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路水文化理论阐释及其实践路径

2024-04-03周海鹰

中国水利 2024年2期
关键词:丝路文化

周海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841000,库尔勒)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 年5 月19 日中国—中亚峰会主旨讲话中指出:“千百年来,中国同中亚各族人民一道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兴起和繁荣,为世界文明交流交融、丰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各民族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开展交流交往交融的纽带和桥梁,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沿线各国开展了政治交往、经济贸易、文化艺术等交流,架设了友好合作、发展共赢的桥梁,推动了东西方全方位、多层次的接触、交往、融合。

古丝绸之路自中国长安(现陕西省咸阳市境内)出发,终点到达意大利的罗马,后延伸到法国马赛,线路中干旱区与半干旱区占大部分,曼妙的驼铃声和广袤的沙漠一度成为丝绸之路的象征和标识。对于内陆干旱半干旱区而言,水是至关重要的,有水则为绿洲,无水则为沙漠,沿线各国各民族依水而居、傍水而生、因水而兴,水及治水方式对其历史的塑造力量和社会进化的主导过程,是任何力量所无法比拟的,从而塑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秉承历史底色、蕴含民族传统、传承文明根脉的水文化,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强人类文明跃升进程中的中华文化基础具有重要作用。丝绸之路沿线形成的水文化是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可塑造丝路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深化文明互鉴,使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体系。同时,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适应,同现实文化相适应,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久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从这个角度而言,深入挖掘丝路水文化的内涵特征、重大意义、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战略意义。

一、丝路水文化内涵

“丝绸之路”的提法,最早源于德国地理学家冯·李希霍芬,他在1877 年出版的《中国——亲身旅行和研究成果》中将从中国长安通往中亚的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李希霍芬对“丝绸之路”的定义,得到东西方的关注和认同。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于1936 年出版著作《丝绸之路》,记录了1933—1935 年的中国西部考察,并阐述了“丝绸之路”的路线及其贸易。此后,中西方学者对“丝绸之路”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目前,对“丝绸之路”的理解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长安或洛阳,通过甘肃、河西走廊和今天的新疆地区,越过帕米尔高原,进入中亚、伊朗等地,连接亚洲、欧洲的交通和商业贸易路线;广义的丝绸之路,已经成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代名词,即凡是古代中国到相邻各国的交通路线,不论是陆路还是海路,均称为“丝绸之路”。本文所称“丝绸之路”,主要指狭义的“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历史上丝路曾在东西方互通中发挥巨大作用和影响。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丝路已不仅仅限于商业贸易和交通道路,更成为中国同中亚、西亚乃至欧洲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纽带。参考部分学者对丝路沿线地理特征、空间格局等的研究成果,结合丝路历史成因,本文所研究的丝路路线,从中国长安出发,终点到达意大利罗马,长约7000 km(北线),后延伸到法国马赛,其中,中国境内线路里程占50%以上。丝路沿线经过21 个国家,分为北线、中线、南线三条线路,中线与南线方向大体一致,在新疆沿沙漠南北分野后重合。北线经过的国家包括中国(陕西、甘肃、新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土耳其、希腊、意大利、法国;中线和南线经过的国家包括中国(陕西、甘肃、新疆)、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土库曼斯坦、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埃及、意大利、法国。

1.丝路水文化界定

关于水文化的界定,2008年出版的《中华水文化概论》认为,水文化是人们在水事活动中,以水为载体创造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靳怀堾认为,水文化是指人类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水关系不仅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而且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水文化具有深厚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左其亭认为,水文化是人类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对水的认识、思考、行动、治理、享受、感悟、抒情等行为,创造的以水为载体的文化统称。郑晓云认为,长江水文化构建的目的就在于融合长江流域分散、分割和不系统的水文化资源,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让水友好的价值观更深入地进入到长江流域居民的精神世界、社会生活、生产和物质建设过程中,成为长江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基础。徐鹏飞等认为,黄河水文化深入到黄河水事的维度,反映了人类治理黄河的创造性活动,体现了水事活动的思想精神,由物质形态的文化、精神形态的文化、制度形态的文化3个层面要素构成。2022年水利部编制出台《“十四五”水文化建设规划》,对“十四五”期间水文化建设进行了总体部署。

在借鉴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认为,丝路水文化是丝路沿线国家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以水为载体形成的对水的认识、习俗、感知、情感、行动、治理、遗产等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包括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与自然共存的历史长河进程中,丝路沿线各国各民族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水习俗、水认知、水遗产等精神层面文化形态,建设了灌溉引水、发展农业、屯垦造田等有形的物质形态。因此,丝路水文化的结构主要由物质形态文化和精神形态文化组成,其中,制度文化包含在精神形态文化中。从功能作用上,丝路水文化又划分为河流文化、水利工程文化、水利遗产文化、红色水文化、水生态文化等。

丝路水文化脱胎于中华水文化,是中华水文化的延伸和拓展。一方面,丝路水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增加了水的维度,体现了人水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丝路水文化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水源泉,是推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具体实践;另一方面,丝路水文化又外延到丝路沿线的国家和民族,体现了国际视野,从这个意义上说,丝路水文化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扇窗口,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一条纽带。

国内有学者认为,水文化的构成要素来自人或人群、水(即人水关系)、时间、空间4 个维度。丝路水文化的时间关系、空间关系反映的是丝路沿线自然地理的演变和人文历史的演替,其表征是气候环境的变化、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实质上是不同文明形态的传递和不同民族文化的传承,因此,时间和空间在文化层面上密不可分。本文认为,丝路水文化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水关系、时空关系3个维度。其中,人水关系主要反映了人与河流、湖泊、水域、绿洲等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共生、共存、共同“进化”的塑造结果,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在思想、理念、情感、认知等精神层面的综合体现,是丝路水文化的核心要素;人与人的关系反映了人、族群与社会共生共存中长期孕育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生活方式、习惯风俗、民族性格等精神层面的文化结晶,是丝路水文化的精神基础;时空关系主要反映了自然地理、人文历史随时间流逝的漫长演变过程,是丝路水文化的物质基础。

2.丝路水文化的传承载体

丝路水文化既包括物质层面的财富,也包括精神层面的财富,从这个角度上说,物质层面的传承载体主要有河流、水利遗产设施,精神层面的传承载体主要有语言、习俗、历史人物等。

(1)河流

四大文明都发祥于水草丰茂的河流平原,河流承载了人类初期文明的足迹。河流生命传递着文化和文明的存亡,丝路沿线的国家和民族无不以水为依托,傍河而生,因河兴亡,如位于塔里木河、孔雀河下游的楼兰古国和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古精绝国受环境变迁影响、河流来水减少而被废弃,成为历史遗迹,而水源充足、河水充沛的上游地区则得以存续和发展。历史上,河流变迁对于文明延续、文化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2)语言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思想观念的交流,不同民族间思想上的交流离不开语言中介。在过去的百余年中,仅新疆就出土了约20 种文字和24 种语言的大量古代文献和文物,这些珍贵的语言文字记载了西域的历史和文化,反映了东西方的对话和丝绸之路文明。除文字文献记载的水文化思想外,丝路沿线民族还通过谚语或故事,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递着对水的崇敬和感情,如塔吉克族谚语“水是土地的油”,维吾尔族谚语“人用水来洗涤秽物,水若是污秽,靠什么洗净”“出口的良言好比流水,流到哪里,哪里花木葳蕤”等。

(3)习俗

传统习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形成并不断重复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它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长期发挥着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作用。在丝路文化中,有关水的习俗在每个民族中代代相传,如前述的哈萨克人称水神为“水姑娘”,并不准在其周边倾倒脏物;塔吉克的传统节日有引水节(祖吾尔节);和田地区维吾尔人有麻扎求雨习俗,哈密地区维吾尔人流传有传统求雨仪式。

(4)历史人物

历史上著名人物的著作、言行、事迹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丝路水文化的传承、发展,特别在史料不全或散佚的情况下,历史人物的传承作用尤显珍贵。林则徐贬戍新疆期间,兴修林公渠,开田宜农,民间广为流传,到南疆勘地,把垦地合理分配给维吾尔人或招徕汉族民户耕种,有利于富国强兵,防止内乱外患。清代林则徐、纪晓岚、洪亮吉、祁韵士、徐松、王大枢等诸多学者官员的诗作和学术成就,成为西北边疆史地学的珍贵研究素材和传承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鲜活教材,如清代著名学者徐松著《西域水道记》,弥补了史料不足;“拔五岳而争奇,跨三边而未已”(王大枢《天山赋》)、“绿野青畴界限明,农夫有畔不须争”(纪晓岚《乌鲁木齐杂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等诗句,令后人抚今追昔、长思久仰、传颂不绝。民国时期,共产党人林基路带领库车县各族群众建桥修水利,被当地传为民族团结佳话。当代新疆楷模人物也为传承水文化作出了贡献,成为丝路红色水文化的代表,如王蔚在和田共修了58 座半水库,造福和田人民;优秀共产党员祝向民一生清廉、一心为公,为南疆水利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5)水利遗产

水利遗产是人类历史上利用水资源在当代留下的历史遗存,包括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两个层面。汉政府在西域的屯垦组织,对农业生产的命脉——水利建设非常重视。悠久的历史长河在丝路古道上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水利遗产,最为著名的是吐鲁番坎儿井。坎儿井是利用深藏地下的暗渠引取地下潜流自流灌溉的古老水利工程,与四川都江堰、广西灵渠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被誉为“地下万里长城”。坎儿井在保障当地生活用水、发展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丝路水利遗产传承保护的代表。目前,除吐鲁番坎儿井外,新疆地区的水利遗产还有伊犁皇渠(1000 年前建设)、察布查尔大渠(清朝乾隆年间建设)、叶尔羌河喀群渠首(1952 年建设)、和田策勒县战斗渠(1959年建设),以及和田王蔚纪念馆(2000 年建设)、开都-孔雀河水文化展(2021年建设)等。

二、新时代丝路水文化的基本特点和重大意义

1.丝路水文化的基本特点

丝路水文化的建构,既是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塑造结果,也是历史演进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进化,体现了丝路沿线国家和民族的环境认知和文明传承。丝路在很大程度上并非一条商业道路,却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这条路网是全球最著名的东西方宗教、艺术、语言和新技术交流的大动脉。从自然、历史和人文发展规律中理解、认识和把握,丝路水文化的基本特点主要是独特的自然景观、多样的文化萃集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1)独特的自然景观

丝路横穿亚洲中部,地域广阔,沿线自然景观异彩纷呈:既有雪域高山,也有戈壁荒漠;既有广阔草原,也有碧绿湖泊;既有勃勃绿洲,也有茫茫沙漠。丝路沿线分布有内陆“水塔”的高山山脉,如天山山脉、帕米尔高原等;分布有著名的内陆湖泊,如巴尔喀什湖、咸海、博斯腾湖等;分布有诸多内陆河流,如内陆河流程排名世界第二、第三、第五的锡尔河、阿姆河、塔里木河等。这些自然景观构成了水文化的基本要素,为水文化的形成、演变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2)多样的文化萃集

丝路贯穿欧亚大陆,连接四大古文明,是当今三大宗教和文化信息交流的传播通道。丝路沿线汇集有历史积淀和文明符号的文化遗迹遗产,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求同存异共融发展的见证。包括古丝路上中国遗产22处、哈萨克斯坦遗产8处、吉尔吉斯斯坦遗产3处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于201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中,许多文化遗产与水密不可分,如著名的敦煌莫高窟设在疏勒河支流宕泉河谷悬崖岩壁上,克孜尔千佛洞建于克孜尔河边。可以说,水元素为丝路文化注入了深厚资源基础。

季羡林先生在《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提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4 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4 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敦煌和新疆地区。敦煌和新疆都地处内陆干旱地区,水对于文明的塑造和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在新疆各民族,水是洁净的象征,对水的崇拜表现在新疆各民族的精神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例如哈萨克族水源处和两水交会处居住着水神,这些水神被称为“水姑娘”,不准在这些地方杀羊、大小便和倒脏物,不准在水源处修建厕所、畜圈等;阿尔泰乌梁海人有专门的祭水仪式;柯尔克孜人认为水是生命的源泉,无水则无生命,因而把水看得无比神圣;新疆各民族有不少节日庆典与治水密切相关,塔吉克族的祖吾尔节就是“引水节”,新疆各族人民创造了瑰丽的水文化。

(3)深厚的历史积淀

目前普遍认为,丝路的开通主要自西汉张骞“凿空”始。但有些学者认为,丝路古道上先秦时期已经有人活动,从文献资料所知,《山海经》《穆天子传》《管子》《淮南子》以及希腊学者希罗多德的《历史》,都曾涉及西域的地名、部族、山川地理及交通情况。《大唐西域记》详细记录了丝路沿线的风土人情。丝路的开辟,对于中西方文明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丝路通道,丝绸、瓷器源源不断输送到印度、罗马,葡萄、胡椒等物种被引到中原。

西域对于古代中西方贸易和古丝路的畅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作用。狭义的西域指现在的新疆地区,广义的西域还包括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中亚五国在内的广大中亚地区。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西域从古至今都是丝路的重要通道,没有西域,就没有丝路,就没有古代中西方的贸易交流。《汉书》记载了西域三十六国的人口、地理、风俗等情况,汉以后的史书史料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西域地理、人文、历史状况,喀什噶尔、楼兰、龟兹等部分西域重镇屡见于史料,20世纪初发掘的《李柏文书》是《晋书》记载西域长史李柏经营西域的历史见证,也是史实资料补遗的重要证据。

关于丝路沿线的河流,史书中有很多记载,如《山海经》郭璞注记载“河南出昆仑,潜行地下,至葱岭出于阗国……为中国河”;《后汉书》记载塔里木河“其河有两源,一出葱岭,一出于窴”;《水经注》记载塔里木河分“南河”与“北河”;清代北京人徐松于1821年所撰《西域水道记》载“塔里木河,河水汪洋东逝,两岸旷邈,弥望菹泽”。 进入近代后,斯文·赫定、奥利尔·斯坦因、沃尔克·贝格曼等西方探险家在1893—1935年的中亚—中国考察中,对丝路沿线的地形、山川、河流、人文等进行了描述,并著述了大量的游记和考察报告。浩繁的史料记录,为丝路水文化注入了厚重的历史基因。

2.新时代丝路水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2017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演讲时指出:“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丝路精神根植历史、立足现实、着眼和合、面向未来,赋予古丝绸之路全新的思想高度、理论深度、全球视野,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丝路水文化以丝路精神为核心理念,把水资源这一重要战略资源融入到“文化丝路”中传承、发扬和发展,推进丝路沿线国家地区文明互鉴、合作共赢,具有显著的世界意义、时代特征和现实价值。

(1)丝路水文化建设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举措

水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人类发展史上,因缺水而衰亡的文明和国家屡见不鲜。进入21世纪后,受气候变化影响,水灾害、水危机频发,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恶化,成为全球治理体系和安全保障的肘腋之患,在干旱少水的丝路沿线内陆地区表现尤甚。弘扬丝路水文化,促进丝路优秀水文化交流互鉴,用千百年水文化优秀传统和中国70多年治水理念、治水经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为丝路沿线“咸海危机”治理以及水资源高效利用贡献中国智慧,进一步拓宽国际合作发展新空间,提高国际话语权,促进丝路沿线地区稳定和谐发展,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丝路水文化建设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丝路水文化以丝路精神为核心理念,综合反映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集中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就是各国各民族秉持相互尊重、睦邻友好的原则,在合作中共同发展,尊重文明多样性,在开放中求同存异、博采众长,体现了“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就是各民族间互相欣赏、取长补短,吸纳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构筑中华民族现代文化体系,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体现了“民主、平等、公正、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丝路水文化建设是增强“五个认同”的生动实践

新疆自古就是丝路的要冲和主要通道,同时也是多民族聚居区。长期以来,新疆各民族杂居相处、伴水发展,形成了敬畏、亲近、爱护水的文化观,建成了一大批水利设施,为丝路水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思想和物质基础。建构丝路水文化体系,通过现代水利设施的便捷利用、水利遗产的传承保护以及水文化的潜移默化,利用各民族对水认知的情感共通性和对水治理的自觉行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结而成的水文化精华在新疆的引导、教化、润心作用,从而增强新疆各民族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伟大祖国的认同。

(4)丝路水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治疆方略的根本要求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新疆工作,要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富有创造性的“文化润疆”方略,为丝路水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丝路水文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以党的治疆方略为指引,有效运用新疆各民族在水文化交往交流过程中形成的历史事实、水文化遗存、水利先进人物等载体,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发挥水文化引导思想、凝聚人心作用,促进各民族团结共处,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各民族心灵深处,强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确保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总目标的实现。

三、新时代丝路水文化实践应用的路径探索

著名历史学家朱希祖指出:“西域一地,在吾国常人视之,以为边疆,无足轻重;而以亚洲全局观之,实为中枢。吾国新疆为西域最重要区域,吾国得之,足以保障中原。”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古丝路的必经之地,也是古丝路上历史遗存最多、人文遗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据统计,1950年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新疆地区水利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共建成水库655座,总库容198.5亿m3;水闸4579座,泵站3258座,干支斗灌溉渠道长度18.8万km;人口由433万人增加到2445万人,灌溉面积由1680 万亩(1 亩=1/15 hm2,下同)增加到9614万亩,人口、灌溉面积均增加了6倍,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1.坚持思想引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丝路水文化建设

丝路水文化建设是在物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的前提下,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文化价值和文化享受的精神需要,是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组成部分。丝路水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以丝路精神为核心理念,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传统优秀水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体现时代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当代基因,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丝路水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2.加强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不断推动丝路水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要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把丝路水文化建设作为一项事关长远的战略任务来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进一步深化丝路水文化的本质特征、内在逻辑、系统架构等理论研究,运用理论成果指导实践应用。全面统筹,系统思维,立足现实,长远谋划,制定丝路水文化建设规划,构建中国特色丝路水文化传承保护体系。

3.提升丝路水文化表现力和感染力,打造丰富多样的文化精品

文化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是文化的生命线。在文化产品设计上,要坚持丝路精神、价值导向、人民需求、国际视野的原则,深入开展河流文化、水利遗产、历史人物等传承载体的调查研究,尊重水文化的多样性保护传承,适应时代要求,满足人民群众对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的需要。在文化设施建设上,要在深入把握丝路水文化传承载体和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挖掘赋存在自然景观、历史积淀、人文特色中的水文化正能量,确保品格正向,注重品质保证,把握品相协调,讲究品位高雅。在文化产品创建上,注重特色,分类施策,塑造一批具有典型特点的精品,如以坎儿井等历史遗存为代表的水遗产文化产品;以伊犁河、额尔齐斯河、博斯腾湖为代表的水景观文化产品;以塔里木河生态治理为代表的水生态文化产品;以共产党员林基路、王蔚、祝向民事迹为代表的红色水文化产品;以阿尔塔什水库、大石峡水库为代表的现代水工程文化产品,充分挖掘利用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讲好丝路水故事,形成独具特色的丝路水文化精品。

4.增强丝路水文化的传播力和发展活力,构建丝路特色水文化产业体系

宣传引导和文化产业化是提高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在文化宣传上,创造条件积极申报国家水利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媒介展示水历史、水成就,发挥网络电视、微视频、抖音等新媒体作用,传递丝路水文化声音,增强宣传教育引导效果。在文化产业上,通过资源性整合和市场化运作,耦合利用文化、旅游等资源,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多重效能,提高丝路水文化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创造新颖多元的丝路旅游业态,延伸产业链,拓展产业空间,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营造丝路文旅产业体系。如吐鲁番坎儿井工程,既是水文化资源,又是旅游资源,经商业化包装运营,已成为著名品牌、文旅精品。人是文化的核心元素,人才是丝路水文化发展的活力所在,多学科交叉的高素质人才更是丝路水文化发展的驱动引擎,应注重培养既熟悉水利专业又掌握丰富丝路人文历史和当地民俗礼仪的复合型人才和一线讲解队伍,尤其注重培养热爱祖国、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五个认同”的当地少数民族讲解员,成为丝路水文化传承保护的“主力军”。

四、结 语

丝绸之路是中国同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纽带,推动着东西方全方位、多层次的接触、交往、融合。丝路水文化建设对于弘扬和发展中华文化,推进丝路沿线国家地区文明互鉴、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战略意义。丝路水文化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需要问题导向、系统谋划,需要开拓创新、国际眼光,需要加强领导、真抓实干。

猜你喜欢

丝路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丝路梦
谁远谁近?
丝路
梦丝路
丝路谣
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