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2024-04-03姚国庆
姚国庆
摘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更迭速度非常快,所以教学资源的更新速度也应随着调整。而在调整过程中就涉及到教学课程的有效性问题。提升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学有效性与教师的知识讲解效率以及学生的听课积极性有关。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特性入手,根据不同的章节内容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此达到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目标。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网络技术 有效性 教学策略
引言:当下,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引起了教师足够的重视。教师的任务就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结合现有的条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计算机能力。
一、紧抓理论教学,打好学生的基本功
有的学生觉得计算机操作困难的原因往往不是因为完全不会,而是不够熟练,很多时候只要教师稍加提醒学生们很快就能反应过来,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点,在教学课堂上紧抓理论教学,打好学生的基本功。
(一)积极互动,利用讲课空隙穿插笔记理清学生思路
教师在教学课堂上不能自说自话,应该积极与学生互动。例如,在讲解“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时,其实里面有很多繁琐的知识点,对这些知识点的串联很难理解清楚,教师可以在操作的时候跟学生讨论这些功能的实际操作细节,积极与学生互动,利用讲课空隙穿插笔记理清学生思路。比如:最开始的用户账号创建与管理,并且在讲解过程中对操作进行分步细节讲解。教师可以边操作边添加笔记,比如对于第一步创建账户,第二步设置用户权限,第三步创建本地用户账户组,第四步添加成员。教师可以使用云笔记对操作的细节进行标注,辅助学生课堂操作学习以及课后操作练习。[1]
(二)结合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实践表明,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质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提前在预习任务中添加一些其他教师在网络上上传的教学视频,然后让学生观看预习后带着问题到课堂上提问。比如,有些指导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视频里就有很多的视频是很有教学意义的,教师可以从中挑选一些经典的操作技巧作为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巩固学生的基础。
(三)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
教学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受教师的态度以及教学水平的影响。教师在开始教学活动前要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准备教案,安排授课时序,对内容的重点做预先强调的安排等。教师也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就需要经常反思和回答这些问题: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都会不断地遇到各种问题,例如,什么知识最有教育价值?怎样传授这些知识?传授知识的目的是什么?应该培养学生的态度与能力?哪些知识最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些问题是提升教师教育水平的关键。[2]
此外,学校应该将教学质量纳入考核范围之内,施行教学评价以及教学观察,以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保障。对于教学评价,学校课可以采用学生评价体系,通过大量的学生评价反馈得出教师的基础教育能力以及实际教学态度。然后,校方可以对教师进行一些技能培训,以确保教师不断提升教育水平,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二、重视学生的实操能力
(一)任务驱动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这种实践性强的课程,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而是要有相对应完整地实验以及硬件操作实训,以此使学生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教师可以对操作进行任务布置。比如:对于“网页设计制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分点任务;比如:对于组织网页内容的圖片以及视频的插入,教师可以设置操作任务为网页顶端插入标志性图片,网页背景的主图片,并在网页中插入视频。[3]
教师可以将其分为更加细致的任务,比如对于插入图片,教师可以教导学生可以将其分为更加细致地改变图片大小、改变图片位置。
(二)参加竞赛活动增加实操经验以及实训技巧
人才的培养不能只局限于校园之内,而是要面向更高、更宽阔的舞台,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习潜能。因此,学校应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省市乃至国家级别的竞赛活动,使学生更加有竞争意识。一般竞赛活动都是具有一定的风向标作用,学校还可以根据比赛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能力,为学生设置一些相关的课程,以加强中职教育以技能为导向的教育。比如,近年来很多的中职院校都会开设一些软硬件安装实验室、人为设障检测排除以及布线实训课程。
结束语:总而言之,中职教育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首先就是要抓好学生的理论基础教学,将教学细致化,并且优化教师的教学能力。其次就是对学生进行实操以及实训,鼓励学生参加竞赛活动,增设对应的实训教学课程以及开设实验室,达到提高中职教育有效性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闫会会.提高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25):144-145.
[2]俸斌.提高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知识文库,2019(18):128-129.
[3]张富平.提高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8,5(36):372-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