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困境与统筹策略解析

2024-04-03王威威

新教师 2024年1期
关键词:困境心理健康小学生

王威威

【摘 要】本文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关键点与策略进行剖析,认为应科学统筹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相关计划与行动,设计符合小学生发展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促进教师的专业培养。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 困境 策略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第二节“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提出:“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因此,在小学阶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思考和统筹设计尤为重要。

一、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时代性特征分析

1.健康教育作为国家战略的内涵认识。

全面认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需要从“国家战略”的内涵出发进行深度思考。心理健康工作作为国家战略的提出,不仅仅是从理念政策视角强调其重要性,更是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角度进行的系统规划和实施。国家专门组建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组织全国大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研究、咨询、监测、评估、科学普及工作,可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家教育发展体系中具有的重要意义。

2.国家“大健康”理念总体引领学校健康教育理念转变。

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应从时代背景出发,从国情研究和发展趋势的视角,进行大视野、小切口研究分析。新世纪之后,我国老龄化速度加快,基于信息化的社会发展速度、质量提升的同时,人民群众面临的健康问题成为必须引起国家重视的发展要素。我们要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一环,凸显其重要地位。

此外,新型健康理念在青少年成長阶段的落实,是通过学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贯彻实施的。目前各级心理筛查项目中,抑郁风险学生占比有所上升。健康中国建设进程中教育管理部门需要对这类问题的出现做好科学系统的分析和具体有效的指导。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困境

1.基础教育功能错位带来的蝴蝶效应。

回到教育、回到学校谈心理健康工作面临的困境,首先需要探讨小学所处的基础教育阶段的地位、作用及性质。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是各项研究的基本认知和普遍共识。基础教育着重在“做人”上为学生打基础,使学生个体向着全面发展、身心和谐发展、个性特长充分发展的方向努力成为有健全人格的主体。然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一些相关群体舍本逐末地将升学预备作为目标,导致学习进程与学生健康发展相脱节。因此,基础教育的功能扭曲现象,带来一系列待解决的问题。

2.学校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建设水平不一。

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健康教育管理体制水平参差不齐、差距明显。例如,缺乏专门针对学生健康发展的规划设计、组织架构和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家校合作进程中对学生健康问题讳疾忌医,未能形成互动的长效作用机制,导致学生健康发展被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事实上,这也是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一种表现。

学校健康管理机制的建设需要学校管理者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健康教育有着高位的认知,并建设完善的心理健康课程教材,系统设计课程实施结构。然而,我们在一线教育实践中发现,拥有校本特色、区域特征和国家意志的系统化心理课程建设并不完善,甚至可以说是某些学校教育的“隐秘短板”。同时,教师层次化培养断层,仅仅依靠兼职心理教师实施教学的学校不占少数。这些反映出基层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存在概念偏差和健康文化缺失的现象。

3.课程整体设计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断裂。

学校课程整体设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托举力量不均衡。各课程核心素养中的“健康生活”素养仅在体育与健康、道德与法治课标中呈现,同时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水平及对学生个性化特征的知觉水平有待提升。部分教师所掌握的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认知仍不足以应对学生个体发展与社会交往问题,表现在或凭借经验简单分类,或将学生性格习惯等突出差异统一归因为“心理健康问题”。总之,学校课程实施中对目前时代背景下学生发展特征的分析不足,身心协调、全面发展的学习活动设计理念并没有有效落实在一线教学实践中。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关键点与策略分析

1.科学统筹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相关计划与行动。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学生心理健康监测工作从上至下建立结构化的管理及监督机制,成为学校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得益于近年来科学检测工具的普及与应用,我们有可能开展大规模监测及相关跟进研究。多位专家指出,相比于10年前,儿童青少年抑郁、焦虑等风险检出率波动不大。这是因为一方面,在国家、社会的高度关注下,筛查广度和深度提升,检出率随之提高;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认知水平进步,“病耻感”弱化,主动就诊人数增加。

但是,学校在重视心理健康工作的同时,仍需兼顾工具科学性和学术研究进程的严谨性。学校应不盲目跟风、不轻信来源不明的统计信息,而要依据经过科学论证前提下的监测工具,但监测结果不应盲目作为判断学生心理发展现状的主体依据。事实上,科学统筹心理健康工作,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更多地与学校德育工作和学校其他课程规划协调进行。例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与班队会、德育活动、综合实践活动、道德与法治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等联动实施。总之,跨学科主题探索不只是教学形式的变化,更是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理念的落实。

2.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北京大学林小英教授在调研县域中学学情时提出: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学界和医界都倾向于把问题心理化,用很多精神心理学的专业词汇去定义一个成长中的个体所呈现的不同状态。当我们把很多事情归结到心理问题的时候,其实很可能就把事情过度复杂化了,真实原因可能只是学生生活中遇到了难以应对的麻烦和挫折。在学校实际的工作推进过程中,教师和家长不宜将学生的发展性问题轻易归结为需医学治疗矫治的病理性问题。学生出现心理状态波动,并不意味着已达到需治疗的标准和状态。因此,更多的时候,我们要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促进学生心理状态的缓解。

3.教师专业培养的层次递进与专业精深。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责任主体,需要重视其在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开展进程中的调节作用。教师应更加重视从科学分析角度而非仅从经验总结角度进行家校沟通,应重视家庭教育的影响力,使家校沟通兼具逻辑思考与共情交流,共同作用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因学生的心理问题行为外化明显,教师更需注重在集体活动中关怀学生个体发展现状,及时发现学生的显著变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交往、表达、释放,建构学校公共生活中的健康生活氛围。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育心,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因此,我们应注重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学科育人,力图促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落实、实施,全力守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苏少伟)

参考文献

[1]李丹,朱宁宁,夏艳雨等.价值取向的代际效应及其与青少年心理和学校适应的关系[J].心理科学,2023,46(02):329-338.

[2]李明忠.美国一流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色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6(01):34-38.

[3]林小英.县中的孩子:中国县域教育生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

[4]王军利,张思奇.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2,41(05):82-88.

猜你喜欢

困境心理健康小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