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圈盐灸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及对细胞因子的影响〔1〕
2024-04-03钟燕芳谢建寰廖文霞
钟燕芳,谢建寰,廖文霞
(赣州市中医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溃疡性结肠炎(UC)是肠道的慢性炎性病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0~40 岁为高发年龄,病因尚不明确,多认为与遗传、环境、感染、免疫等因素有关[1]。本病主要发生于黏膜及黏膜下层,以溃疡糜烂为主,多累及乙状结肠、直肠,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为主要表现,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2]。目前,临床对本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仍以药物治疗为主,包括免疫抑制剂、氨基水杨酸制剂、调节肠道菌群等药物,虽可暂时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极易复发,与大肠癌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3]。近些年,中医在本病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本研究从中医症候积分、细胞因子、结肠镜等角度探讨竹圈盐灸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UC的疗效,为寻求安全、有效、可行的疗法提供依据。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120 例UC患者分为对照组、中药保留灌肠组和综合治疗组,每组40 例。对照组男22 例,女18 例;年龄(31.12±4.03) 岁;病程(2.85±0.70) 年。中药保留灌肠组男24 例,女16 例;年龄(31.06±4.11) 岁;病程(2.90±0.68) 年。综合治疗组男24 例,女16 例;年龄(31.01±4.20) 岁;病程(2.76±0.65) 年。三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4]:腹部疼痛,大便带血,伴腹泻、发热等症状,病程反复发作,多持续4~6周,经结肠镜、黏膜活组织检查确诊。中医诊断标准[5]:辨证为脾胃虚弱证,症见多有腹泻,便溏如鹜粪,间杂黏液与脓血,纳欠食减,餐后腹胀(主症);肠鸣,隐痛喜按,神疲惫,懒言语,面色萎黄,舌质呈淡胖及边见齿印,脉象细弱抑或濡缓(次症及舌脉象)。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可耐受艾灸治疗;患者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对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者;妊娠期或哺乳期者;合并结肠肿瘤者;有胃肠道手术史者;伴肠穿孔、消化道出血、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者。
1.4 方法
对照组给予美沙拉秦肠溶片(黑龙江天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359,规格:0.25 g)口服,每次1 g,每日4次;蜡样芽孢杆菌活菌胶囊(安阳市源首生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S10980014,规格:每粒0.25 g,每粒含活菌数不低于2.0×108CFU)口服,每次0.5 g,每日3次。疗程为4周。
中药保留灌肠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保留灌肠。药方组成:黄柏、地榆各30 g,石菖蒲、白芨各20 g,白头翁15 g,苦参10 g,青黛6 g。将上述中药煎至100 mL,嘱患者排尿,取左侧卧位,下垫橡胶单、治疗巾,将臀部充分暴露,抬高臀部10 cm,润滑前端,排气,显露肛门,将灌肠管插入直肠15~20 cm,缓慢将药液推入,液面距肛门不超过20 cm,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调节灌肠速度。同时观察病情变化。灌肠结束后,不断变换体位,以利于药物吸收,每次保留2 h左右。每晚1次,共治疗4周。
综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竹圈盐灸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中药保留灌肠方法同中药保留灌肠组。竹圈器具的制作方法:将直径7~9 cm左右的毛竹据成1~3 cm竹圈,一端用双层医用纱布封底,橡皮筋固定周边。取25 g左右细盐均匀铺于底层,在食盐上放置约20 g艾绒,将艾绒压实,并捏成锥体状。取穴:采用俞募配伍配穴法,取气海、天枢(双)、关元穴。将上述准备好的竹圈器具中的艾绒点燃,5 min后,患者取仰卧位,双手平放躯体两侧或屈曲放头部,暴露上述所选穴位,于患者腹部放置竹圈并紧贴皮肤,若患者自觉皮肤灼热,甚至不能忍受,可用手移动竹圈,在神阙穴周围(以神阙穴为中心,直径5 cm)打圈熨灸,灸疗15 min。竹圈盐灸安排在下午进行,每周3次,连续治疗4周。
1.5 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每日大便次数≤2次,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检查黏膜恢复正常为显效;每日大便次数3~4次,结肠镜检查黏膜轻度炎症,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为有效;结肠镜检查黏膜及临床症状均无改善为无效。
细胞因子水平: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集患者静脉血3 mL,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8(IL-8)水平。
电子结肠镜评分: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电子结肠镜从颗粒感、血管分布、黏膜破坏3个角度对肠黏膜病变程度进行评估,其中颗粒感按照有无分别计2、0分;血管分布按照正常、模糊、消失分别计0,1,2分;黏膜破坏按照无、轻度、明显分别计0,2,4分,总分值0~8分,评分越低,肠黏膜病变程度越低。
中医症候积分: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患者腹泻、便溏、间杂黏液与脓血、纳欠食减、餐后腹胀5项主症进行评估,每项计0~3分,总分值0~15分,评分越低,症状越轻。
不良反应:统计恶心呕吐、皮肤红肿等。复发率: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统计患者复发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综合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和中药保留灌肠组,且中药保留灌肠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单位:例(%)
2.2 细胞因子水平和电子结肠镜评分及中医症候积分
治疗后,综合治疗组IL-1β,IL-8水平及电子结肠镜评分、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和中药保留灌肠组,中药保留灌肠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细胞因子水平和电子结肠镜评分及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2.3 不良反应和复发率
三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8 例复发,复发率为20.00%(8/40),中药保留灌肠组4 例复发,复发率为10.00%(4/40),综合治疗组1 例复发,复发率为2.50%(1/40)。综合治疗组和中药保留灌肠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综合治疗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中医学将UC归属于“泄泻”“痢疾”等范畴,认为本病主要是由先天禀赋不足、感受外邪、饮食不节等导致脾运失司及大肠传导失职,湿热瘀毒内生,下注于大肠,郁热灼肠,热伤血络,与血相搏,日久损害肠黏膜,诱发本病[6-7]。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脾胃虚弱为本,湿热瘀毒蕴结于肠道为标实,在中医“益气健脾、温阳化浊”理论指导下,从整体论治,标本兼顾,可获得良好的效果[8]。
研究证实[9],炎症因子失衡与U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IL-1β可提高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水平,如IL-8,IL-6等,使中性粒细胞向炎症部位募集,引起一系列肠道病变,诱发UC的发生、发展。IL-8可通过对中性粒细胞的趋化作用,诱导各种炎症细胞浸润。本研究中,综合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和中药保留灌肠组,且中药保留灌肠组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综合治疗组IL-1β,IL-8水平及电子结肠镜评分、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和中药保留灌肠组,且中药保留灌肠组低于对照组;综合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说明竹圈盐灸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UC效果确切,可减轻炎症反应、肠黏膜病变程度,降低复发率。本研究中药保留灌肠方中黄柏、苦参清热燥湿;地榆、青黛清热解毒;石菖蒲理气活血、祛风除湿;白芨、白头翁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全方共奏清热燥湿、理气活血、活血解毒之效。本病病位在大肠,涉及大肠黏膜浅层,中药灌肠可促进药液直达病位,使药液有效成分充分吸收,发挥药效[10]。隔盐灸属于间接灸的一种,而竹圈盐灸则属于改良的隔盐灸,在身体各部位均可施灸,患者可自行移动竹圈,且食盐属于矿物质,加热后可产生热辐射,透热持续均匀,与中医的砭石疗法有异曲同工之处[11-12]。本研究取气海、天枢(双)、关元穴施以竹圈盐灸,其中气海为任脉,具有理气、益气之效;天枢为大肠之募穴,具有通调肠腑、健运脾胃之效;关元为小肠募穴,具有温阳止血之效,诸穴配伍可疏通肠腑、温补脾胃。本研究从中医外治角度着手,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竹圈盐灸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UC,内病外治,从多环节发挥作用,达到药效、穴效双效合一的作用,能更好地从整体对UC进行治疗,具有独特优势。
综上所述,竹圈盐灸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UC安全有效,可减轻炎症反应、肠黏膜病变程度,降低复发率,改善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