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族民间舞:传统与当代的对话

2024-04-03马叶

新楚文化 2024年5期

【摘要】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中华民族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由老百姓自己创造,源于乡野田间的传统民间舞,还是经过舞蹈家们搜集、加工、提炼、整理和创作走向舞台追求深层意味的当代民间舞,都在舞蹈文化的发展史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本文以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终评作品为例,试分析传统民间舞如何在当代思维的创作下呈现出民族民间文化中最有生命力和独具特色的属于今人的民族民间舞蹈。

【关键词】中国民族民间舞;传统民间舞;当代思维;现代性编创;民间舞文化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05-0041-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5.013

中国民族民间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华文明延绵流传的鲜活见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用身体、情感以及非凡的想象力、创造力构建和传承着一部鲜活生动的舞蹈文化史。民间舞蹈是一种源于民间文化传统的舞蹈形式,通常由人民群众在特定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创作和表演;它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中具有独有的特征,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信仰、价值观和社会习俗[1]。

传统民间舞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蕴含着强烈的生命情调,但较之于文字历史的传统更为脆弱,在社会转型进程中面临严峻挑战。全国性舞蹈艺术最高成就奖“中国舞蹈荷花奖”之民族民间舞获奖作品,一定程度上體现了传统民间舞在当代思维的创作下呈现出民族民间文化中的生命力和独具特色,代表着当下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创作水准、发展趋势和艺术追求。

一、传统民间舞的当代价值

传统民间舞生于民间,长于民间,存于民间,是各民族人民自己创造的舞蹈。作为一门独特而丰富的艺术形式,它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间舞蹈创作的根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体现,靠肢体语言来传达民族思想,彰显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同时,传统民间舞是“根”,是当代民间舞蹈作品创作的灵感和素材来源,而扎根民间是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回归民间、深入生活、观察百姓,汲取充足的养分,才能创作出更加优秀的舞蹈作品。

(一)民族精神的传播与文化传承

民间舞文化是民间影响最广泛的一种文化,是劳动人民从长期生产和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民族文化精华,不但能够表达出民族的精神追求及寄托,同样也能够展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

在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终评作品中以民族精神作为创作基础的《雪之子》《日当午》《根》《永不停息的脚步》;继承传统,传扬民间艺术形式的《爷爷的萨玛瓦尔》《上灯台》《匠心》《手龙人》《沁园春·灯窝》《唢呐》等这些作品在整场赛事中占比约四分之一。如《冰凌花》中双主角以扇对话的舞段,是对传统东北秧歌的继承。大量扇技的展现配合唢呐的吹奏,让作品的情感起伏跌宕,待到冰雪融化百花待放时,冰凌花开始凋谢,是对生活在黑土地上人们的一种言物喻志,既展现出东北人顽强不屈的性格与无所畏惧的精神,也反映着个体间的自我对话与追寻。《爷爷的萨玛瓦尔》在展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体现薪火相传的精神。在人物角色上设定了老、中、青三代人,突出了萨玛瓦尔舞的代代相传;在舞蹈剧情上,以孙子为代表的青年人面对传统舞蹈从最初表现出的畏难和逃避,直至在长辈的鼓励和瓦尔茶壶代代相传感染下担当起了传承的重任,身体力行地传递文化火种。再如《雪之子》中,看似散乱实则有序,而且深藏着藏民最淳朴的信仰,将传统的藏族舞蹈语汇用现代化的方式表现出来,肆意洒脱,一往无前,一路向前翻越雪山,走向山顶。路途中的风雪、困难、阻碍都是人生的磨砺,最终带着虔诚可贵的信仰到达顶端。

由此可见,优秀的作品不仅能引导人们了解一个民族,而且能给予人们心灵的启迪和导向。这些凝聚于舞蹈当中的精神力量能够通过舞蹈进行传递,赋予舞蹈艺术特有的传承和发展价值,使民间舞蹈文化得以传承,让受众群体在情感方面产生共鸣,进而在鉴赏舞蹈中提升精神修养、增强价值认知。

(二)舞蹈创作的灵感与素材来源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民间舞的创作和发展需要从传统民间舞中汲取灵感和素材。因此,舞蹈创作需要植根于民间,以传统民间舞为养分滋润舞蹈的发展。冯骥才先生认为“在人类的文化中,有两种文化具有初始性的源。一种是原始文化,一种是民间文化”。传统民间舞蹈作为民间文化一隅,蕴含着丰富舞姿造型、节奏舞步及题材形式等,并借助课堂民间舞和舞台民间舞进行创作和改造,这些丰富的语料资源精炼化和明确化了,同时也较好地滋润了当代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2]。

深入民间,汲取纯粹素材。譬如《马铃儿摇响幸福歌》将传统蒙古族舞蹈语汇和走马竞技文化结合,讲述了一个轻松的蒙古族爱情故事。在男女演员的动作设计上巧妙又令人心中“小鹿乱撞”,让人不禁想起了经典作品《鄂尔多斯》,二者同为蒙古族舞蹈,在男女动作设计与调度安排上都营造出了一种“男女跳舞,快乐翻倍”的即视感。男女群舞《天地间》朴素厚重,返璞归真。采取传统的男女联手而歌,踏地而舞,那就是生命最原始最真挚的悦动。相较于其他节目,它更平静,平静中又透露着宏大,真的是舞于天地之间,凸显着中华传统美学中的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底蕴。男子群舞《火塘》以“哈巴”这一说唱形式配合哈尼族传统舞蹈中的棕扇舞以及猴子舞,其中哈尼族最为典型的棕扇舞在作品中以双手交叠、手部的律动变化进行“徒手”棕扇舞形态的创新,将传统文化意味在舞台上不断蔓延。

传统舞蹈滋养下的舞台民间舞创作丰富多彩,是民间舞语料滋养舞蹈发展的最直接证明。这些作品内容精湛、思想精深,丰富了民间舞的创作资料库,为当代舞蹈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因此,当代民间舞蹈的创作需要从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要根植于民族,紧贴民间生活,重视舞蹈的内核来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1]。

二、传统民间舞的现代性编创

关于现代性的编创,在2023年北京舞蹈学院举办的“BDA·舞蹈论坛”中,王玫老师讲到传统舞蹈的现代性编创:“传统舞蹈诞生于优质的编创,这才被历史选择而成为舞蹈的传统。今天的舞蹈是前人创造的结果,今天也需要今人以自己的舞蹈编创而接续,接续才能丰富传统,贡献传统,并传承传统,而与后人和明天接续的不二法门就是舞蹈编创,丰富了传统,传承了传统。”现代性编创,它的意思即为种种传统的艺术形式,融入今天的气息,以今天的气息反映古老的艺术活动存活和流变于今天的事实[3]。

(一)立足于国家与民族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2013年、2014年、2021年、2023年于不同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到了要“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中国优秀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中国故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舞蹈文化,把它“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起来,向世界传播,已成为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展现家国情怀,弘扬时代精神。蒙古族舞蹈《风知东归路》以“风”为载体讲述英雄史诗,通过女性视角和胡杨精神抒发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民族精神。该作品以传颂英雄事迹进行改编,结合空灵的“传唱”以及带有“风沙声”的音乐,一群人在风中艰难地行走,生动地展现了蒙古土尔扈特人东归故土的艰难困苦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聚焦当代中国,塑造当代民族舞蹈形象,取材于双山街道三涧溪村的奋斗故事《涧溪春晓》以章丘三涧溪村高淑贞为原型,将高淑贞“苦辣酸甜”的一生演绎得淋漓尽致。在她的领导下,曾经一度混乱、落后的三涧溪村,如今已发展成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编导通过“伞”将高书记与民众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运用山东的“鼓子秧歌”稳、沉、抻,以现代的眼光与笔墨,充分展现了汉族人民平凡质朴和不甘平庸的气节以及新时期乡村振兴带来的巨大变化。

学习就是为了创造,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感受和思考的结果,就是要创造属于我们今天的先进文化,通过现代性编创,创造出与传统有血脉之关联的先进文化,就像中国舞协副主席、北京舞蹈学院教授赵铁春表示“要用中国人的肢体语言来跳中国人的舞蹈,来讲好中国的故事”。

(二)立足于人民与编导

今天,世界的窗口已向各地逐步打开,我们更应该立足于一个大的传统,立足于人民,既要看到过去的一面,更要看到与当代连接的一面,编导在先进舞蹈观念的指导下,用大于地区、大于舞蹈的视角审视属于我们今天的生活,深入民间、学习传统,以温故知新的方式突破传统思想和表现手法,在不断提炼的过程中融合现代先进的审美理念,以此进行再创造,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作出属于今人的贡献,编导出一系列兼具传统文化和现代意识的优秀民族民间舞蹈作品,留下当代的文化遗产。

尊重原生风格,融入当代审美。汉族男子独舞《心中的那颗星》对陕北秧歌与安塞腰鼓的传统动作语言去形留韵,可以感受到被“融化”的传统舞蹈素材在演员的骨肉血脉中产生了贴合当代审美的表达和意味,区别于以往陕北秧歌浓郁且厚重的舞动,是编导与演员合力且开放地对于舞台民间舞艺术语言的尝试与探索,既有入乎其内的生动又有出乎其外的高致,贴切地塑造出一位黄土高原上的有志青年形象,作品由“一个人”的具体形象而让人看见“无数人”的形象,象征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过程中的实干精神,一种闪耀着光芒的坚定的理想信念。群舞《心花路放》是一部“叛逆”的朝鲜族舞蹈作品,印象中的朝鲜族舞蹈大多气息低沉,含胸蓄背,垂肩松弛,然而这部作品中的舞者摇头、耸肩、甩手、雀跃,甚至扭起了秧歌步,编导用“叛逆”的舞蹈语言塑造“叛逆”的老年群像,并通过这样一个作品传达深意:日常生活中的老年群体需要关照,艺术创作中的传统舞蹈敢于创新。取材于江苏渔篮花鼓的《江南》似乎更当代一些,编导的编创手法十分新奇,是民间审美的意象创新,关注舞蹈意境的营造。编导在编创中敏锐地關注到水与渔篮花鼓的紧密关系,巧妙地运用一角连廊、一身蓑衣为观众描绘出江南水乡的舞台意境。作品既再现了民俗中的舞蹈生态场域特征,又以诗性的手法突破了原生形态渔篮花鼓与渔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叙事,为观众绘制出一幅兼具古典风情与地域特征的画卷。

在舞台上,中国当代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家们在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探寻着民族民间舞蹈的“时代表现”。从以往以自娱自乐、民俗生活、风格风情为主,到如今更多地反映了当代人的思想,题材与立意也更为开放和多元化。由此可见,传统舞蹈的现代性编创,目的既是借传统舞蹈寻找文化的根性,也是借其呈现出传统今天的流变。正如王玫老师所说:“传统舞蹈的现代性编创,它的核心就是传统与今天的关联,它的关联有三个,以今天识别传统,第二就是呈现传统在今天的流变,第三呈现今天的传统基因。”我们的创作目标应该是将民间舞蹈与时代融为一体,立足于人民,使之在当代社会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三、保护传统与当代文化的多样性

中华文明绵延千年而未中断,其中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就是一个非常突出的表征,带有鲜明传统文化基因的舞蹈,凸显着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中华文明的统一性让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和而不同。作为一个有着多元文化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信仰、风俗、语言和文化上都不尽相同,但却又统一于中华文明之下。费孝通先生讲“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对文化多样性与大融合的辨证看法,而我国的民间舞文化也是如此。为此,我们更应该尊重和保护传统与当代文化的多样性。

传统文化本身就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同时当代文化需要多样性、包容性发展。《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收集的舞蹈种类多达上万种,涵盖了各个民族,共同编织成为一幅绚丽多彩的舞蹈画卷,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文化的特征,但在整体上又呈现出和谐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风貌。民族民间舞创作多元化,有民俗风情类、民族史诗类、文化传承类、缘物寄情类、人生追忆类、现实题材类等,但似乎有着固定的套路,或是单一情绪的逐步推进,配合音乐达到高潮;或是一位老者、一位青年加群舞的模式,我们不难从创作中看出一些趋同。如何兼顾传统和当代,还是创作中值得思索的问题。民间舞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多样性,因为多元所以源源不断、生生不息。如何通过创新性的艺术手法将原始素材转化为作品的独特性,才是当下创作中不落俗套的必由之路。

就如许锐教授在2023年“BDA舞蹈论坛”开幕式上的发言:“现在的经济全球化曾经一度引发了关于文化全球化的反思,其在西方现代性影响下,世界多元文化的趋同现象。这个世界这么丰富,我们的舞蹈如此多样,文化样式和价值观如果都变成一样的,那怎么行呢?怎么还是一幅生动的图景?因此,中国文化中包括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的图景,实际上为世界文化提供了一个重大的参照与启示,那就是尊重多样差异,而达至天下大同。”我们在绵延千年的中国舞蹈文化当中也可以生动地看到这一点。

四、结语

中国民族民间舞深厚的精神底蕴与文化内涵为当代舞蹈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以及民族团结与凝聚力的建设不断地创造价值、迸发力量[4]。眼观当下,民间舞的创作未能尽善尽美,它需要长期积累和蕴涵,需要在传统文化的“守正”和当代文化的“创新”上下足工夫,这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5]为此,我们应该立足于当代,兼顾传统;在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創作和发展的道路上,既要不断地前进,又要快速地回头;既没有彻底远离传统,又不完全追逐先锋。具有当代寻根意识,展开传统与当代的对话,勾连传统与当代,使传统民间舞在当代思维的创作下呈现出民族民间文化中最有生命力和独具特色的,属于今人的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出属于今人的传统,唤起人民对传统的关注与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黄山.扎根民间——当代民间舞蹈作品创作分析与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3(03):159-163.

[2]邵瑾,桑嘎卓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理念下民间舞文化传承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16):94-98.

[3]王玫.传统舞蹈的现代性编创[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

[4]贾海若.中国民间舞当代创作的意义与方法[J].艺术品鉴,2022(09):118-121.

[5]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21-12-15(002).

作者简介:

马叶(1999-),女,汉族,河北邯郸人,青岛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民族民间歌舞表演及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