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思考例谈

2024-04-03林汝梅

新教师 2024年1期
关键词:乘法课程标准教师应

林汝梅

【摘 要】教师尝试设计特色作业,可以更好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效,巩固学生的理解、深化学生的认知,可以真正实现作业“量的减负,质的增效”,让学生在作业中更好地提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作业设计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颁布,强调了“人人获得良好的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这一课程理念。作业设计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毋庸置疑,务必要适应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另外,作业原本是教师日常教学中的“小事”,但随着“双减”等国家政策的出台,成为了国家和社会关注的大事、要事。

作业是教学的延续,是学生巩固所学、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反馈教学成效、调整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它的设计和运用影响着教学实效。迁思回虑,时下小学数学作业普遍存在作业形式单一、内容缺乏层次、布置题量过大、目标达成质量不高等缺陷,教师不可忽视这些问题。基于“双减”政策和“新课程改革”双向奔赴的大背景,探索减量、提质、增效的作业设计势在必行。聚焦有效的作业设计,融“作业设计”和“素养发展”为一体,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获得和发展,是值得教师深入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一、 关注思维差异,实行分层设计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正如我们的学生。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认知方式和思维水平是不同的,且学习能力尚不成熟。在作业设计时,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教师可以设计出层次不同的作业评价,实施不同的作业评价标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跳一跳、够得着”的乐趣。

运算是小学数学学习的支柱,不同的学生其运算能力参差不齐。如果按照传统的作业布置习惯,用“一刀切”的形式统一质和量的运算作业标准,显然是不合理的。例如,在学完人教版四下“乘法分配律”一課后,基于“乘法分配律”的数学模型,又会衍生出很多不同的变式、不同的提升和延展。对于后进生,教师应侧重对基础知识点的巩固和理解,布置如“54×24+76×54”“29×99+29”等乘法分配律的基本分合练习;对中等生来说,教师应侧重引导他们自主探索,在巩固所学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设计如“8×(b+25)=□○□+□○□”等乘法分配律的衍变题;对于学优生而言,教师应侧重培养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以及提升其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提升,设计如“1999×999+999”“围绕算式(72-42)×16,你能创造一个数学问题吗?”等作业。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个人认知发展的范围内有进一步的提升。

在“双减”的背景下,设计个性化的分层作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业分层设计,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达成基础夯实和能力提升的双重目标。由此,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以全面、持续、个性化的发展。

二、关注素养提升,实行开放设计

《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学业质量标准,建立指向核心素养的多元评价体系。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数学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对学生的素养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学中,教师从条件的开放、解法的开放、答案的开放三个角度出发,设计一些层次不同的作业,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使学生的认知思维得以更清晰的呈现,更好地达成作业的诊断、巩固及学情分析的学习效能,实现知识评价与素养提升的统一。

例如,在学完人教版二上“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后,教师可以尝试设计类似的开放性题目:“你能用画图的方式来表征‘4×5这个算式吗?”“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编一个能表示出‘4×5的数学故事。”通过开放性题目的设计,针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的核心目标,让学生通过画图或故事的方式加以阐析,尝试用文字表征、图画表征、符号表征等方式理解运算的意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建构乘法模型。虽然学生表征的水平层次是不一样的,但依据自身能力合理表述即可。

开放性的作业设计,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会更为强烈,学习的体验感也会更为深刻,让学生开拓更为广袤的思维发展空间,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搭建桥梁、铺设台阶。

三、关注情境创设,实行趣味设计

《课标标准》在数学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指出:“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探索真实情境所蕴含的关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实情境在《课程标准》高频出现,在课堂教学、作业设计、考试评价中联结真实情境进行设计是数学课程改革的关注点之一。因而,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尽可能地挖掘真实情境,在激发学生作业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达成学以致用的目标。

人教版六上“圆”这一单元的编排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应用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机械式的模仿。在作业设计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寻找与圆的知识有关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促进作业内容的情境化,在趣味活动中形成知识和能力。另外,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说理题:明明的生日会需要购买两个6寸的蛋糕,但由于去得太晚,6寸的蛋糕已经卖完,店老板换成一个12寸的,你觉得合理吗?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说明理由。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接触的生日时买蛋糕的真实情境,促使学生感同身受,更能激发他们的探索需求。

一份好的作业设计,可以在让学生轻松的作业氛围中达成良好的学习成果,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趣味十足的真实任务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学得会”“带得走”的知识和能力。

四、关注能力生长,实行跨学科设计

《课程标准》在课程设置中强调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新课改中教师应重点关注的课题之一。跨学科的作业设计需要协调和融通多学科课程,引导学生打破学科界限,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进行自主的体验、感知、运用。跨学科作业为学生学习能力生长提供良好的助力,教师应多尝试设计这种类型的作业。

在学完人教版一上“认识钟表”这一单元后,我们可以“化静为动”,给学生设计了“我的时间我做主”的跨学科作业:“请同学们尝试制作一个小时钟,制订一份上学的时间作息表,并挑选时间表上的时间,在你的小时钟上拨出来。”将数学与美术学科相结合,让学生动手绘图制作小钟表,并绘制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计划表,有助于学生对时间相关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内化。引导学生将已有的学科知识联结起来,构建一种新的整体认知,让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总而言之,“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教师不应将作业环节平白耗费在题海战术这类机械性的训练上,而应深入贯彻《课程标准》理念,紧扣教学内容,给学生带来焕然一新的学习体验,使之成为发展学生思维、培植学生素养、提升学生能力的好帮手。优秀的作业设计一旦被学生充分接受,那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将不再是一句空话。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猜你喜欢

乘法课程标准教师应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算乘法
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把加法变成乘法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