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2024-04-03韩凤文
韩凤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1+X证书”制度
0 引言
“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旨在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职业能力。“1+X证书”制度即职业技能证书与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相结合的制度,提出于2013年,自2014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试点“1+X证书”制度,并逐渐推广。直到2019年,为进一步规范“1+X证书”制度的实施,各地开始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和评价机制。同时,各行业的职业技能证书也逐渐纳入“1+X证书”制度的范畴,我国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开始迈向系统化建设阶段。目前,“1+X证书”制度已经涵盖了各行各业的职业技能证书,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职业发展机会,使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和職业竞争力。
1“ 1+X证书”制度的定义
“1+X证书”制度是指在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基础上,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根据不同行业领域需求,引导和促进学生在学习期间获得一定程度的就业技能或者职业证书,实现学历与职业技能的结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学历虽然是求职的硬性门槛,但也面临着“读书无用论”的质疑。在传统的学历认证模式下,以学历为唯一标准评价人才,忽视了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重要性,导致很多大学毕业生缺乏必要的职业能力,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引入“1+X证书”制度,可以有效缩短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就业,这也是当前高校深化就业工作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1+X证书”制度的实施需要学校、行业和职业技能认证机构的共同合作。具体来说,学校应当积极与行业企业对接,确立职业能力评价标准,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同时,职业技能认证机构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职业技能证书,提供权威、可靠的证书认证服务,确保证书的公信力和可信度。而行业企业则应当积极提出岗位需求,优先选择具有“1+X证书”的人才,推动职业技能的认证和职业化发展[1]。
2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2.1 教学重理论轻技术
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中还存在以理论为主的状况。虽然理论学习是计算机应用的基础,但高职教育应当以应用能力为导向,更加注重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培养。现实中,许多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都是以理论知识为主,注重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实践应用和技能培养。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难以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也难以满足企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
2.2 教学内容过时
当前一些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还存在教学内容过时的问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更新,计算机行业的技术和应用方法都在不断更新和变化。因此,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应当及时跟随科技的步伐,更新教育内容,保持专业技能的先进性与应用性。而在现实中,一些高职教育机构没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逐渐过时,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求,对于学生的就业前景和个人成长都会造成很大影响[2]。
2.3 实践环节不足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特性决定了它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才能真正掌握。然而,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育过程中,实践环节总体上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一些高职教育机构还没有建立与实际工作环境接近的实践场所。由于缺乏真实的工作环境模拟,学生难以真实地锻炼自己的实践技能;另一方面,一些学生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对实践操作的投入不够,对实践操作缺乏足够的兴趣和动力,只满足于完成任务而不追求真正的技能提升。这种情况下,学生只是完成实践操作的形式,而无法真正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技能。
2.4 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
一方面,一些高职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存在意识不足或缺乏相关经验和资源,无法清晰地把握行业需求和就业市场的动态,导致定位不明确。同时,学校内部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可能不够灵活,而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迅速,技术更新换代较快,相关的应用和岗位也在不断变化,导致学校无法及时调整和适应快速变化的行业需求;另一方面,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当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然而,一些企业对于所需岗位的技能要求不明确或变化较快,学校未能准确把握、及时了解企业需求,导致人才培养定位的不明确。
3“ 1+X证书”制度下强化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科学路径
3.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学校应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明确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的核心能力和技能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应以专业技能为核心,强调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确保学生在毕业后可以胜任岗位工作。例如,高职计算机网络应用开发和高职计算机网络设备售后等工作需要的技能可以在学校学习期间得到充分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经验。除了技能的培养外,高职院校还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思想政治立场坚定、综合素质过硬的高精专人才,使学生在工作中可以更好地面对各种问题,承担起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
3.2 优化校企合作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应与实际工作需求相匹配。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了解当前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根据这些信息,学校可以调整课程设置,增设与行业热点和前沿技术相关的专业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技术和业务,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竞争力。同时,通过调研和分析,学校可以确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核心能力和技能要求,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课程。例如,可以设置软件开发、数据库管理、网络安全等核心技能的相关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外,学校可以引入项目学习和案例教学等实践性教学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和解决实际问题,学校可以提供学生与实际工作环境接轨的机会。通过项目学习,学生可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3]。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学习和分析真实的案例,了解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
3.3 加强实践环节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实践环节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至关重要。学校可以积极与企业洽谈合作,为学生安排实习岗位或实践项目。这样的合作可以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业务,学习到实际工作中所需的技能和经验。学校还可以和企业合作建立“双导师”制度,其中,行业导师是在校外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士,能够与校内导师配合,一起参与学生的实习或实践项目,并在实践过程中提供指导和反馈,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接触到实际工作环境和业务,并获得实践技能的锻炼。在具体实践中,校企双方可以通过合作,共同组织学生参与软件开发项目、网络技术建设实际项目,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建立创新思维、市场思维以及严谨的技术应用思维[4]。
3.4 强化技能证书培养
在“1+X证书”制度下,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相关的技能证书考试,例如计算机等级考试或行业认证考试。学校可以与认证机构合作,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准备考试内容。这些证书的获得将有助于学生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提高就业竞争力。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能素养,学校可以通过聘请行业专家或与企业合作,针对当前市场需求的热门技能,提供培训课程,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际操作经验和专业技能,使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技术和操作方法。对于有意参与技能证书培养的学生,学校还可以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或专业顾问,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辅导。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职业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和培养方案,帮助他们更好地准备证书考试和培养所需的技能。
3.5 构建课证融通的高职教育体系
课证融通是指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将职业技能培训与课程学习相结合,获得相关职业技能证书来补充和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在实施课证融通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将职业技能培训融入课程体系中,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学校可以增设专门的职业技能课程,针对不同的职业技能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实践操作。学生通过职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也能够理解技术的原理和背后的理论知识。课证融通的实施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5]。学生通过获得职业技能证书,不仅可以补充和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还可以在求职过程中展示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技能水平,提高就业的机会和竞争优势。
3.6 引入学分银行教育制度
学分銀行教育制度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探索方向。高职院校要明确学分认定标准、学分积累规则和学分转移机制,建立学分银行与“1+X证书”制度的内在联系,即高职院校应与行业认证机构和技能证书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将取得的认证证书与学分银行进行关联。学生获得相关认证证书后,可以获得相应学分,用于进一步学习和职业发展。高职院校还要设立学分银行管理系统作为该教育制度的基础平台,记录学生获得的学分情况,并确保学分的准确记录和管理。学生可以通过该系统查询自己的学分积累和使用情况。高职院校应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职业需求开设不同的课程和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并通过学分银行进行学分积累和转移。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发展咨询和指导服务,帮助他们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进行职业规划,并利用学分银行制度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3.7 科学建立评估与反馈机制
学校应建立完善的评估与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就业质量,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调整和改进。一方面,学校应建立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估机制。通过定期的考试、作业、实验和项目评估等方式,了解学生在核心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掌握程度。学校可以使用成绩评定、综合测验和课程评估等工具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估;另一方面,建立学生就业质量的评估机制。通过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了解他们的就业率、工资水平、职业发展等情况。学校可以与就业市场和行业企业合作,收集企业的反馈和评估,了解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6]。此外,学校应与行业认证机构和技能评估机构合作,进行专业认证和技能评估。通过行业认证和技能评估结果,了解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水平和专业素质。学校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对未来教学内容、实践环节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4 结束语
“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在“1+X”证书制度的指导下,各高职院校积极深化产教融合,与企业密切合作,开展真实项目实训和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建立课证融通机制,将学习和证书认证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相关证书,使学习成果更具实用性和市场竞争力。高职院校还积极探索学分银行制度,建立学分转换机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认证证书和学分可以相互转换、累计,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提供了更灵活、个性化的选择。 通过“1+X”证书制度的实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得到了增强,他们更具竞争力和适应能力,能够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的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