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风系列导弹的四个『首枚』
2024-04-03
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由从美国归来的火箭专家钱学森任院长,专门研究导弹。后来,中央军委进一步明确“两弹(导弹、原子弹)为主,导弹第一”的方针,把导弹摆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
“东风一号”:首枚仿制近程地地导弹
1956年底,苏联因国际形势的变化,在尖端技术援助领域开始有所松动,向中国提供两枚供教学用的P-l模型弹(该导弹是苏联仿制德国 V-2导弹所生产的),一发是供教学用的解剖弹,一发是完整的可供拆装的导弹。这两发P-l导弹在我国导弹事業创建史上发挥了特殊作用。通过拆装、测绘和反设计,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简称五院)的研制人员初步掌握并作了技术上的准备。
1957年9月,聂荣臻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苏联,中苏正式签署《国防新技术协定》。根据协定,苏联同意在导弹、原子弹试验方面对中国予以援助。12月,从苏联引进的两枚P-2导弹及一套地面设备运抵北京。 P-2导弹是P-l导弹的改进型,并非苏联的最先进型号。
1958年春,五院明确仿制P-2导弹的分工:一分院负责总体设计和弹体、发动机研制,二分院负责控制系统的研制。五院和解放军炮兵司令部等单位联合组建了教导大队,进行导弹运输、测试、起竖、指挥、发射和实战操作等训练和演习。
经过不懈努力,研制团队终于在1960年下半年研制出“1059”导弹,准备11月5日试射。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发射导弹。11月5日清晨,聂荣臻在钱学森等人的陪同下,来到指挥所。9时整,随着一声巨响,大地颤抖起来,10分钟后,导弹准确地命中550千米外的预定目标区。发射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潮水般的欢呼。1960年12月6日和12月16日,第二发、第三发“1059”导弹再次发射成功,既而先后生产了两批30发导弹。
1964年,“1059”导弹被命名为“东风一号”,其名字来源于毛泽东的名句“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东风”家族的第一位成员诞生。
“东风二号”:首枚自行研制中近程导弹
“1059”发射成功,标志着仿制阶段将要结束,开始转到自行研制阶段了。
1960年3月,五院一分院就组织了自行研制导弹的方案制订与论证工作。六七月间,“东风一号”导弹仿制进入关键阶段,一分院已经完成了“东风二号”的方案设计。
从仿制到自行研制是一个质的飞跃,“东风二号”研制团队迎难而上,很快完成了初步设计。1961年春,设计图纸陆续下达试制厂,研制团队攻克了各个技术难关,不到一年时间,弹体、发动机和控制系统都相继生产出来,随后对弹体结构进行了静力试验,对发动机进行了各种试车,并完成了控制系统地面仿真试验。
1962年3月21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枚“东风二号”导弹进行了首次飞行试验。然而,起飞后几秒,导弹即出现了摆动和滚动,并明显地偏离射面,18秒时发动机起火,随即关机,69秒时导弹在离发射塔680米处坠毁,数十吨液氧、酒精燃起大火,冒起的烟尘形成像核爆炸一样的蘑菇云,地面被炸出一个深6米、直径22.6米的大弹坑。现场人员都惊呆了,不少人流下了痛心的眼泪,有的甚至号啕大哭。
面对首发失败,钱学森传达了聂荣臻的慰问和鼓励:“不要追查责任,但要总结经验教训。既然是试验,就有失败的可能,吃一堑长一智,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以利再战。”在艰苦而细致的分析、研究、计算、试验的基础上,1962年5-6月,召开了9次故障分析会议,最终找到了试验失败的原因。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研制团队先后完成了大量的研究、设计、试制和试验工作,成功地进行了发动机性能和可靠性试车,以及多次全弹地面试车。
1964年6月29日,经过改进的“东风二号”导弹再次进行发射试验,取得圆满成功。7月9日和11日,又连续发射两发“东风二号”导弹,均获得成功。从此,中国导弹科技队伍初步掌握了自行研制弹道导弹的技能,迈出了独立设计、研制的坚实的第一步。
“东风二号甲”:首枚导弹核武器
1964年10月16日下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举世震惊。但有西方媒体嘲笑中国“有弹无枪”,说的是原子弹只是“子弹”,没有导弹这支“枪”配套。
其实,1964年5月,五院和二机部就开始了“两弹结合”早期方案的研究、设计和论证,开始为原子弹造“枪”作准备了。同年9月17日,领导中国尖端武器研制的中央专门委员会正式对“两弹结合”试验作了部署,要求抓好“小”“枪”“合”“安”四件大事。
“小”指的是原子弹要小型化;“枪”指的是研制原子弹的运载工具,改进“东风二号”导弹;“合”指的是“两弹结合”,为适应原子弹的要求,导弹必须要作许多相应的技术改进;“安”指的是安全。按照中央的要求,“两弹结合”先分导弹、核弹头两条线进行。就原子弹头与导弹的“结合”问题,二机部、七机部的科技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多次技术论证与协调,并按分工开展了研究试验工作。
1966年10月26日凌晨,装载导弹、核弹头的运输车,顶着大风驶往发射阵地。27日凌晨,完成导弹与核弹头的对接,9时,核导弹点火腾空而起,向西飞行。头体分离后,核弹头按预定弹道,经过894千米的飞行,飞到弹着区上空,9时9分14秒,核弹头在靶心上空距地面569米的高度爆炸,生成一个巨型蘑菇云,测定爆炸威力为1.2万吨TNT当量,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
“两弹结合”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有了能用于实战的核导弹。1967年12月,“东风二号甲”改进型导弹定型,随之进行小批量生产。1969年,“东风二号甲”改进型导弹正式列装部队,是第一代为我国站岗放哨的战略核导弹。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打击能力的国家。
“东风五号”:首枚洲际弹道导弹
“东风五号”导弹的研制于1965年3月启动。刚刚完成“东风二号”研制任务的一批科技人员转战到“东风五号”的研制现场。到1966年7月,“东风五号”大部分方案设计报告完成,只有控制与弹头两个分系统还在继续论证。“东风”二号、三号、四号三者之间都有技术继承性,而“东风五号”研制的技术跨度较大。研制团队面临着大推力火箭发动机技术、计算机制导技术、推力矢量控制技术、新型突防技术、地下井热发射技术等十大关键技术的攻关难题,且个个都是“拦路虎”。
1970年5月,在北京地区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东风五号”大会战,北京市共有11个工业局、5个区、6所高校以及中央部属的12个单位参加。当年11月,“东风五号”开始总装测试,因每个分系统都是带着问题组合起来的,各分系统接口之间匹配存在很多问题,导致总装测试中问题迭出。导弹一般总装测试只需要1个多月,而“东风五号”从进入总装厂开始,没日没夜地一干是100天。1971年6月,“东风五号”导弹01批次首发遥测弹终于完成总装。6月25日,首发遥测弹出厂运往发射基地。基地测试中问题依然不断,结果又搞了将近100天,最后所有问题基本解决。从开始研制到竖立发射场,“东风五号”已历时5年。
1978年10月5日,“东风五号”02批第一枚遥测弹,在酒泉试验基地低弹道飞行试验获得成功。1978年、1979年又进行了6次试验,均获成功。国防科委决定,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从酒泉基地向南太平洋发射,试验代号“580”。
1980年5月18日凌晨2点,我国首枚洲际导弹“东风五号”矗立于酒泉试验基地的发射台上。上午10时整,“东风五号”拔地而起,直刺云天。导弹飞行29分57秒,横跨南北半球,穿越6个时区,射程9070千米,飞向了预定海域。
(摘自《党史博采》梅兴无)