商业街区人本化设计和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城市活力测度相关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近年来不断涌现,为城市设计领域的精细化分析和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1-3]。在这一背景下,借助多源数据分析和运用多种模型研判城市活力,成为对商业街区的空间形态研究的理论补充,在智慧城市建设上也具备重要的实践意义[4]。国内外学者利用手机信令[5-7]、热力图[8-10]、公共交通数据[11,12]、GPS[13]、街景图片[14-16]、大众点评网[17,18]、社交媒体[19-21]等新兴数据,采用区位条件、街道肌理、街区规模、地块性质、功能混合度、交通可达性等建成环境特征指标针对城市活力展开了不同尺度和角度的研究。总体而言,目前将研究目标着眼于商业街区活力的研究有待加强,尤其是将人群活动和商业聚集两个维度综合考察的商业街区活力的研究更为少见。同时,城市活力各类研究有着诸多不同指标体系,在指标选取上在研究对象的地域化和类型化的差异,需要梳理、筛选出符合杭州商业街区的街区活力和建成环境特征的指标是建立本地化、精细化研究的关键。因此,本研究将研究目标聚焦于商业街区,根据商业街区活力特征把街区活力细分为社会活力和经济活力两个维度;同时通过研究湖滨商业街区这一富有杭州本地特色的代表性街区,探寻出具有本地化影响力的指标,为有针对性提供具有特色化的设计改造和城市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研究以杭州市湖滨商业街区为例,立足于相关经典理论,结合新数据和新技术与传统数据和方法,量化测度和分析杭州湖滨商业街区的城市活力特征及影响因素,揭示出杭州市湖滨商业街区建成环境特征与街区活力的内在关系,因地制宜地为相关研究和规划设计提供理论思路和实证依据。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范围及概况
杭州市湖滨商业街区位于杭州市上城区核心地段,是2018 年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打造活力、人文、景观优美的延安路国际商业大街(总体规划方案)》“一轴三区多片”中的“三区”之一。本研究的具体范围为东至中河中路,南至解放路,西至西湖,北至庆春路,面积约为1km2,地块较为规整(图1)。
图1 研究范围
1.2 研究数据
本研究使用的基础数据主要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和网络开源数据,主要有以下4 类:
(1)街区及地块数据:街区和地块轮廓及用地分类是基于2010 年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杭州市湖滨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绘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进行整理。
(2)建筑轮廓及层数:建筑轮廓及层数是基于2022年高德地图进行绘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进行整理。
(3)POI 数据:POI 数据是基于2022 年高德地图的开放数据获取。根据type 标签将其重新分类为公共服务类、商务类、商业类、医疗类、居住类、景观休闲类、交通类7 大类别。
(4)人群活动数据:人群活动数据是基于2022年互联网地图的热力图,采样了4 月18 日~4 月22 日、5月16 日~5 月22 日两周,提取工作日和周末6 时~24时整时的热力数据综合统计。
1.3 技术路线
本研究以杭州市湖滨商业街区为实证,通过对社会活力和经济活力综合形成的商业街区活力及其建成环境展开多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探究其活力特征与影响因素。本研究将街区建成环境特征分为区位特征、交通组织、空间形态、用地功能4 个维度进行指标建构。首先,通过将人群活动热力数据为表征的社会活力和以商业店铺密度数据为表征商业活力运用熵权法进行赋权统计,计算出湖滨商业街区内各街区和地块的综合活力值。其次,根据湖滨商业街区中各个街区和地块的4 个维度细分各项建成环境特征指标,结合网络多源数据与实地观测数据,运用各项建成环境特征指标相应的计算方法量化统计。最后,运用多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判各项街区建成环境特征指标中影响商业街区活力的指标,探究其对商业街区活力的影响程度与影响方式。
1.4 指标体系建构
本研究针对商业街区特点,将商业街区活力分为社会活力和经济活力两个维度。其中,社会活力以人群活动热力数据为表征;经济活力以商业店铺POI 密度为表征。街区建成环境特征分为区位条件、交通组织、空间形态、用地功能4 个维度进行指标建构,共选取12 项建成环境特征指标展开分析。
1.4.1 商业街区活力指标
(1)社会活力:商业街区中社会活力主要是指人群活动聚集的分布密度。本研究以人群聚集热力图作为社会活力的测度指标。依据工作日和周末不同的人群活动特点,本研究将社会活力分为工作日社会活力、周末社会活力和一日平均社会活力,分别统计6 时~24 时整时的热力数据。其中,一日平均社会活力由工作日和周末计算平均值获得。
(2)经济活力:商业街区经济活力主要是指商业店铺POI 数据的分布密度。本研究根据地图开放数据获取的POI 数据进行重分类,定义出商业类POI,将街区/地块中的商业类POI 数量与街区/地块面积的比值作为商业店铺密度值,本研究将其作为经济活力的测度指标。
(3)综合活力:商业街区综合活力主要是指商业街区中的社会活力和经济活力的综合评价。本研究中将社会活力和经济活力运用熵权法进行赋权统计,计算出的数值作为商业街区综合活力的测度指标。依据工作日和周末不同的社会活力情况,本研究将社会活力分为工作日商业街区综合活力、周末商业街区综合活力和一日平均商业街区综合活力。
1.4.2 商业街区建成环境特征指标
(1)区位条件:区位条件主要是指街区/地块的进行商业聚集活动的方便性。本研究中主要选取最近大型商业综合体距离等指标。
(2)交通组织:交通组织主要是指街区/地块的公共交通可达性。本研究中主要选取最近地铁站出入口距离、最近公交站点距离、附近公交站点数量等指标。
(3)空间形态:空间形态主要是指街区/地块与建筑的空间视觉维度和尺度感。本研究中主要选取街区/地块规模、街区/地块形态紧凑度、街区/地块开发强度、建筑密度、建筑层数等指标。
(4)功能性质:功能性质主要是指街区/地块的主导功能类型。本研究中选取主要功能类型、功能密度、功能混合度、业态多样性等指标。
1.5 指标体系量化
指标体系中意义明确的的测度指标,如街区/地块规模、建筑层数等,利用ARCGIS 软件对基础数据进行量化分析。而意义较抽象的测度指标,则进行初步量化处理。指标体系量化方法如表(表1)。
表1 湖滨商业街区指标体系及量化标准
1.6 分析方法
本研究以商业街区活力为因变量,以各项商业街区建成环境特征指标为自变量,建构多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究对商业街区活力具有影响力的建成环境指标。公式如下:
式中,VIT 为商业街区综合活力值,shmd为最近商业综合体距离,metrod为最近地铁出入口距离,busd为最近公交站点距离,busqty为公交站点数量,S 为街区/地块规模,NCI 为街区/地块形态紧凑度,FAR 为开发强度,buldingden为建筑密度,buldingf为建筑平均层数,funden为功能密度,funmix为功能混合度,FDI 为业态混合度。
2 研究结果
2.1 湖滨商业街区活力分布特征
2.1.1 社会活力空间分布特征
本研究中,湖滨商业街区的社会活力是基于人群活动聚集情况来体现。从统计结果观测,人群活动呈现出不同街区/地块、不同时间的显著差异,且波动较大。
从街区和地块层面来看,两者的活力空间分布大致趋近。在工作日湖滨商业街区的人群活动主要聚集于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这两所三甲医院附近的街区和地块,而湖滨商业步行街北段的星远里、劝业里、大庆里和杭州工人文化宫附近的街区和地块人群活动最少。整体而言,延安路和浣纱路之间的街区和地块人群活动聚集度相对略高,而靠近湖滨路步行街的街区和地块的人群活动聚集度明显低于其他街区和地块。周末,湖滨商业街区的人群活动主要聚集区域增加了东坡路和湖滨路步行街附近的街区和地块,其中又以湖滨银泰C 区附近增加最为显著。而平远里、惠兴里和杭州工人文化宫附近的街区和地块人群活动最少。整体而言,湖滨路步行街的街区和地块人群活动聚集度明显增加,接近甚至高于其他街区和地块人群活动聚集度。其中,尤以学士路和平海路之间的街区和地块人群活动集聚度的提升最为显著。统计一日平均人群活动聚集情况,湖滨商业街区的人群活动主要聚集于两所三甲医院至工联CC 大厦附近的街区和地块,而湖滨商业区北段星远里、劝业里、大庆里和杭州工人文化宫附近的街区和地块人群活动最少。整体而言,延安路和浣纱路之间的街区和地块整体人群聚集度较高于其他街区和地块(图2)。
图2 各街区/地块社会活力分布情况
2.1.2 经济活力空间分布特征
本研究中,湖滨商业街区的经济活力是基于商业店铺的POI 密度情况来体现。从统计结果观测,商业店铺POI 密度的集中分布的区域大致呈现出沿道路的南北走向线性分布,主要集中分布于延安路一线,其次集中分布于中山中路一线。
从街区和地块层面来看,延安路东侧商业店铺POI密度分布整体高于西侧,其中最为集中的是以工联CC 大厦和龙翔大厦周边的区域,同时其分布在街区和地块层面有着各自特征。从街区层面来看,最为集中的区域还有湖滨银泰B 区所在的街区。中山中路附近的街区中西侧分布的商业店铺较其东侧更为均衡。整体而言,呈现出以工联CC 大厦和湖滨银泰B 区所在街区为聚集核心的倾向,而菩提寺路与浣纱路之间的住宅为主的街区为和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以及杭州市工人文化宫所在的街区商业店铺呈现明显的低密度分布特征。从地块层面来看,延安路东侧的北部街区高于东侧的南部街区,而西侧则其南部街区高于其北部街区。其中最为集中的区域为延安路东侧北部街区。中山中路的商业店铺主要分布于西侧街区,其西侧的南北分布较为均衡,没有明显差异(图3)。
图3 各街区/地块经济活力分布情况
2.1.3 综合活力空间分布特征
本研究中,商业街区综合活力是基于商业街区中的社会活力和经济活力的综合评价来体现。从统计结果观测,综合活力呈现出以工联CC 大厦为核心,以延安路为南北轴线的聚集,并向周围辐射。
整体来看,以延安路为界东西部在工作日和周末的综合活力分布呈现明显差异。工作日,商业街区和地块综合活力其次聚集于中山中路两侧街区,呈南北线性分布,而其西侧街区和地块的综合活力从整体上高于其东侧,且分布较为均衡。湖滨路步行街北段和杭州工人文化宫附近的街区和地块为综合活力最低的区域。而周末,西部靠近湖滨路步行街的街区和地块的商业街区综合活力明显增加。从街区角度来看,形成了学士路和平海路之间的街区综合活力东西向完整线性分布,且其综合活力甚至超过了中山中路两侧街区的南北向线性分布,仅次于延安路东侧街区的综合活力。从一日平均综合活力来看,延安路两侧街区和地块综合活力为最高,其中又以工联CC 大厦附近的街区和地块为核心往外形成延安路两侧街区和地块的南北向、学士路与平海路之间街区和地块的东西向十字形延伸。学士路和平海路之间的街区和地块的综合活力上比中山中路两侧街区和地块有略高的倾向(图4)。
图4 各街区/地块综合活力分布情况
2.2 商业街区活力影响力指标分析
为了明确湖滨商业街区建成环境特征的各项指标对商业街区活力的影响程度,探索商业街区活力的影响力指标,本研究使用SPSS 软件先以pearson 相关系数针对综合活力与建成环境特征12 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剔除相关性不显著的指标后,再以多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本研究中,将社会活力按照工作日综合活力、周末综合活力和一日平均综合活力分别设为因变量,将通过相关性系数检验后的湖滨商业街区建成环境特征指标设为自变量。整体来看,街区回归模型和地块回归模型的拟合度较为接近,街区回归模型的拟合度略微高于地块回归模型。
2.2.1 基于街区层面的影响力指标分析
依据街区层面的工作日、周末和一日平均综合活力的3 组回归模型结果判断,在剔除了部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显著性≥0.05)的指标后,最近地铁出入口距离、附近公交站数量、街区面积、形态紧凑度、建筑平均层数、功能密度和功能混合度等数项指标分别进入3 组回归模型中。3 组回归模型的调整后R 方分别为0.803,0.806和0.803,均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F(F-test)检验对应Sig 值都小于0.05,回归模型整体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所选自变量指标的系数显著性检验都小于0.05,各项所选指标也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从街区各项影响力指标对湖滨商业街区综合活力的影响程度来看,工作日综合活力的5 项影响力指标根据贡献度由大至小依次为功能密度、功能混合度、附近公交站点数量、街区面积和形态紧凑度;周末综合活力的4 项影响力指标根据贡献度由大至小依次为功能密度、最近地铁出入口距离、功能混合度和形态紧凑度;一日平均综合活力的4 项影响力指标根据贡献度由大至小依次为功能密度、最近地铁出入口距离、形态紧凑度、建筑平均层数和功能混合度。其中,3 组回归模型均涉及的影响力指标为功能密度、功能混合度和形态紧凑度,而功能密度在3 组回归模型中均为影响最大的指标。由此可见,对于湖滨商业街区综合活力而言,街区的功能密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且远高于其他各项影响因素(表2)。
表2 街区/地块回归模型标准化系数
从街区各项影响力指标对湖滨商业街区综合活力的影响方式来看,在工作日综合活力回归模型中,功能密度、附近公交站点的数量和街区面积均为正向影响力指标,而功能混合度和形态紧凑度的则为负向影响力指标;在周末综合活力回归模型中,功能密度为正向影响力指标,而最近地铁出入口距离、功能混合度和形态紧凑度则为负向影响力指标;在一日平均综合活力回归模型中,功能密度和建筑平均层数为正向影响力指标,而最近地铁出入口距离、形态紧凑度和功能混合度则为负向影响力指标。其中,3 组回归模型均涉及的正向影响力指标为功能密度,而均涉及的负向影响力指标为功能混合度和形态紧凑度。由此可见,对于湖滨商业街区综合活力而言,功能密集度高的街区更容易对活力产生促进作用,但过于混合的功能构成和形态紧凑的街区则对活力产生了抑制作用(表2)。
2.2.2 基于地块层面的影响力指标分析
依据对地块层面的工作日、周末和一日平均综合活力的3 组回归模型结果的判断,在剔除了部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显著性≥0.05)的指标后,最近地铁出入口距离、地块面积、功能密度、功能混合度和业态多样性等数项指标分别进入3 组回归模型中。3 组回归模型的调整后R 方分别为0.749,0.751 和0.753,均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F(F-test)检验对应Sig 值都小于0.05,回归模型整体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所选自变量指标的系数显著性检验都小于0.05,各项所选指标也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从地块各项影响力指标对湖滨商业街区综合活力的影响程度来看,工作日综合活力的3 项影响力指标根据贡献度由大至小依次为功能密度、最近地铁出入口距离和功能混合度;周末综合活力的5 项影响力指标根据贡献度由大至小依次为功能密度、最近地铁出入口距离、功能混合度、地块面积和业态多样性;一日平均综合活力的3 项影响力指标根据贡献度由大至小依次为功能密度、最近地铁出入口距离和功能混合度。其中,3 组回归模型均涉及的指标为功能密度、最近地铁出入口距离和功能混合度,而功能密度在3 组回归模型中均为影响最大的指标。由此可见,对于湖滨商业街区综合活力而言,地块的功能密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远高于其他影响因素(表2)。
从地块各项影响力指标对湖滨商业街区综合活力的影响方式来看,在工作日综合活力回归模型中,功能密度为正向影响力指标,而最近地铁出入口距离和功能混合度为负向影响力指标;在周末综合活力回归模型中,功能密度和地块面积为正向影响力指标,而最近地铁出入口距离、功能混合度和业态多样性为负向影响力指标;在一日平均综合活力回归模型中,功能密度为正向影响力指标,而最近地铁出入口距离和功能混合度为负向影响力指标。其中,3 组回归模型均涉及的正向影响力指标为功能密度,而均涉及的负向影响力指标为最近地铁出入口距离和功能混合度。由此可见,对于湖滨商业街区综合活力而言,功能密集度高的地块更容易对活力产生促进作用,但远离地铁出入口和过于混合的功能构成的地块则对活力产生了抑制作用(表2)。
3 结论与讨论
3.1 主要结论
综合研究结果,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在湖滨商业街区中,其综合活力呈现出“一核一轴”的分布格局,即:以工联CC 大厦附近为核心圈和以延安路为主要南北轴线并由“一核一轴”向周围辐射;中山中路一线则形成较弱聚集的南北向轴线。周末时,学士路和平海路的东西轴线社会活力强度大幅增加。湖滨商业街区的核心圈和主要南北轴线交叉于地铁出入口,而周末社会活力显著增加的东西轴线也经过地铁出入口。影响力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地铁出入口大多是排序第二的影响力指标,仅在街区层面工作日中不显著。由此可见,湖滨商业街区的活力主要有赖于地铁所带来的人流,其对商业街区活力分布格局的影响至关重要。
(2)以活力格局中主要南北轴线为界,西部在工作日和周末的社会活力集聚度差异明显,而东部在工作日和周末的社会活力聚集度整体上较为相近。由此可见,其西部因靠近商业综合体和西湖风景区,呈现出明显的由消费者或游客聚集而形成的节假日效应;而东部因地块属性和POI 功能更为混杂,呈现出多样化社会生活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日常性街区活力。同时,在东部的三甲医院附近形成的人群聚集不亚于核心商业区域,围绕其形成的医疗保健属性和医疗类型的商业设施同样是形成附近区域活力高度聚集的重要因素。
(3)在综合活力影响力指标中,功能密度是最首要的影响力指标,且对综合活力产生较强的正向影响;最近地铁出入口距离、功能混合度和形态紧凑度均是次要影响力指标,且对综合活力产生一定的负向影响。由此可见,对于商业街区而言,功能的聚集程度增加,因而在同等人群活动范围内的人群活动行为目标的可选择性也随之增多;地铁输送在湖滨商业街区的商业活动中起到了最重要的交通功能;在湖滨商业街区中,功能多样化混合在商业街区中一定程度削弱了商业街区形象和消费行为的聚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力商业活力的聚集;集约型街区形态紧凑度高,虽提高了空间效率,但在湖滨商业街区中,人均空间占用率更低使得空间品质受到影响,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活力。
3.2 讨论与展望
基于研究结论可以发现,以龙翔桥地铁站出入口附近打造湖滨商业街区的地标形象,并G20 之后在主要南北轴延安路和紧邻西湖的湖滨路步行街进行提质改造,探索街道与新零售相结合、建设智慧街道、创建街道共享空间等一些措施保证并促进了湖滨商业街区中“一核一轴”区域的城市活力提升。但与此同时,围绕工联CC大厦附近和延安路的“一核一轴”因人流高度聚集,导致该区域商业流和交通流压力过于集中,对人们在此处的消费与交通体验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为提升湖滨商业街区整体性活力,需要考虑到提升延安路一轴以东的整体商业活力,可依托中山中路的次要南北轴和周末形成的学士路和平海路的东西轴,营造特色的商业形象,提升国际化、年轻化程度,增强空间品质,进一步提高商业设施密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商业轴线的业态多样性,强化商业氛围,实现延安路与中山中路南北“二轴”,乃至学士路和平海路的井字形“四轴”联动,对集聚度过高的商业街区活力进行分流,疏解高度集中的商业流和交通流压力,以轴带面地将商业街区活力辐射到更广的范围。
本研究针对湖滨商业街区活力,综合社会活力和经济活力两个维度,突出商业街区的自身特征,实现了更精准地测度商业街区活力,并利用新技术整合多源数据展开精细化、多维度的定量分析,明晰了商业街区空间活力特征,探索了本地化的影响力指标,揭示出商业街区建成环境特征与街区活力的内在关系,因地制宜地为本地特色化的设计改造和城市管理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本研究目前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首先,人群活动聚集未考虑活动的类型和目的,未来可考虑结合其他技术来分辨驻足人群和过往人群;其次,本研究基于人群活动的客观视角数据,空间活动者主观视角的的感知和评价有待纳入研究;最后,本研究范围针对湖滨商业街区,影响力指标及影响机制仅限于研究范围内有解释意义,对于更广范围杭州商业街区的活力研究,需要进一步调研论证。
图、表来源
图1:作者基于百度地图的信息进行整理绘制;其余图、表均由作者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